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时间:2013-07-30 09:40 | 点击109次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秩名
要市民愿意分,政府引导分,分了之后还要能处理,更要依靠废品回收人员干一些市民不愿意干、政府又没有能力干的事。
对于数量日趋增多的垃圾,如何处置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建设步伐特别迅速的一些城市,最主要的垃圾成分是建筑垃圾。建筑垃圾的运输固然麻烦不断,处置起来倒是相对简单:因为没法焚烧,基本是填埋了事。
令人头痛的是同样数量巨大的生活垃圾。现在,垃圾越来越多,据北京市相关部门统计,垃圾增长速度基本是每年8%。垃圾分类工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们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二三十年前,垃圾产生量较少,特别是在农村,大部分能自我循环:厨余垃圾可以喂猪喂鸡,人畜粪便可以还田,金属、橡胶更是宝贝,塑料制品少之又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但人们垃圾分类的习惯并没有随之养成。
二是目前垃圾分为可卖钱的、不可卖钱的两类。人们目前主动的垃圾分类还只是为了买卖。对于家庭来说,目前做得最好的废品回收是报纸、杂志、硬纸板和塑料瓶。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有“利”可图。市民把报纸、杂志等可回收废品卖给回收人员,回收人员再转卖给物资回收公司,赚得差价。这完全是一个利益引导的过程,基本不需要政府推动和扶持。同样的道理,废铜烂铁有人收,理发店的碎头发有人收,烧过的锡箔灰也有人收,而玻璃就没人收。退回去几年,啤酒瓶是有人回收的,主要是清洗以后再用,后来由于啤酒瓶爆炸事故屡屡发生,有关方面提高了啤酒瓶的标准,厂家省得麻烦就放弃回收了。连最有回收价值的啤酒瓶都没有人收,玻璃回收基本上也就停止了。
三是想分类却不知怎么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垃圾的成分越来越复杂。比如饮料包装盒,就有纸、塑料膜、铝箔等成分,非专业的回收机器无法处理,导致无人回收,还有更多高科技的材料更是让人难以下手。
我们也没有条件实施德国部分城市那样严格的分类标准。以曼海姆市为例,每年年初,市政府都会将新的一年的“垃圾清运时间表”以及“垃圾分类的说明”挨家挨户地投到各家的信箱。曼海姆市把生活垃圾分成:有机垃圾(如厨余垃圾)、轻型包装(如饮料罐、罐等包装材料)、废纸、废玻璃、问题物质收集(带有有害物质的垃圾)、其它垃圾(烟蒂、棉花、尿布、纸巾、丝袜、打破的瓷制或石制的盘子等)。这样的分类体系是很科学的。
四是分了也白分。目前在许多城市无法推广垃圾分类,一方面是市民的自觉程度和知识水平还不够,另一方面,分类之后处置环节还跟不上。像德国曼海姆那样的分类,后面有整条垃圾处理产业链的支持。近几年,我国多个城市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一面倡导居民垃圾分类,一面垃圾车将所有垃圾混杂在一起“一锅端”。其实,垃圾分类一方面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可以调节的。
五是分类只是摆摆样子。上海的居民区垃圾分类,搞过四色垃圾,基本上是欧洲的模式,还在摸索中。据我观察,在上海闹市街头,可以看到一黄一绿成对的垃圾桶。行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其它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在桶身上标注得明明白白:所谓的“可回收物”是指纸类、塑料、金属、布类,“其它垃圾”是指除可回收物、废玻璃、有害垃圾以外的各种生活废弃物,还有一个小桶是专门回收废电池的。这样的回收,相对简单,看似容易操作,但是问题也不少:说明什么是“可回收物、其它垃圾”的字体太小;废玻璃、有害垃圾难以丢弃,虽然行人持有上述垃圾的概率较小,但并不是没有;对待废电池的态度不清,有专家认为现在常用的一次性电池基本都不含汞,危害不大,应当分散处置,集中反而麻烦;没有干湿垃圾的区分,湿的纸张、布类(基本上就是污染的)不但没有回收价值,而且会影响其它垃圾的回收。
由此看来,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要市民愿意分、会分,要政府引导分,分了之后还要会处理、能处理,更要平衡目前已经存在的废品回收人员的利益,依靠他们干一些市民不愿意干、政府又没有能力干的事。从垃圾减量的角度看,应放弃不切实际、分类过细的欧洲和日本模式,参照巴西模式:在市民主动分类回收后(卖废品),把垃圾简单分为干垃圾和湿垃圾丢弃,让回收人员再后续分类。这样相对容易操作,也是一个适合现状的模式。
垃圾分类做“表面文章”
我所在的市区从去年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不少小区还专门发放了专用垃圾袋。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据我观察,问题不少。
垃圾分类设施一建了之。我楼下的垃圾箱是去年新安放的,垃圾箱造型很别致,有“厨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两个投放口。仔细观察了一下:每个投放口原本应该对应着一个垃圾桶,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而且还躲在垃圾箱的角落里,不知是装哪种垃圾用的。
居民垃圾一扔了之。刚开始的时候,垃圾箱里的垃圾桶还是齐全的,不少市民垃圾分类热情很高。时间长了,垃圾桶也少了,市民热情也减了,垃圾就随便扔到仅有的垃圾桶里,有的甚至随手丢在垃圾箱附近。
垃圾运送一铲了之。运垃圾的车子来了以后,把丢在地上的垃圾直接铲起放在垃圾车的垃圾桶里,不管是不是分类,都混在一起拉走。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绝不仅仅是安放几个漂亮的垃圾箱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政府、企业、市民齐心协力。
政府投入的硬件和软件要同时到位。垃圾箱不能建好以后撒手不管,要从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卫生质量的角度,理顺卫生管理体制,让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有效监督。政府要加大对可再生资源利用行业的扶持力度,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提高企业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参与垃圾分类的企业要严格执行制作规范。对于负责垃圾分类运输等工作的负责人,要加强考核。
市民要提高垃圾分类的意识。垃圾分类的好处大家都知道,市民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做呢?我认为除了设施不健全等因素外,还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分类。二是长期习惯造成不爱分类,这就需要加强引导工作,特别是社区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村民的担心不无道理
为了美化农村环境,我所对口包村的村干部打算在村里建几个垃圾池。这本来是为村民们办实事儿,没想到却遭到一些村民的反对,理由是担心无法及时对垃圾池里的垃圾进行清运。
他们说,让大家养成去垃圾池倒垃圾的习惯并不难,要人们对垃圾进行分类也可以,但垃圾最后怎么处理才是关键。这个村距离设在县城附近的垃圾处理场50多公里,要把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拉到填埋场处理,光费用就吓人,而且这个费用不是一次两次就完了,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
这些钱由哪里出呢?刚刚脱离了贫困线不久的村民显然负担不起。他们平时到5公里之外的乡镇所在地赶个集,为省钱都要步行,连三轮车都舍不得坐。要他们为了清理垃圾支付那么多运费,确实舍不得拿钱出来。垃圾池总会有被堆满的一天,如果里面的垃圾不能就地消化,久而久之,新的脏乱差又产生了,村民怎能不担心呢?
废电池该往哪里扔
我平时听收音机,积下一堆废电池。知道废电池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没有轻易地扔在小区垃圾箱里,而是装在一个袋子里,每逢逛街时扔进分类垃圾箱中危险品那一格里。老婆笑话我“多此一举”,说环卫工一定是把电池与其它垃圾混在一起拉走了。
后来,我早晨上班时注意了一下:果然,环卫工根本不管垃圾箱里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危险品的分类,统统倒入手推车,然后拉到垃圾转运站去了。我所在小区的居民们都是一个塑料袋装了所有的生活垃圾,出门时顺手扔到单元门前的分类垃圾箱中。
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是因为居民环保意识淡薄,未能养成自觉分类的良好习惯。由此想到曾经的困难年代,家中将所有能卖钱的废品都留存着,铜铁、纸箱、饮料瓶等,积攒多了就统一卖废品,换回一点油盐酱醋钱。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富裕了,除了一些老人还保留这习惯,大多数年轻人似乎已经懒于积存废品换小钱了。
{:1_142:}{:1_14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