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7-12-1 10:28

临海永丰八叠访谢氏



双桥所在,是临海至天台、杭州的古官道中间路段,行运繁忙,年久失修,大桥1940年前后重修,至今未变。

俯瞰村落

谢氏祠堂

谢森理、谢友道、谢廷华

    谢姓的根在河南南阳,西周的周宣王为了平定南方之乱,让自己的大舅申伯领兵平乱。战役之后,河南南阳被封为申伯的领地,国名“谢国”。周朝习俗,以国名为姓氏,申伯就是中华谢氏第一人。
    谢姓自西周受姓以来,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春秋时,谢国被楚所灭,谢氏子孙开始流亡迁徙。
    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扩展到四川、贵州并汇融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著名的家族之一。
    宰相
    以上这段史料,并非摘自某部史书,而是由一位老人用临海方言口述而成。
    老人姓谢,叫谢友道,临海市永丰镇八叠村人。我见到他的第一面,这位年届八十的老翁扛着一块木板,上面是老人整理的资料,三幅祖先画像,一张编撰的谢氏源流文稿,文稿上划着红色的波浪线,以示重点。
    在他家的客厅,我和老人,还有他的两位同族谢森理、谢廷华,端坐于木板前,谢友道略微翻了下史料,清咳两声,开始讲述。虽然时有停顿,但是悠长有序,从中华谢姓始祖申伯开始,一直到五代时由会稽谢氏迁入临海,内容与史料没有出入。
    看得出,他很重视家族历史。了解一番,你更会感叹,这绝对是值得珍藏的家族史。
    老人讲述中最重要的谢氏名人,是南宋宰相谢深甫。因为他,才有了后来八叠村的后裔。谢深甫是临海下渡人,墓地安在临海双港(今白水洋镇)水晶坦,他和八叠村有怎样的故事?
    谢深甫(1139年-1204年),字子肃,号东江。他出身贫寒,少怀大志,力学成才。
    他的仕途起步很低,先后当过嵊县尉、昆山丞、青田知县等职,但政绩很高,办事精当,声闻远播。他的大名一直传到孝宗耳中。皇帝亲自询问他用人之道,他的回答也让孝宗深感满意,亲自任命他为大理寺丞。
    光宗即位后,谢深甫又历任右正言、起居郎、权给事中,绍熙二年(1191年)任知临安府,三年(1192年)进吏部侍郎兼礼部侍郎,四年(1193年)又兼给事中。在任各有治绩。在临安府就职时,光宗称其“为政得宽猛之中”。
    宁宗时,谢深甫任右丞相,宁宗评价他“守法度,惜名器”。
    谢氏还能诗文。他主张文章有气骨,作诗讲性灵。诗人杨万里称其诗如六朝的谢眺。著有《东江集》,可惜已经佚失。
    宁宗初期,朝廷内政见之争、学派之争、意气之争纷繁复杂,主要环绕赵汝愚和韩侂胄两大势力进行,是非交错,很难以人定线。在此情况下,谢氏独立不偏,稳健执中,使朝政不紊,国力增强。
    他推行的是孝宗以来的恢复政策,故首先要求安民强国。谢深甫死后,韩侂胄掌握大权,朝中无人可以制约。开禧初年,韩侂胄仓猝发动伐金之战,遭到失败,韩本人被史弥远谋杀,之后南宋局面逐渐混乱。
    由此反看,就知道谢氏执政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
    谢深甫的大半生,基本和故乡临海无关,但谢友道说到八叠村,首先说他。而这就得提第二位重要人物——谢皇后谢道清。
    皇后
    谢道清(1210年-1283年),女,临海人,谢深甫的孙女。
    宋理宗封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1227年)九月进封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德祐元年(1275年),恭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谢后的父亲谢渠伯,主管建昌府仙都观,是个清水衙门。她少年的生活并不幸福,父母早亡,回故乡寄托在叔父家中“汲饪(汲水做饭)”,又“生而黧黑”“翳一目(一只眼有白斑)”。
    宋理宗登位后,商议选择皇后。杨太后感念谢丞相援立她为宁宗皇后有功,命令选谢家女子。当时,谢家未出嫁的只有道清一人,又正患湿疹,“选秀资本”差得可怜。
    虽然后来她遇到天台山名医,用药点去了眼中白斑,治好湿疹,黧黑的皮肤变得莹白如玉。但在慈明殿进见圣上时,理宗最钟爱的还是容貌美丽的天台贾涉之女。
    杨太后坚持“谢女端重有福,宜正中宫”,谢皇后即位。理宗专宠贾贵妃,贾贵妃死后,又纳美貌的阎贵妃。皇后胸怀豁达毫不介意,理宗也感动了,“礼遇益加焉”。她与理宗生活38年,终生没有亲子。
    谢皇后把所有的能量,都献给了国家。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忽必烈首次渡江攻打鄂州(今武昌)。理宗听从近臣准备迁都庆元(今宁波),便下海南逃。皇后首次参与朝政,以“恐动摇民心”劝谏皇上,说服众大臣。她深感战火不断,军费负担沉重,率先尽力俭省,从自己做起裁减慈明殿官员,宫中点心钱每月省出一万缗(一千文钱为一缗)。
    忽必烈做了蒙古大汗(皇帝),定国号为元,于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第二次率军20万人水陆并进。京城官员怕死,谢太后命令在朝堂贴出告示:“我宋朝三百年来,对士大夫待遇优厚。现在正逢多灾多难之时,大小官员不能提出挽救时局的办法,甚至京官弃官离位,外省官弃城而逃,还算人吗?国法依然存在。凡坚守岗位的,尚书省记上一功;叛国逃亡的,由御史查明情况上报。”
    德祐二年(1276年)一月,元军主将伯颜进占临安城外皋亭山,对南宋迫降。谢皇后提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出城与伯颜谈判,被扣留。大局至此,涕泣说:“只要生灵不受涂炭,向元称臣亦不计较。”派左丞相吴坚赴大都(今北京)呈送降表。
    二月,元军进驻临安城,恭帝和大臣被带往大都,谢太后因病暂留临安。八月,到大都,挂寿春郡夫人虚衔。七年后病逝。
    临海女子谢道清,结束了抗争的一生。这一生,她不仅为自己,也为国家抗争。在艰难复杂的背景下,17岁入宫为通义郡夫人,19岁册立为皇后,度宗立,尊为太后,恭宗立,又尊为太皇太后。因恭宗年幼,经“大臣屡请”,谢道清垂帘听政。
    谢道清就任于危难之时,当时南宋王朝国力衰微,诸事棘手,但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应付连年战乱和巨大的军费支出,诏令汰冗员、节费用,蓄国力,以及所能致力于变革朝政、蓄养生息的各项主张。其中传为美谈的是她以国家为重,不徇私情,罢了台州同乡、“三朝元老”贾似道的官,放逐贾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被监官处死。
    《宋史》和新编的《浙江省人物志》有这位谢皇后的传记,并收入1989年版《中国历史辞典》和《辞海》,成为南宋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南宋虽然灭亡,但谢皇后的一道命令,却使谢家的香火在临海继续点燃。
    后裔
    南宋临灭亡时,谢道清皇太后要求子孙后人星居异地,组织民众抗金。她的两位子侄谢幼镰、谢幼铉兄弟二人,被分派到一个重要任务,看守临海谢氏祖坟。他们保存着祖宗遗像,默默执行家族任务。
    兄弟二人定居之处是茶亭村(即八叠村)。此后,谢幼镰长期定居八叠,弟弟谢幼铉后从八叠迁住临海古城东门外。
    “谢幼镰就是我们八叠谢氏的始祖。”谢友道说。
    这位八叠村的始祖,与载入史册的先人不同,他是一位隐士,还是一位“八叠村的设计师”。他的设计成果,与八叠村的自然风光一起构成“茶亭八景”。
    遗憾的是,有一部分景色如今不复存在,无法目睹。但谢友道说到八景,起身表示要带我去“欣赏”。
    出了客厅,老人走进右侧的院子。“这是我自己设计的,梅园。”老人笑着说。
    假山、流水、梅花、石碑、绿竹,十分诗意。谢友道往墙上一指:“你看,茶亭八景,图文并茂。”
    沿着围墙,写满了诗文,还粘贴着瓷画。逐字阅读,古时的八叠村风光逐渐明朗。
    “铁锁双桥,浮簰出海,浦潭印月,牛峰积雪,星罗观海,龙湫飞瀑,西园绿竹,叠岭钟声”,瓷画画出八景风光,同时配以先人所写的诗文。“八叠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八峰环绕叠石成峦而名。这里山岙多,流水潺潺,风景很美。”谢友道说。
    “八叠村在没有修公路之前,除了风景美,还是前往杭州、上海等地的必经之地。因为行人众多,村民开设饭铺、旅馆,每天到了晚上还是很热闹。”谢森理指着瓷画上的风景,回忆道。
    几位老人的父辈说,从前以八叠村为中心,在十几里范围内,八叠岙茶辽、彭山、水岗,留贤、下山头等周边村庄的村民,对外都称自己是“八叠来的”。
    看完梅园,老人们又带着我前往祠堂,途中就经过了其中一景——“铁锁双桥”。
    “双桥分大小两座,这是大桥。”谢友道指了指脚下的桥,“小桥已经看不到了。”
    根据清咸丰年间重修的《台临八叠谢氏宗谱》的序所说,这座桥是八叠谢氏始祖谢幼镰所建。文中记载“大桥坐八叠岭下以巨石筑成,跨涧而过,势若长虹,高五丈许,长四丈有差……小桥坐下街与大桥对峙,高阔少逊而壮丽……”
    双桥所在,是临海至天台、杭州的古官道中间路段,行运繁忙,年久失修,大桥1940年前后重修,至今未变。小桥因弓形桥身运输不便,于上世纪60年代改为水泥平桥,不复风光。
    大桥桥头有一座石塔,同样是南宋文物。谢友道的长辈曾告诉他,以前人们会把遗落在地上的写有文字的纸张统一扔到塔内焚烧,以示对文字、知识的敬畏。
    经过大桥,很快就看到谢氏祠堂的旧址,现在门廊写的是“八田中小学”。过一个拐角,是谢氏祠堂新址。
    这个祠堂又名“惠正祠堂”。惠正是谢深甫去世后的谥号,是谢道清追加的。依照宋代官制,皇后尊为太后可进封三代:父渠伯,魏王;祖深甫、曾祖景之,皆鲁王,其中祖父谢深甫又谥“惠正”。
    民国十六年《重修八叠谢氏祠堂记》记载,清乾隆年间原有的祠堂倒塌,民国十三年重修祠堂。院内开设小学。民国期间重修的祠堂,在“文革”期间被毁,宗器遗像等物悉数被毁。2001年1月,谢氏修谱,祠堂重修。
    谢廷华回忆,祠堂重修时,都是族中壮汉人力肩扛,把柱子、木梁等重物移到新址。新祠堂正中央的大梁上,红墨水写着“民国十三年”字样,是家族史的见证。
    新祠堂的大殿正壁高挂列祖遗像,其中就有谢皇后的画像,由谢友道根据戏曲中的皇后形象描绘而成。
    由八叠发散到各地的谢氏族人不可计数,包括黄岩、天台、三门、温岭乃至宁波等地。
    “谢深甫的墓在白水洋镇水晶坦村,是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我们谢氏后人每年相聚的地方。大家自愿筹资数十万元,委托临海古建公司修葺。每年,各地的谢氏后人在谢深甫墓祭拜之后,会到八叠村的祠堂聚餐、畅聊,有50桌左右。那个景象,非常热闹。”谢友道说。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海永丰八叠访谢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