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下文化礼堂: 盛开文明之花 结出幸福之果
樟树下村位于沙埠镇西南面,是“远近闻名”的工艺品加工村。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该村的整体发展,去年,该村还创建了文化礼堂。富裕起来的樟树下人,如今从心底里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在文化礼堂,他们寻找到了精神文化的“家园”和“乐土”。
一堂多用打造文化载体
在樟树下村村主任王仙国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该村的文化礼堂。樟树下村文化礼堂看上去朴素而富有乡土气息,一楼是宽敞的香樟大讲堂,文艺活动、讲座等都在这里举办。二楼还设有工艺品主题馆、书吧、清风茶室等场所,楼道之间张贴着村史廊、人物廊、成就廊、民风廊。同时还设有“好人榜”“寿星榜”“乡贤榜”“学子榜”等,村里的劳动模范、孝子贤媳、最美人物等一一上墙,村民们得以重温村庄历史,启人心智,润物无声。
该村文化礼堂管理员王公友告诉记者,村里一些孩子对以前的生活没有什么概念,但看了村史廊里老照片,让他们在惊讶的同时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从吃不饱到吃得健康,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石板、木板房到别墅,从行路难到自驾游,从“老四件”到新N件,从因贫辍学到免费上学,吃穿住行用学等一系列的照片让人感叹。
樟树下村有不少人都从事工艺品加工产业,工艺品文化是村里的一大特色。为此,村里设置了一百平方米左右的工艺品文化展示馆,既有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展示,也有大量反映工艺品发展的图片,记录的是村民的创业创新故事,让大伙儿倍感亲切,也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村民们热爱文化活动,文化礼堂前的那块空地俨然成了文体活动广场。早晨,不少老年人在那晨练;傍晚,广场欢歌劲舞不断,而年轻人则在广场另一边打篮球。当然,广场也是村民观看露天电影、纳凉的好去处。
村民老王是名退休老人,每天上午8时,他会准时出现在礼堂里,然后一“泡”就是一整天,有时下下象棋,有时看看报纸,又或者听场养生讲座。最近,他还想学打太极。谁能想到,这个热爱生活的老人,前几年还是个“麻将迷”。
老王坦言,村里像他这种情况的不少。以前闲得无聊,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于是几个邻居凑一桌,麻将就变成了“主要爱好”。自从村里建起文化礼堂,时不时开展各种活动,他觉得打麻将就没有意思了。
如今,不仅退休老人们在文化礼堂里找到了精神归宿,年轻人也喜欢上这个场所。
搭建空间传递浓浓乡情
二楼的清风茶室,是不少村民喝茶闲聊的地方。煮一壶香茗,围坐一起,或话家长里短,也谋村中大事,茶室成了村里消息的聚集地。村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了街坊邻里沟通,也增加了村民彼此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到礼堂看看书、在广场跳跳舞,或者看看电影成了许多村民爱做的事,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村民们朴实的话语和满溢的笑容中,樟树下村文化礼堂正向着村民们理想中的方向前行。也正因有了这个文化“赶集地”,该村的气氛也在悄然改变,不仅使村里邻居关系越来越亲密,村与村之间的关系也和谐了不少。
最近,天气转暖,文化礼堂人气常常爆满。傍晚,一吃完晚饭就去礼堂当“服务员”,成了王公友几乎每天要做的“规定动作”。“傍晚帮他们把音响搬到广场,跳排舞的村民每天七点会准时出现,有时跳到九点钟还不过瘾。”王公友说。
村妇女主任徐雪兰现在活脱脱变成了“文艺达人”。她是村里学跳排舞第一人,后来村里二三十人跟着她跳。“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大家不好意思学,我就在广场上放着音响,找了几个关系好的村民每晚跳跳,大家看着看着就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徐雪兰说。她觉得,除了自己培养了新的业余爱好,村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在寒假举办亲子活动,重阳节举办敬老活动,对家庭和谐有促进作用。我觉得孩子们和父母变得更亲了,关爱老人、孝敬长辈的观念也带进了更多家庭,还有邻里关系等,都有改善。”
“草根明星”玩转乡村大舞台
为了用活文化礼堂,樟树下村花了不少心思。今年以来,该村文化礼堂就开展了文化送福、排舞、文艺演出等活动。
今年春节,樟树下村文化礼堂举办了文艺晚会,节目由村里文艺志愿者们自编自导自演。为了演好这些节目,他们纷纷自掏腰包买道具。文化礼堂让普通村民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并由此帮助村里发现不少“草根明星”。
村里有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虽然不识子=字,也从没学过表演艺术,但他们白搭讲得“喷松”,而且他们上台表演气场相当足。去年“村晚”,几个村民表演的小品,逗得全场大笑。“以前,村民只能坐在台下看到这些文艺汇演,如今,他们站在台上,成为大伙儿眼中的‘明星’。这种成就感前所未有,文化礼堂的让村民有了唱主角的机会。”王仙国很是感慨。
在樟树下村,文体“明星”实力不俗,排舞队、篮球队等相继成立。这些队伍经常开展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樟树下村以文化礼堂为载体推出的系列文体活动,“捧红”了一个又一个“草根明星”,吸引了广大村民的目光;文化礼堂也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阵地,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顺着樟树下文化礼堂这根藤蔓,我们触摸到了乡土的芬芳。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