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8-5-18 11:10

和合意境:寒山的“唐诗之路”


国清寺三贤堂

寒石山的寒岩洞

    一
    安祖朝的家,在天台孔庙附近,我前去拜访时,他正伏案工作。
    这位62岁的退休教师,花了30多年时间,阅遍《全唐诗》,从中撷采了250多位诗人所写的1100多首与天台相关的唐诗,并于2013年,汇编成一部92万字的专集《唐诗风雅颂天台》。
    这几年,他又在古籍中,新发现描写天台的60多位唐朝诗人和200多首唐诗。他把这些诗考据注释,纳入即将成册的《天台山唐诗总集》中。
    面对我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提问,安祖朝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唐朝时期,300多位诗人从中原而来,沿着曹娥江、剡溪一路游历,最终抵达目的地——天台山。张九龄有诗曰:“鬼谷还成道,天台去学仙。”当这座仙山佛国真实展现在诗人眼前时,他们自然不吝辞色地写下赞美之作。
    唐代诗人们缘何来天台山?或慕其山水,或前往朝圣,或到此隐逸,这些外在动因,都已表现于诗歌里。千年以后,我们回望唐诗之路,却蓦然发现,儒释道和合的天台山文化,才是感召诗人们的内在力量。
    浙东唐诗之路,亦是一条和合之路。
    二
    在诸多造访天台山的唐代诗人中,寒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寒山,其人姓名、生卒年月、出生地均不详,因隐居天台寒石山,而自号“寒山”。当代有学者推断,寒山应为陕西咸阳人士,唐玄宗开元年间生,30岁时入天台,隐居70多年,逾百岁过世。
    有别于李白、孟浩然的名士风流,寒山是个“身唯破裘缠”的流浪汉形象,他孤自栖居寒石洞中,平日“养命餐山果”,闲暇时在岩壁、树干上题诗。在天台山,他穿木屐、拄藜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唐诗之路”。
    寒山写诗自述“共创作了六百首诗歌,其中‘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可惜流传至今的只有三百余首,题材涉及自叙、讽喻、学道、参禅、山水五类。他的诗不拘格律,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却另有奥旨。
    今人读寒山诗,能被作者自由闲散的心境所感染。在寒山笔下,天台山是一个纯净寂寥又充满禅意的艺术世界,其中的清风明月、草木禽兽,都可成为讴歌的物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般物我和合、身心和合的诗,与他的亲身经历有密切关联。
    三
    寒山常在自叙诗歌中回忆往事,少年时代,他也曾过着士族子弟的生活。
    他从小聪颖,好诗文,“习文兼习武”,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生活优越,在平陵游猎,“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身怀抱负又自命不凡,认为“三端自孤立,六艺超诸君”。
    博览群经为的是考取功名,青年时的寒山也曾热衷于功名。然而,他“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结果“东守文不赏,西征无不勋”。十几年中屡试不第,让“雍容美少年”变成了一个30多岁的贫士,就连路过小吃店,都徘徊不敢进去。
    科场失意,在家中,寒山又饱受妻子、兄弟的冷眼。也难怪,他只会读书,做不了官,又无其他谋生手段,不被接纳算情理之中了。
    于是乎,寒山离家出走,开始风餐露宿的日子,有诗为证:“吁嗟贫复病,为人绝友亲。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他吃不饱,穿不暖,走路时崴脚,坐下偏又腹痛,与其作伴的只有流浪的花猫和围在饭碗旁的老鼠。
    时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躲避战火,寒山跑去了江南一带。几经辗转,他来到天台山,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卜择幽居地,天台更莫言。猿啼溪雾冷,岳色草门连。”寒山在天台北翠屏定居下来,盖了茅屋,开池引涧,过起了农隐生活。
    四
    寒山居住的地方,离桐柏宫和国清寺较近。在农耕之余,他会去两处问道、问禅,因而结识了拾得、丰干等人。
    归隐早期的寒山,骨子里还是个儒生。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不少论述符合儒家学派的价值观,例如,他的“国以民为本,犹如书因地”,就与孟子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他另写有不少诗歌,宣扬“慈孝”观念。
    在60多岁时,寒山抛弃了儒士的身份,转为修道,一方面为求长生,另一方面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他住进寒石山的寒岩洞中,研习“黄老之学”。这一时期,寒山的诗歌充满了道家无为的思想。他有诗句写道,“常念鹪鹩鸟,安身在一枝”,是化用《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一句。
    他甚至写诗描述自己炼丹吃药的场景:“石室地炉砂鼎沸,松黄柏茗乳香瓯。饥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这不正是一个身披八卦衣、自在闲逸的道家隐者的形象吗?
    但即便是修道,也阻止不了寒山对故乡、故人的思念。70多岁时,他不远千里返乡,家乡早已物是人非,亲友也大多离世。此情此景,令他感慨人生无常。回天台后,他听从了丰干禅师的建议,转而学佛。
    五
    从寒山现存的作品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构成,佛教的影响都是占据第一位的。由道入佛后,寒山的思想已臻成熟。
    寒山受天台宗、禅宗影响,诗作深得禅宗三昧。在《蒸砂拟作饭》一诗中,他写到:“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意在表达众生平等的观点。
    他认为众生都具有佛性,便写诗指点世人,佛性是宝藏,所有人都要珍惜;他也劝诫出家的僧人,说世间的僧尼虽穿“离尘衣”,衣中却“多养搔”,与其这样,“不如归去来,识取心王好”。
    寒山去国清寺,寺内厨房干杂活的拾得,会给他一口饭吃,因此寒拾二人私交甚好。寒山常“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拾得如此诉说二人关系:“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
    时光荏苒,在天台山隐居了70年,寒山成了一个百岁老人。拾得、丰干相继去世,满头白发、孤独一人的他,心情反而平静下来。他作诗道:“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此刻,寒山已万事皆休,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前些日子,我随天台县龙溪乡当地的干部,去探访寒岩洞。沿阶梯而上,当地干部手指右上方,说:“据百姓传说,寒山墓就在这块区域。”我顺着他所指看去,是一片碧绿的竹林。
    六
    纵观寒山的一生,由儒入道,由道入佛,但他始终未成为道教徒或遁入空门。真实的寒山,就是一位隐逸诗人,他非儒非道非佛,又亦儒亦道亦佛。
    台湾学者陈慧剑评价寒山:“他是中国文化透过孔孟的钢筋,老庄的水泥、沙,释迦的水,结合而成的坚实的巨型。”——将儒释道和合于一身,就是寒山完整的人格形象。
    我们在读寒山的诗作时,能清晰地感知到作者的和合思想。他提倡身与心和合,“人以身为本,本以心为柄”;崇尚家庭和合,“养子需经师,爷娘需供养”;信仰众生与佛和合,“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达到人与自然和合,“野情遍山水,本志慕道伦”。
    寒山在天台山走出的“唐诗之路”,以及他诗歌中蕴藏的和合思想,也为后代文人墨客推崇。
    宋代王安石撰有《拟寒山拾得二十首》诗,模仿寒山的白话体写作。陆游写有“掩关未必浑无事,拟遍寒山百首诗”,可见放翁对寒山诗的喜爱。黄庭坚常书写寒山诗以赠友人,称“观寒山之诗,亦不知寝饭矣”。天台山国清寺内,供奉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也是北宋初年所建。
    到了明代,文人游天台山时,会游览寒石山,且写游记来怀念先哲。徐霞客《游天台山记》写到他留宿寒岩。王思任的《天台》写道:“呼农僧共酌,吟寒山子诗。是夜,梦残钟冷,高山反卧在水中央。”
    清代,雍正皇帝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寒拾二人自此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言人,天台山也被称作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寒山的“唐诗之路”中,窥寻和合文化的内涵,意义在于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启示。
    天台县社科联研究员许世琪认为,“和合文化”是一门哲学,他表示:“在古义中,和是开口,合是闭口,‘和合’组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
    中华和合文化,在承认矛盾、差异和冲突的同时,讲究求同存异,形成总体上的平衡、和谐、合作。这种哲学思想,于国家而言,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长治久安;于国与国关系而言,可提供解决“文明的冲突”的思路;于人类而言,能缓和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的矛盾;于个人而言,若能实现和合,即身心合一,就能平和地对待现实的压力。
    在天台山,沿着寒山的足迹,重新走一番他的“唐诗之路”,聆听他在千年前留下的智慧话语,或许,就能体悟到“和合文化”带给我们的更深沉的涵义。
    (本文参考资料:徐永恩《天台山和合文化通论》,袁恒雷《寒山和合伦理思想探析》,陈慧剑《寒山子研究》)

来源:台州日报

清扬 发表于 2018-5-30 16:53

{:1_20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合意境:寒山的“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