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展豪情 共绘新前新蓝图
——大型新闻活动《飞越黄岩》系列报道之三2017年,新前街道紧紧围绕全力打造三生融合新高地的目标,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拼出了“新前力度”,增添了“新前活力”。一大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双丰村480户历时15年终于完成整村改造,七里、双丰村等滞留了8年之久的城市建设顽疾得到根治。一批小微园区蓄势待发,产业动能不断集聚:21宗共397亩供而未用工业用地全部实现开工建设,王野和屿新小微园区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面完成。
区十三届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东融、南扩、西进、北优”的部署,新前街道肩负着主城区功能外溢第一承载地的重任,是“西进”的“主战场”之一。2018年,街道上下全体凝心聚力,豪情满怀,以实干谱写发展新篇章。
快快快,你追我赶拼出加速度
“主任,我们村厂房和中医院区块有点小矛盾,之前说过的电线管道下埋的事,能不能再让街道出面帮忙落实一下?”“这个你放心,情况我们已经在对接了。”4月3日早上7时15分,酣眠一晚的小城还在一点点苏醒,新前街道办事处却早已进入了忙碌的工作状态。
前来反映问题的是双丰村村民蔡鲲鹏,他找街道办事处主任林威已有多次。“时间总是凑不上,每次来林主任不是在开会,就是在下面工地上检查。”蔡鲲鹏说。经过半个小时的详谈,最终蔡鲲鹏带着答复,心满意足地离开。林威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正处于区中医院迁建工程征地项目的收尾阶段,目前政策处理已全面完成,不过零散小问题还有不少。“确定道路边界、打好围墙,这些细节都要逐一考虑完善,才能确保土地顺利交付使用。”林威说。
接待完来访群众,处理完几份文件,林威再抬起头时,已是7时50分。隔壁的小会议室里,街道十件大事、破难攻坚项目相关的10位负责人们已经围着小方桌坐好,他们准备开个例行碰头会,对一周工作进行总结,讨论解决问题,部署下阶段工作。“电动车产业园原本签的意向协议不准确,要重新一对一核实。”“我觉得,七里王改造还要找村干部进一步做工作。”一谈起工作,各条战线的负责人就不分彼此。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每个人工作上遇到的困难阻碍都有了解题思路。
将近一个小时的会议,与会人员说得口干舌燥,却个个谈兴不减。“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林威看了一眼手表,喊了暂停,“大家回去马上行动,按照刚才讨论的思路,存在的问题能解决的赶紧解决,不能解决再来找我。”结束会议,林威马上赶往中医院征迁现场,了解此前村民反映的问题解决进度。
从中医院迁建工程到屿新小微园区,再到电动车产业园,短短的一个上午,记者跟着林威,几乎把整个街道转了一圈。而林威每到一个工程现场,没有多余的寒暄客套,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像这样的巡查,林威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尤其当项目进入关键节点,每天上下班路上,林威还常常特意绕到工程现场去查看。“做到哪一步了,存在什么问题,及时掌握,及时解决,项目才能快速推进。”林威说。
慢慢慢,耐心细致磨出满意度
翻开街道十件大事项目表,近乎一半以上都与征迁工作有关。这就要求各个工作人员不仅要跑得勤,更要做得细。为了让工作顺利推进,上门拉家常、讲政策已是街道工作人员的必修课,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更是工作人员的基本功,而更多的时候,工作人员还得肩负起老娘舅的重任,帮助群众厘清繁杂的家庭关系。
4月3日,上午10时许,天空飘起蒙蒙细雨,雨中的乡间小路格外湿滑难走。新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盛承涛和城建办工作人员一起一脚深一脚浅地来到蔡冬顺家。“老蔡,上次街道工作人员来看过了吗?还能不能住?”一进门,盛承涛就熟门熟路地摸上了房子二楼。在蔡冬顺这栋房子的二楼阳台上,有条一指宽的裂缝,这让盛承涛每每想到就寝食难安。“跟你们说的第二天他们就来过了,说问题不大。要感谢你们,我现在住着放心多了。”蔡冬顺笑着迎了出来。
蔡冬顺家的房子位于屿下村,这一片已被纳入电动车产业园区建设用地征迁范围,不过,由于安置区规划未审批,农转用指标未落实等问题,签约工作还未正式启动。“我们家人口多想法不一样,有点弄不来,你帮我出出主意看。”看完房子的情况,蔡冬顺拉着盛承涛在厨房里坐下聊天。“你家总共8、9个人,照政策肯定是拿套房最划算。”不同于项目工程视察时的简单快速高效,上门走访群众过程中,盛承涛习惯和群众坐下来慢慢谈。“一个是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二是政策这东西,必须拆开讲透。”盛承涛说。
4月3日下午1时30分,新前街道城建办公室,在仔细了解协议政策后,杏头村村民潘方兰慎重地按上了红指印。吊在多名工作人员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前前后后,我们上门跑了不下十多次。”城建办工作人员陈文兴说。潘方兰的房子涉及到模具小镇建设项目,由于其家庭关系复杂,加之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协议签订工作迟迟未见进展。“我们反复上门做各方的思想工作,一点点抽丝剥茧把每个人的利益拆分开来,最终才把协议签下来。”陈文兴说。
记者在城建办公室等了一会儿,短短半个小时内,先后有3户征迁户前来咨询政策或者签订协议,小小办公室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不过,不管办公室怎么吵闹,陈文兴始终不急不躁,认真细致解答群众提出每一个的问题。“征迁工作就是要细致,必须把政策讲明白,让群众心服口服。”陈文兴说。
稳稳稳,干在实处保证进度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新前街道正处于“滚石上坡、爬坡过坎”的历史发展阶段,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推进的背后,依靠的正是一支肯担肯干的“新前铁军”。在新前,“5+2”“白+黑”模式已是全体街道工作人员正常工作状态。另外,记者注意到,虽说正常上班时间是8时,但有不少工作人员7时就到单位了。显然,每天提前一个小时上班,也成为不少新前街道工作人员的一种习惯。
“早点到,可以把文件看一遍,把工作计划一下。”新前街道常务副主任牟哲满说。再者,提早上班也是方便群众上门的考量。“机关单位上班时间和群众上门时间不重合,我们就稍微早点来单位,可以方便群众办事。”
4月4日早上7时,趁着路上人少,牟哲满专门到王野和屿新两个小微园区项目现场转了一圈,看一看情况,想一想办法。最近,因为个别入园企业土地冻结,手续办理上出现问题,屿新小微园区推进陷入停滞,这让牟哲满十分心急。“时间就是金钱。本来准备和王野小微园一样提前几个月进入招拍挂程序,但现在只能干等着。”说着牟哲满叹了一口气。
打开牟哲满的私家车后备箱,记者看到,里面静静躺着3双不同用途的鞋和两套换洗衣物。“套鞋雨天穿,运动鞋上山穿,皮鞋办公室穿”,他说,几乎每个街道工作人员都有这样的装备。“乡镇工作就是如此,上山下地,每个工作人员都得是能独当一面的‘多面手’。”牟哲满说。而在林威的办公室里,还常备着一把电热水壶。每天早上7时,林威一到单位就先把中药煮上,然后在药香中开启一天的工作。这样的胃药,林威一天要喝两次。隔壁办公室工作人员小陈说,基本上闻到药味,就知道主任已经到了。
一把热水壶,几双不同用途的鞋、提早一小时上班,这些微末的小细节组成了“新前铁军”的独特标签,最终凝聚成工程项目强劲助推力。2017年,新前街道6个村城村双改等攻坚难点全面破解;贯通锦川路、庆丰大道2条断头路,实现与城区“无缝连接”;全年拆违30.4万平方米,处置市级历史违法用地248宗,拓宽了发展空间;疏浚河道15多公里,清理土方17多万方、河道垃圾360吨,扮靓了新前颜值。
展望2018年,在新前街道党工委书记施雄伟心中,一张宏伟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一方面,要通过转型升级促产业‘裂变’,让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另一方面,则通过拆改结合促城市‘蝶变’,让城市面貌由‘旧’变‘新’。”施雄伟说。未来,他们将以“狮团攻坚”为抓手,对项目定人、定责、定时限,对任务细化、量化、军令化,充分发挥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三支队伍在破难攻坚中的排头兵、主力军作用,凝聚精气神,跑出新前加速度。
以梦为马,实干笃行,新前街道正以爆满的热情,带着新前群众的期盼,为建成更有实力、更具魅力、更显活力的黄岩城市功能副中心奉献力量。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