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8-3-31 09:54

生命更替,老话不老


上:婚丧嫁娶,人生大事。迎来送往中,生命代代传递。老话就在生命流转中积淀下来。 下:台州农村百姓生活一景。 (包建永摄)

   
    古人讲究数世同堂,要求子孙后代不分家,谓为“兄弟亲永不分”。如有人提出要分家,就是不孝行为。但是,兄弟之间永远不分家,也不现实。于是,就有了分家相关的老话。
    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下一代上来,上一代老去。生命在循环中流转。
    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莫嫌老,莫弃老,爱老敬老,自有福报,每个人都终将慢慢变老。听听老话,忖忖爱老敬老的道理,不无裨益。
    冤鬼三。
    这句老话的来历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台州古代有一户人家,家里的主妇生了两个儿子。在两个儿子都已结婚生子后,她又怀了第三胎,生了第三个儿子。她的第二个儿媳妇是个刻薄之人,她怨恨公婆生了第三胎,以后多了个分家产的人,背后骂小叔是“冤鬼三”。二媳妇骂小叔道:“如果没有你这个冤鬼三,一爿田地,我得半爿,自从有了你这个冤鬼三,一亩田地,我只得三分三厘三毫三。如果没有你这个冤鬼三,一间房屋,我得半间,自从有了你这个冤鬼三,一间房屋,我只得三者三分三厘三毫三。如果没有你这个冤鬼三,两眼锅灶,我得一眼,自从有了你这个冤鬼三,今后叫我们分家怎弄弄?”
    现在父母亲口中说的“冤鬼三”,一般是责骂具有啃老行为的子女。比如年轻人不务正业,靠父母养着,还不管家里经济条件,经常向父母要这要那,今天买手机,明天买高档轿车。父母恨铁不成钢,就会骂他们为“冤鬼三”。
    种田难种梗下秧,娶妻难娶桃花娘。梗下秧要退标,桃花娘子要妖娆。
    “种田难种梗下秧”是指秧田上方有树木枝条,遮挡住了太阳光,这块秧田中的秧,有如温室中育出的秧苗,绿油油的,很好看。但是,梗下秧看是好看,中看不中用,一种到田里,经太阳一晒,风一吹,就枯萎了,不如其它秧苗长势好。农民见此,说梗下秧退标了。
    长辈用梗下秧退标的现象,来劝导晚辈娶妻不要贪图好看。“桃花娘”是指漂亮的姑娘,“妖娆”是指姑娘爱打扮,娇滴滴。长辈认为,作为农民,娶一个健壮能干活的女人就行;桃花娘子如同梗下秧,好看不中用,娶进门容易败家。这是古人对漂亮的姑娘一种偏见。
    大秧大稻,大姑娘大嫂。一代大媳妇,三代大子孙。
    秧苗粗壮,种下田后,以后水稻自然株大谷粒饱满。“大姑娘大嫂”是调侃的语言。古人认为,姑娘身材高大,基因好,结婚后生下的子女也高大,能遗传几代,故有“一代大媳妇,三代大子孙”之说。
    这句老话道出了农村选媳妇的重要标准:身材高大。因此,面容美丑是其次的。这种审美传统,古已有之。《诗经》里描写的美女,就以高大为美。
    船大不听橹和舵,儿大不听母和父。
    大船载重量大,惯性也大。旧时,在江河或海上行驶时,船老大和船上伙计分工明确:船老大掌舵,伙计摇橹,控制船速和方向。但是,船大惯性也大,调头和转向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一旦预留的时间和空间不够,那么,不管船老大和船上伙计怎样努力,船与障碍物必会发生碰撞。在这点上,大船不如小船灵活——船小好调头。
    一个家庭里,儿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就会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的想法和计划跟父母的不一定合拍,家庭之“船”的方向就不太会听父母把控了。明智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都会及时作出明智的选择。他们说,儿大不听母和父了,让他们各自分家吧。
    山大分脉,河长分流。树大分杈,鸟多分窠。何况人乎!
    这几句老话,也是过去分家书上,常见的开场白。中国古人喜族居,不喜欢分家,所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甚至六世同堂,都是佳话。但实际情况是,家族人口经过数代繁衍,成几何增长,原有的房子就显得越来越局促;晚辈一个个成家立业,各家有各家的盘算,意见很难统一;在小空间里,兄弟妯娌之间产生摩擦也在所难免。总之一句话,不管在感情上多么不愿意,分家是大势所趋。
    怎么让情感服从理智呢?古人通过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找到了依据。既然高山大了要分出支脉,河流长了要分出支流,树木大了要分杈,一个鸟窠里的鸟多了要分窠,那么,家族里人口繁衍多了,自然要分家了。
    在生不孝顺,死后拨牢命(“拨牢命”是台州方言,啼哭悲号的意思)。千碗到坟头,不如一碗到心头。
    这几句老话讲的是,古人提倡厚养薄葬。
    有些人在父母健在时,不懂得孝顺;父母死后,哭哭啼啼,一副伤心欲绝的样子。
    还有些人,当父母健在时,不给父母吃好、穿好、用好。父母死后,每年清明上坟,却担着大碗小碗的美味佳肴,去父母坟前祭奠。这时的大碗小碗,即使千碗到坟前,父母也吃不走一点。终了,不过是在父母坟前,摆摆冷,自己哽(方言“哽”是吃的意思)。所以,想要真正待父母好,不如在父母健在时,捧一碗美味佳肴给父母吃,让父母吃在嘴里,咽下肚里,喜在心里。
    吃他自己利息钱。
    这句老话指的是家里的老人如果去世,儿女办丧事的钱是一笔不少的支出。所以,如果老人长寿,这笔钱暂时就省了。假设把这笔钱存起来,一年的利息也够老人一年的生活开销。
    这句老话劝诫做晚辈的,要孝顺老人,善待老人,不要以为老人是累赘,他们健健康康活着,就是为这个家省钱。
    待猪好,猪有肉。待田好,田有谷。待老好,自有福。
    古人把人和猪一起编成老话,有点不雅。但是,话糙理不糙。对猪勤喂饲料,让它吃好喝好,猪自然快快长大,有膘有肉。在农田里勤除草多施肥,农田的产量自然就高,收成差不了。家长的行为,子女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你待长辈怎样,他们也学着待你怎样。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有因果,你对猪好、对田地好,肥猪、丰收等着你,你对老人好,幸福晚年等着你。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命更替,老话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