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枧郑氏,将荣光带到三门
高枧村的故事很多,每一条路、每一处老建筑,都有自己的传说。
从前的郑氏始祖郑虔、多宝讲寺、古樟树、卧龙山、鳌峰山,现代的橡胶产业、工艺蜡像,他们的故事与村子连在了一起……
郑虔后裔
郑高益始终记得,1992年他在河南荥阳见到的10万人大阵仗。这些人从世界各地而来,为他们的姓氏“郑”相聚。
郑姓的历史脉络悠长。从上古的黄帝起算,一直到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友为郑桓公,这条脉络此后继续绵延,已成为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
身为中国郑氏宗亲会副会长的郑高益娓娓道来,几乎没有间断,一直讲述到自己这一支始祖。
郑高益所在的三门高枧村,始祖是对台州有极大历史功绩的人物——郑虔。
“现在提到郑虔,我们都尊称广文公。他的前半生一直仕途不顺,直到因为诗书画被唐玄宗赞为‘郑虔三绝’,之后进了广文馆,属于最高学府国子监下属,教书育人,当时即被称为郑广文。”
后来的故事,熟悉台州历史的人都不陌生。郑虔被贬台州之后,大力提倡教育,启蒙教化,为台州人民所尊敬,被视为台州文化启蒙者、斯文之祖。
“我们三门高枧郑氏,就是郑虔公次子彧公的后裔一脉。”郑高益说。
高枧郑氏的历史,始于南宋。
郑虔次子郑彧支派,第二十四世裔孙郑笃为避金兵南扰之乱,由临海携主仆家眷迁居宁邑茶山花坛,八年后又改迁龙头山,在这里延续到第八世,由郑维明迁居到三门高枧。
当时,同维明公共同分迁三门高枧的还有:宁海外山郑、大佳何,天台鼻下郑,三门卢田山、上任郑、郑公山、石马和梅坑等支,因为人马壮阔,当时人称为“四十里龙头郑”。
高枧得名,一说是为引水灌溉,溪之上游架有一槽高高水枧,故得名高枧。
郑高益觉得,祖上选择高枧,眼光极高。
高枧村地处浙东沿海丘陵山区,有黄莲岗、西塘山环抱,小溪东流,山回水绕,环境优美。
仙高溪、天高溪交汇于珠山(即里后宫)与胡村界,“集仙天二源,汇山地一流”之景。枧水河成S形地分羊岩山脉和天台山脉,形成了天然的太极两仪图:天台山脉的上山、鳌峰山,羊岩山脉的黄龙山、卧龙山,即成四象;多宝讲寺、毗奈耶寺成为阴阳两仪鱼眼(多宝讲寺为中国第一戒律院男僧道场,毗奈耶寺称亚洲第一尼姑庵女众道场)。
自维明公迁高枧定居起,全村安生养息,百业日盛,素有“枧水弯弯孰夜渔,喜观星点照长渠”之事(语出《郑氏宗谱》中《枧水渔灯诗》)。
郑维明将五房子嗣,以“仁义礼智信”命名。这之后,大房、四房、五房定居高枧,二房东迁三门海游山董,三房旁迁双娄。
大樟树大来头
高枧村的故事很多,每一条路、每一处老建筑,都有自己的传说。
来到高枧,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外观宏大的多宝讲寺。踏上余庆桥,便会看到“多宝讲寺”石碑前方,有一棵参天古樟树,守护着高枧村。
古时,由于生产力低下,无力围堰筑坝,只好栽些水生植物,以防涝灾。很早时候,高枧人就在沙岗这个地方,种上了抗洪适水植物杞柳。余庆桥头的杞柳桩基,随着天长日久,露天的孔洞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了。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有一年,一个大孔洞中,竟长出一棵小小的樟树苗。人们感到稀奇之余,爱护有加,认为这是一棵奇树,就有意无意地给它施施肥,让它快速成长。
这棵樟树苗粗壮起来,绽破杞柳桩基的孔洞,杞柳桩也裂了开来。随着樟树长大,有了杞柳抱樟的模样。
1968年大旱,枧水断流,溪底朝天,而杞柳抱樟西边的小树洞下面有一小水塘,居然不干涸,村民们在此汲水饮用,为特大干旱解去焦渴。
现在,余庆桥及村通道路进行了大的改动,这棵树的周围还基本保持原貌。仔细看,树刚露出地面的部分,仍包有一些杞柳皮。
樟树见证的事情很多。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吏部尚书秦鸣雷曾题“台教正宗”匾额,并亲送至村祖庙中,彪炳着一邦淳厚的乡风。题这四个字,当然和台州郑氏的始祖郑虔有关。郑虔贬台州后,开启了台州的礼俗教化,高枧村就素有“台教正宗”之说。
秦鸣雷除了为村子书写“台教正宗”的牌匾,还为村里的神庙写过“大殿神庙”的牌匾。
不仅亲笔写,书写好后,还亲手送过来。秦尚书骑马而来,到达小高埠,在这棵樟树前,就主动跳下马来。
村民们告诉他,到村中还有一段距离,让他再上马。他却说:“我为神庙而来,得敬神灵而步行。”他步行入村。秦尚书要返还时,村中许多人相送,他也不上马,直走到桥头,才扬鞭而去。他进村在村口下马,出村在村口上马,下马、上马都在樟树下,被传为美谈。从此,过高枧的各路人马,自然也就在这樟树下,下马进村,上马出村,一直延续下来。
传说与元宵习俗
高枧村后有座山叫“卧龙山”,村前有座山叫“鳌峰山”。
“我们每年元宵节,都要绕着这两座山,大敲大闹,原因也是来自一个传说。”郑高益说。
相传明代,高枧的王道士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对他说:“我是东海龙王的太子,专管高枧一带的行云降雨事务,现居住在你们村后山中。因为大洋里有条飞鲸,明天午时要来抢占我沐浴的仙迹坑两处龙潭,自料无力跟他单打独斗,特请你协助共同除掉这条恶鲸。”
第二天中午,王道士带着令牌、令剑等常用工具,手拿钓鱼竿、头戴斗笠,扮作垂钓者,将信将疑地到仙迹坑龙潭边钓鱼,观察动静。
午时将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道右手拿着宝剑,左手握着酒杯,来到“浴桶潭”边,看看附近没人,随即将剑插入潭中,又拔回宝剑,迅速把附在剑上的水珠滴在酒杯里。如此反复几次,潭内的水就干了,弄得虾兵蟹将四处乱窜。
王道士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料想此人即是梦中人指的“飞鲸”化身。正想时,见这位老道又用剑在潭中比划着。王道士马上把令牌飞掷出去,打碎老道手中的酒杯,“浴桶潭”内的水立即满起来。
老道见状大怒,向王道士喷出火焰。王道士见一股强大的热浪袭来,立即打坐念咒护身。但火越烧越旺,恰似置身于火海之中。在这危急关头,只见一条龙在头顶飞舞,降下倾盆大雨。持续几个时辰,大雨终将火浇灭。
飞鲸怒不可遏,便跟小龙搏斗,咬掉了小龙的右眼。王道士见状,飞快地抛出令剑,正好斩在恶鲸的颈部。飞鲸受惊,吐出小龙的右眼珠,掉在严加岙岭头的里后宫,后来成了一座小山。恶鲸流血过多,倒在高枧村前,成了现在的鳌峰山。小龙因缺失右眼,羞于见人,长卧在高枧村后山不起,成为卧龙山。
“所以,高枧百姓每年到元宵,都要放鞭炮大敲大闹,为的是唤醒长眠不起的小龙。一来是祈求小龙保佑村子风调雨顺,二来也是对村民的一种激励:不可以卧着、躲着,要敢于向外走,去拼搏奋斗。”郑高益说。
从少将到僧人
高枧村的多宝讲寺,是不能不提的一座传奇古刹。
宋乾道八年,郑湜公将东晋时敦煌高僧昙猷建于山后周的龙翔院迁到龙头山麓,改为多宝讲寺,延续佛学。古时的多宝讲寺,原本是禅宗道场。现如今,这间平时很少对外开放的寺院,已是名震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藏传密宗禅林。
多宝讲寺的神秘,还在于有一套严格的清规戒律。
僧众装束一律按佛制三衣,吃饭多坚持一日一食,且多数人是过午不食。僧人们除课诵、修禅、劳动外,不说闲话,以致很多人在一寺修行几年,还不清楚对方的法号。对信众也有要求,寺里的每个水池都注明具体用途,男众洗碗在哪个水池,女众洗碗在哪个水池,洗菜在哪个水池等等,有严格的区分。女众到傍晚必须离开寺院,早晨太阳升起时才能入寺。寺院内不准吸烟,即使在天井或过道吸,僧人看见都会制止。
如今,多宝讲寺已是盛名远播的大寺院。这一切,都与高枧村近代一位郑氏名人有关。他在出家前俗名郑全山,出家后法号“清定”。
郑全山曾任职国民党中央高级党政军训练团少将政训主任。1941年,因对国民党内部的贪腐、内耗极为厌恶,又因宿缘深厚,他就在重庆慈云寺依澄一法师剃度出家,法名“清定”。
清定上师以佛门比丘宽大胸怀,违缘顺缘,随遇而安。上世纪70年代末,他不忘济世救人,回乡行医;1980年由中国佛协介绍往天台山国清寺弘法;1984年应成都石经寺僧人殷请回寺任首座。
清定上师在1985年成为大德之后,号召出资修缮家乡高枧的多宝讲寺。1992年,清定上师委任徒弟智敏上师为多宝讲寺主持。此后,智敏上师率众筚路蓝缕,重光山门,并新建大师殿、大雄宝殿等,使多宝讲寺成为汉传佛教大般若宗道场,驰名海内外。
清定上师的人生,到了另一个境界。1986年,他移住成都昭觉寺,发生了一段奇谈。
昭觉寺明代出过一位高僧,法号道魁。这位大师圆寂时,面对门人信徒“何时乘愿再来”的疑问,作了一首偈语:“树包碑,檐瓢飞,柱头落地祖师归”。
当清定上师进入昭觉寺时,偈语中提到的几大迹象同时应验。大庭内悬空之柱头落了地,屋檐下的檐瓢早已不翼而飞,菩提树飞速猛长,将寺内的石碑包得丝毫不现。
故,昭觉寺僧众认定,清定上师为道魁祖师再来。清定上师法威顿长,贯横海外。
虽然清定上师时年84岁高龄,却丝毫没有停歇脚步。几年来,他普修殿堂,塑刻佛像,重建昭觉寺大雄宝殿,使这一座古刹重焕宏大规模。
1999年6月,清定上师安详圆寂。如今,他的遗塔矗立在故乡的山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注视着故乡的山山水水,目睹故乡的沧桑巨变。
橡胶与蜡像
说完自古以来的种种历史,郑高益将话题引到现代。
如今的高枧村,一大半村民从事的产业是橡胶业,全村至少有300多家橡胶企业。高枧村的方下洋日益成为中国胶带工业城,拥有应有尽有的橡胶制品。郑高益告诉记者,高枧和橡胶的关系,同样历史悠久。
1930年,三门高枧村的郑必能在上海创办了大华橡胶厂(又名国防部军装用品厂),成了中国的橡胶之父。许多高枧的同乡去上海讨生活,都去了郑必能的橡胶厂工作。而后,陆续返乡的同乡将橡胶制作手艺带回了老家。这些星星点点的橡胶工艺手段,后来成为造福乡里的财富基础。
当代的高枧村,努力实现着工业发展的梦想。
1968年,高枧橡胶厂建立。改革开放后,迅即迈上了大力发展村办、户办企业的道路。一时间,能工巧匠云集,联户企业、家庭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其中有一家高枧工艺美术厂,由郑有严大师坐镇。这位大师生产的工艺蜡像,以中国历代名人、神话人物为素材,造型逼真精致,不但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的博物馆“安家落户”,还“侨居”到泰国等地。
“现在我不做蜡像啦,回家照顾老母亲,蜡像工艺主要由年轻人去弄了。”郑有严说。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