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8-1-23 10:07

“扫一扫”新规之下,怎么“买买买”?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第二钱包”的代名词,方便快捷的使用方法很大程度地造福了生活。但同时,“移动钱包”的支付安全隐忧也困扰着大家。
    上个月,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配套印发了《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对条码支付实行分级限额,其中规定,静态二维码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超500元。新规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1
    小小二维码,扫扫有风险
    近几年,条码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餐饮、超市、便利店等线下小额支付场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率迅速提升。支付宝、微信等手机软件的大规模普及以及商家营销活动,让“去现金”消费的频率逐渐提高。
    不过与此同时,近两年由二维码支付引发的消费纠纷、安全问题也日益浮现。如用户资金被盗刷、手机扫码中毒等乱象时有发生。
    “条码支付的条码在开放互联网环境下以图形化方式进行展示,不法分子可通过截屏、偷拍等手段盗取支付凭证,在支付凭证有效期内,资金被盗用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市一位姓邱的支付宝商户拓展专员告诉笔者。
    “另外,由于条码不仅可存储支付要素,也可携带非法链接或程序代码,不法分子要是将木马病毒、钓鱼网站链接制成条码,客户扫描之后,支付敏感信息也可能被窃取。”这位专员称。
    2
    规范条码支付会让“钱袋子”更安全
    业务人士称,条码支付迎来明确的制度规范,将在保证广大普通用户享受移动支付便捷的同时,让大家的“钱袋子”更加安全。
    央行要求,银行、支付机构应根据规定中关于风险防范能力的分级,对个人客户的条码支付业务进行限额管理。归纳来说,风险防范能力由高到低分为A、B、C、D四级。动态条码方面,风险防范能力由高到低分为A、B、C三级,不同等级对应的交易验证方式条码和支付限额也各不相同。越安全的动态码支付,交易限额就越高。使用静态条码进行支付的,风险防范能力最低,为D级,同一客户单个银行账户或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单日累计交易金额应不超过500元。
    “静态码由于不是动态加密生成,很容易被替换,曾经就有新闻报道商家条码被不法分子换掉,钱进入其他人账户的情况,安全性比较差,可能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央行才出台政策规范。”银行一位从业人员告诉笔者。
    3
    新规执行后,怎么“买买买”?
    “我们经常在一些街边小商户进行消费,付款的时候就是扫描商家张贴的收款二维码进行结账的。要是这样,会不会影响日常的支付呢?”不少市民在听说这一消息后首先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据相关统计显示,95%的条码支付业务是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交易,并且条码支付分为付款扫码和收款扫码。通俗来说,付款扫码是指消费者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扫商家的条码进行支付,也叫“主扫”;收款扫码是指商家扫消费者的条码收钱,也叫“被扫”。新规侧重的是对“主扫”的管理。
    举个例子,4月1日后,你在商户消费800元,扫商家的二维码,一下子就付不了钱了。不过,你可以出示手机上随机生成的动态码,让商家来扫你付款。
    作为资深移动支付控,市民程女士笑称,如今钱包里放两三百元钱就“很好用”,因为现在不管在菜市场还是大商场都能用二维码支付,基本不用带现金。“对于限额新规,我认为这主要还是出于保护支付人的目的。”

来源:台州晚报

′浮华若梦つ 发表于 2018-1-23 13:56

{:1_14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扫一扫”新规之下,怎么“买买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