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18-1-22 09:12

布袋坑村的“年味” ——体验地道民俗 品尝古村美食












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屿头乡布袋坑古村的各个角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开始备起了年货,来古村的游客也趁机感受了一番迎新辞旧的氛围。
1月16日,雨过初晴,记者一行驱车从S325延伸线黄岩北洋至宁溪段公路前往屿头乡。在这条新开通的公路上,眼前风光犹如轻轻舒展开的卷轴,画面层次鲜明。风吹着长潭水库,湖面波光粼粼,水汽氤氲,远处的青山被雾气笼罩,宛如仙境。山光水色,融为一体,长潭水库沿线风景似一幅不加渲染的山水画,浑然天成,令人心旷神怡。这条快车道,通了西部的“两山”路,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西部游玩。
大家还未来得及享受,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屿头。看了看时间,车程为20分钟。休息片刻后,记者一行向屿头乡布袋坑村进发。盘山而上,兜兜转转,映入眼帘的便是深藏在山林中的布袋坑古村,随着西部旅游的开发,世世代代闭塞贫穷的布袋坑村已然从落后的穷村落,变成了21世纪的“世外桃源”。布袋坑村,坐落于我区屿头乡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内,民间传说中的弥勒佛——唐末至五代时僧人布袋和尚曾游方到此,村民即将村庄命名为“布袋坑村”。
我们在停车场下车,步行进村。目之所及是那蜿蜒交错的山径、青苔覆盖的石阶、斑驳的石墙畚斗楼,清澈温婉的溪水,这些组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而从村头到村尾,馒头店、麻糍店、番薯干店、豆腐店等各色各样的传统小吃店林立,古朴的石头屋里飘出缕缕香甜,升腾而起的炊烟,让古村多了种自古延续的烟火气息。
“妈,您先休息一下,我一个人先磨会。”说话的是布袋坑村民黄美花,人称“豆腐西施”。“我们村人都会磨豆腐,过年过节一家人吃饭,喜欢自己动手磨豆腐。现在村里发展旅游,来的人多了,村里的豆腐也成了抢手货,不少游客一来就带回五六盒。”黄美花笑着说:“布袋坑豆腐味道很好,用溪水伴着我们自家种的黄豆磨出来的,你们可以推着磨磨看,中午再尝尝。”
记者试了下,磨豆腐其实不需花费太多力气,只需两三个人聚集一起,一人或两人共用一支“摇臂”不停地转动石磨,另外一人和着清水将黄豆舀到石磨上就行了。虽然这只是做豆腐的其中一道工序,但是足以让游客在炊烟袅袅下,青山绿水中体味农家年俗的欢乐。
随着磨盘的转动,洁白的豆浆从磨盘上缓缓流出,看起来好像蛋糕上的奶油。磨好豆,婆媳俩人开始滤豆浆。纯手工磨的豆浆,在锅里煮时,有着浓郁的豆香。喝一碗原汁原味的豆浆,在冬日让人充满热量。
煮好豆腐,然后加入卤水,滚煮冷却就制成了豆腐,装在一个个小小的米筛篓里。布袋山的手磨豆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午饭时,一盘豆腐上来,大家三五筷子就夹完了,大家都说这里的豆腐特别的鲜香,让人回味无穷。“告诉你个窍门,煮豆腐时,连同豆腐汁一起倒入,再放入溪水小火慢炖。你们别看那豆腐水色泽有点黄,其实浓缩着豆腐的鲜味呢。”村委会委员黄官利告诉记者。
除了做豆腐,布袋坑村民还会做米豆腐、米浆糕。“米豆腐和豆腐工序一样,就是把黄豆换成了米。倒是这个米浆糕比较复杂,我们小时候是经常吃的。”村民朱金娥说。只见她往笼屉里一层一层地倒入米浆,每铺好一层先蒸上一会,再层层叠加,可达二十余层。米浆糕出炉,糕体松软,层次丰富清晰,色泽晶莹光滑,味道香甜可口,趁热吃,蘸上红糖汁,口感甜蜜爽滑,令人垂涎三尺。朱金娥说这是村里的传统小吃,还可以煎着吃,炸着吃,也可以像年糕一样汤着吃。她还给我们煎了几片米浆糕,煎至两面金黄的米浆糕,又被村民叫做“黄金糕”。
最热闹的要数捣年糕、麻糍。这是一项强体力活,需要青壮年参与。村民们先将糯米蒸好,再倒入石臼之中,随后将其捣匀。这个既是个力气活,也是一个技术活,需要两个人互相配合。村支部委员黄官芬挥动大铁杵,黄官利在一旁不停地加水和翻动糯米团,力求每部分都鼓捣均匀,直至烂熟为止。这一捣一翻,充满了力量感和协调感,看起来赏心悦目。黄官芬在一块大木板上先铺一层黄豆粉,然后用擀面杖摊开直至长方一块,再撒上黄豆粉,冷却后用刀一块块切割开来。而在这时,有些游客经过,忍不住围观,而热情好客的村民们还会邀请他们品尝。热腾腾的麻糍,嵌着本地红糖,咬一口,软糯香甜,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记者不禁想起小时候家里捣麻糍的场景,小孩子挤在一起围在石臼边看热闹,边在一旁嬉戏玩耍,边等着吃热麻糍。
捣年糕和捣麻糍的步骤很相似,只是年糕用的是晚米,先蒸熟,后捣成团。这时候,最受游客喜欢的就是嵌糕了,可以随意凹造型。在将米捣成团状以后,拿出他们事先炒好的馅料,大家围在一张长方桌前,掰下一小块年糕开始揉捏,直到这块年糕摊开来成椭圆形饼状时,就可以加入馅料,并重新将“饼”合并,这样一个形状类似饺子的嵌糕就做好了。当然了,没经验的我们做出来的嵌糕形状真是算得上千奇百怪,甚至有点不好看,但是却又都纷纷表示:“自己做出来的,总是最香的!”而手巧的村民却可以把年糕捏成元宝、小鱼。传统的手艺,唤醒了我们的童年回忆。“年糕、麻糍是橘乡春节传统食品,以前都是老人在家里做,现在城区大部分是机器做年糕、麻糍,游客看到我们在做,现场买的很多,数量多的还得预定。”黄官利说。
对了,布袋坑的馒头是一定要尝尝的。蒸屉打开,白色雾气飘逸而出,空气中散发着粮食特有的味道。这里的馒头在进蒸笼之前,还得盖一会被子,一小团一小团的馒头坯,放在棉被里“醒”上半小时。馒头坯“醒”好,看上去比之前大上一点,也更圆润,这时就可上锅蒸了。
“现在外面做馒头,发酵一下直接进蒸笼,快是快了,口感却没这么好。”村民李林芳说,他们村里做了多年馒头,延续的是代代相传的土法子。“以前我们要去上山砍柴,男人们腰里别着砍刀去砍毛竹,还有挑着山货下山的村民,都会装几个自家做的馒头当干粮,一包热腾腾的馒头,就是一天的口粮。”李林芳告诉记者。
蒸上六七分钟,馒头出笼。忙着将这些白花花的热馒头,倒进铺了白纱布的案台上。记者随手挑起一个尝尝,馒头的松软程度堪比面包,却比面包更筋道。上佳的麦粉,甘甜的山水,精湛的手艺,朴实的村民,让布袋坑的馒头尝起来有股特别的味道,游客们也赞不绝口,在自己品尝完后往往要带回去一两袋给家人。
当天,村民们还腌起了猪肉,炒起了番薯干,村子里一派忙碌的景象。自家晒的梅干菜、笋干等被抢购一空后,村民王荷桔还乐滋滋地给记者一行当起了义务导游,嘴里心里透露着“小傲骄”,她说:“很多外出打工的中年人都回家了,在家比在外强多了。”
“近几年,村民们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村庄越建越好,来我们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加上现在交通那么便利,村子未来的发展会更加灿烂。”村党支部书记黄官军介绍说。眼下,他们还把之前的停车场扩建了,盛邀各地游客来古村体验地道的年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豆浆香、馒头香、年糕香……捣米声、喝彩声、欢笑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回荡在布袋坑村的上空。

来源:今日黄岩

伟业电子 发表于 2018-1-22 15:32

好地方。

太子龙 发表于 2018-1-22 19:33

下次回家乡黄岩一定去看看{:1_128:}{:1_204:}

′浮华若梦つ 发表于 2018-1-23 08:56

{:1_14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布袋坑村的“年味” ——体验地道民俗 品尝古村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