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渡
清末废驿改邮。1938年,公路因战争受毁后,驿运又开始复兴。1944年7月,浙江省驿运管理处为了加强调度,经省政府同意在临海设置办事处,统辖温岭、黄岩等六县站。黄岩驿运站为官办的主力,站址设永宁江北岸普光堂旁边,志管水运,负责封船、调船和征收税金等。抗战结束后,县政府撤销驿运机构,黄岩驿运站才宣告结束。综观上述,可见江亭渡的地理位置历来十分重要。为适应日益繁忙的交通需求,宋嘉定四年二月,黄岩知县杨圭在江亭渡加设浮桥。浮桥长100丈,宽3丈,使用桥船40艘,名为利涉浮桥。百姓欢天喜地,乡绅贾客更是争相赞称。宋侍郎叶适《利涉桥记》有一段记录:“嘉定四年二月,黄岩县浮桥成,林鼒叔和对知县杨君言,‘……县东南车马担负,而客之途,皆达于桥;西北樵采携挈,而民之市,皆趋于桥;诸公跨天台,陟雁宕,行过黄岩,皆喜曰:增一桥矣。盖奔渡争舟,倾覆蹴踏之患既免,而井屋之富,廛肆烟火与桥相望不绝,甚为壮也。’……余少从叔和兄弟游,每为余言:‘县直北山,爽气浮动,花柳之丽,雪月之胜,无不在江北。’余闻至程头,必徘徊顾瞻,辄阻江而返,屡矣。今既桥,而叔和与邑人日曳杖娱戏于北山,潮生汐落,随江降升,悠然如泳汉浴沂,以歌令君之遗德。”
元代潘士骥有《利涉桥诗》曰:阳侯欲截澄江道,江北江南天杳杳。鱼贯轻舟影不流,蚁移过客何时了。几回吹断西风颠,云斤月斧费万钱。沙禽冷眼岸花笑,空山有石无人鞭。
浮桥早期用竹索为缆,到清朝康熙十九年,邑人募捐资金改用铁缆。后因船小板薄,浮桥不时被破坏,乾隆乙酉年,县令吴玉瑜改建用大船,船板厚二寸,船宽超过二丈,铁缆每一篐重八斤,这样桥船牢固捆绑,行人过往安全不再有患。乾隆三十三年,县令王憕重修,一如旧制。咸丰辛酉年,浮桥毁于寇。同治初,县令周成镐又重建,并专为浮桥设置田产千亩,以备维修经费。
1940年6月,浮桥管理委员会成立,会址设在黄岩救济院,并规定了过往船只与过桥牲畜的收费标准。1945年,浮桥被山洪冲毁,由管委会募捐资金,于1948年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交通局第六运输段于1950年2月在永宁江上开辟汽车渡,地址在南岸荔枝巷和北岸普光堂地段,砌筑石级埠头。渡埠配有单车渡船2艘。大潮汛时,水位涨落差达5米,每天有8小时可渡,小潮汛期间昼夜可渡。黄岩大桥竣工通车后,渡运才以终止。浮桥也相继迁移到中游的七里渡。
黄岩大桥,于1955年6月竣工,同年7月1日通车。全长184.3米,总宽10米,其中行车道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全桥有2台5墩6孔,桥台长8.15米,每孔梁长28米。桥墩采用钢筋混泥土管柱桩基,高桩承台,上部结构采用联合梁,是一座自行设计并施工的现代大型公路桥。后因104国道交通压力剧增,于1990年桥面增建平行复桥,各自单向通车,总宽达36米。
据县交通志记载,民国时期黄岩水上交通已经相当发达,客船航班上通潮济,下达海门,远至临海等地。从民国初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大桥上下游有大小码头五六座之多。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