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7-11-27 10:01

张氏:悠悠岁月长


张贤湖,85岁,亭头词调传承人。

张士扬,36岁,亭头村村主任。

张凯,23岁,莪园村村民,早餐店老板。

徐雅轩, 8岁,亭头小学二年级学生。

张小甫,66岁,亭头村村民,当了30年村干部,马上要退休。

陈先照,37岁, 莪园村村民,村里的理发师。

陈菜凤,87岁,亭头村村民,一辈子务农。

张彬,34岁,莪园村村民,在外务工。

张耀翔,13岁,莪园村村民,小学六年级学生。

张行纽,97岁,亭头村最年长的老人。

张林肯,11岁,亭头小学四年级学生。

张守兴 75岁,莪园村村民,退休教师。

天台县三合镇亭头村张氏祠堂

罗敏,31岁,在亭头村幼儿园任教已有十年。

张兴锋,50岁,莪园村村民。

张如道,87岁,莪园村最年长者之一。

张楠楠, 12岁,莪园村村民,小学六年级学生。

余子涵姐弟,父母从外省来到莪园村近十年。

莪园村近三届老年协会会长

奚月妹,56岁,亭头村村民,做了几十年的手工活。

张守庆, 64岁,莪园村党支部书记。

张德米,59岁,莪园村村民,个体工商户。

    张氏在台州的总人数超过29万,是台州第三大姓。在天台,有14支以上不同宗的张姓,分散居住,各修宗谱。该县三合镇亭头村、福溪街道莪园村,都是张氏聚居地,属同一支。
    历史的长河,总是滚滚向前。正如媒体人杨锦麟所说,“我们这一生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不过是宇宙信息中的些许残存碎片,被后天所受教化加以解读。千百年沧桑往事,皆以光速流逝,一去不返”。
    亭头张氏、莪园张氏,都是台州大地上现时而真切的存在。这片土地,先辈们曾生活过,留下时光印记。如今,他们的后裔同样劳作收获,繁衍生息,欣欣向荣。
    有些历史,可以留存。有些故事,值得传颂。过去与现在,都会在时间长河里流淌。这条姓氏之河,也将流向未来。
    源远流长
    亭头张氏始祖在唐代。介绍村史的张士权,是张氏第44代孙,村文化礼堂的会长。他还特地请来了浙南张氏文化研究会顾问、天台学者张谷清老先生,一起讲解张氏源流。
    亭头张氏宗谱齐全,脉络清晰。张氏祖先,由婺州(今金华)迁居东阳托塘。到唐德宗建中年间(780年-783年),张氏始祖贞公任唐兴县(今天台县)令,深受百姓爱戴。
    张贞公辞官离职时,百姓遮道挽留,车马不得前行。贞公感怀流泪,不忍相离,就在明山之麓筑舍定居。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张贞公在村头建燕息亭。因亭在村头,故村以亭名,称“亭头村”。
    屈指算来,亭头张氏居留于此已有1230余年。张氏后裔先后出过26位进士。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张桂高中榜眼,至今仍是村中美谈。
    在当代,亭头张氏后裔张哲永,成为村民津津乐道的人物。张哲永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村民张哲溪说,张哲永在世时,对故乡感情深厚,曾为天台文化研究做出不少贡献。
    张士权自豪地说,天台张氏,数亭头最早。由亭头张氏扩枝散叶到平桥镇八角亭张氏,其后是福溪街道莪园张氏。
    今日时光
    亭头张氏,目前存世辈分有十个,分别是:晨、行、贤、哲、士、仕、治、济、昇、平,系第40代至第49代孙。村里的张氏宗祠,已有340余年历史。
    今天的亭头,是个行政村,还包括4个自然村。全村618户、2256人。除了张姓以外,还有方、陈、杨、周四个姓氏,张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3%。
    亭头村田地600亩。村民务农之外,外出打工、办厂的不少。亭头人办的企业或家庭作坊,多数与橡胶、轮胎相关,数量上百个。在本县务工的,女的多是做汽车工艺品,串珠是其中的常做活计。
    衣食富足,精神上的追求也就理所当然。每逢春节中秋,亭头村的村民总要热热闹闹唱起词调,这是村民倍加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亭头词调正在申报省级非遗项目。
    莪园盛誉
    走进莪园村,一座牌楼格外引人注目。暗红色门楣上,灰底黑字写着“司空故里”。这是因为该村明代出过一个工部侍郎张文郁。
    《天台县志》记载:莪园人张文郁(1578年-1656年),明天启二年进士,任工部营膳司主事。因皇宫的皇极殿(俗称金銮殿)、中极殿和建极殿在万历25年(1597年)六月遭火灾,延及文昭、武成二阁,急需重修。张文郁出任总监。“出入常见戴星,度支皓如悬月。”因督造有功,张文郁升任都察院御史添注工部侍郎。入清后,张文郁曾倾家犒军,使阖城得免兵灾,为世人称颂。他的墓地在天台县白鹤镇宝相村。天台城关还有他的旧居。
    除了张文郁,莪园还出过不少名人:民主革命先驱、浙江省参议会议长张翅,文学家张庭琛,抗战时期任第九战区第三十集团军第七十八军军长张理,台州地区代专员张子敬等。
    悠悠岁月
    莪园村属于福溪街道,与县城隔溪相望。本村一共708户、2386人。此外,还有1500多人租住于此。本村人口中,留在家乡的,有一千六七百人,有种蔬菜的,有做工艺品来料加工的,也有在县城打工的。外出经商的,以卖手机的居多,也有人做桥架。
    村里外出打工走最远的,是到美国。还有个年轻的武术师,叫张中武,在少林寺学过拳,现在匈牙利武馆当总教练。
    莪园村党支部书记张守庆,是几十年从事桥梁打桩的企业家。他说,村里原先土地多,后来建设莪园工业区,村里征地总量达2000多亩。目前,村里只剩下80来亩土地。
    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主要来自两项,一是村行政大楼的出租,每年五六十万元。二是山林补助。村里有3018亩生态保护林,每年按照35元/亩的标准,享受国家补贴。
    在村里,青壮年不大看得到,都在上班或外出。莪园村老人协会是县里的老先进。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380人,其中90岁以上6人。95岁的张守佩还是英雄的抗战老兵。四代同堂的人家,就有好几户。

来源:台州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氏:悠悠岁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