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8-3-31 09:30

20年后, “十六会馔”重现餐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对于台州的“吃货”们来讲,天台的“十六会馔”则是绕不过去的经典,只可惜一度失传。3月29日,“十六会馔”在天台温泉山庄烧制成功,48道宫廷菜时隔20年终于重现餐桌。
    “过去,天台老城时兴一套豪华全席,叫‘十六会馔’。当时大户人家宴请客人,都会用这个,可以说是天台最高档次的宴席。”天台非遗项目负责人孙明辉说,“十六会馔”的历史悠久,距今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根据《天台赵氏宗谱》记载,公元1130年南宋皇帝赵构的两位皇叔息居天台。“十六会馔”是两位皇叔在宋皇室御宴的基础上,结合天台当地的菜肴和烹调特色,而形成的一套宴请宾客的宴席,渐渐在民间流行,但是在1998年国企改革后,原本在国营饭店出现的“十六会馔”也一度失传。
    3月29日,“十六会馔”在天台温泉山庄烧制成功,48道宫廷菜时隔20年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
    记者了解到,“十六会馔”制作工序繁琐,总共48道菜,包括16道冷菜,8道大菜,8道热炒,4道点心,4道夹食,4道蒸食,4盏茶。每样食品做工精细,造型讲究。连上菜的次序都有前后规定,而菜品的准备工作更是复杂繁琐。
    “今天我们刚刚做了这桌‘十六会馔’,单单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天台“十六会馔”传承人、天台温泉山庄厨师刘存昶说,“就像这道烧鸡,需要将鸡蒸熟之后把整个鸡的骨头去掉,加入鸡蛋,入油锅炸,炸至酥脆为止。”
    据悉,“十六会馔”在民国之前只传授给赵氏族人,直至1942年,赵氏族人赵子琴怕“十六会馔”失传才逐渐传播开来。上世纪90年代章利钗将“十六会馔”的制作方法传授给天台宾馆的厨师,1998年饭店改制后,“十六会馔”一度在食客的餐桌上消声匿迹。
    “‘十六会馔’重新整理恢复对我们挖掘天台的文化遗产资源,做好天台的文化旅游发展有积极意义。”孙明辉说,“‘十六会馔’的‘十’是十全圆满的意思,‘六’是六谷,‘会’是聚会,‘馔’是食物。‘十六会馔’目前已被列入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六会馔’的流传与保存,不仅仅是吃饭那么简单,而是一种记忆的传承,文化血脉的相连。”

来源:台州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年后, “十六会馔”重现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