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18-5-28 09:00

黄岩政协文史讲堂之十四 身边的文物与历史文化




金书铁券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或遗址。文物分为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我们常讲中华文明有五千年历史,通常指的是夏代以后的历史。实际上在夏代以前,中国的文明史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没有文字记载,被称为史前文化。
黄岩史前文化也有遗迹可寻,如黄岩博物馆馆藏的螃蟹化石、宁溪镇金林村的华夏鱼化石,距今都有一亿年,不过动物化石不是文物。关于史前文化的文物,黄岩也出土了不少。黄岩博物馆收藏的永宁江两岸出土的有段石锛,是新石器时期先民造船伐木的工具,是渔猎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文物;石犁是新石器时期农耕社会的标志,表明那时黄岩已有人类定居下来,开始从事水稻种植。
历史造就了文物,文物讲述了历史。当一个个文物出土,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那些尘封的历史也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

唐上元二年(675),黄岩立县,初名永宁县,县境包括现在的黄岩、椒江、路桥三区和温岭市。夏商周时期,这一带处于原始社会,但也有中原文物出土。1984年,温岭温峤镇(原琛山乡)出土一件商代青铜蟠龙大盘。此盘口径达61.5厘米,体型硕大,气魄非凡,是中原王朝专门用来祭祀的礼器。大盘以云雷纹为地,主纹线条粗犷。蟠龙位于盘中心,以浮雕手法铸出,突出盘心近10厘米。龙首略成方形,头上两只粗壮的龙角,显示龙的神力。此盘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展出。
距青铜大盘出土地点约十公里处的温岭大溪镇塘岭南坡,有一座相传为西周时期的“徐偃王城”遗址。更有一说,这里还是东瓯国的都城所在。2001年4月,在距古城13公里的峰江梅屿山上,发现了商代遗址,出土了青铜短剑、青铜斧和石斧、石镞,印纹硬陶罐、瓮等16件商代文物。1990年5月,路桥石浜公园半山腰发现了西周小人尖遗址,出土了青铜器、玉器和原始青瓷等文物78件。这两处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比东瓯国的历史要早五百多年。笔者认为,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古城遗址可能有更早的文物出土,来讲述那些更早的历史故事。

1956年,黄岩秀岭水库工地发现56座东汉至南朝墓葬,出土瓷器一百二十多件。省考古所研究员朱伯谦先生认为这些瓷器应该是在附近烧造的,于是在秀岭水库考古结束后到附近进行古窑址调查。沙埠青瓷窑址就是在那时被发现的。但沙埠窑址出土的瓷器特征与秀岭水库出土的瓷器特征完全不一样,当时朱先生推测秀岭水库出土的瓷器可能是从绍兴那边运过来的越窑产品。
1990年,桐屿埠头堂一带的古窑址发现后,朱伯谦先生三次到现场调查,最后认定秀岭水库工地出土的瓷器是埠头堂当地的瓷窑产品,不是越窑所烧。朱伯谦先生的这一结论,拓宽了黄岩窑研究的空间,为黄岩窑的历史沿革研究奠定了基础。埠头堂窑址群是怎么来的呢?东汉时期,中国瓷器首先在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场烧成。台州也在第一时间烧出了青瓷,黄岩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青瓷五联罐,就是东汉时期的文物。东汉时期,作为章安县城和临海郡城的章安城,由于腹地较窄,瓷器生产就向椒江南岸的埠头堂一带发展。
综合黄岩古县地域范围内出土的陶瓷文物,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黄岩窑在西周时期就能烧造出带釉的原始青瓷,从西周、东周到西汉、东汉,黄岩窑一直都在生产,只是由于规模不大,窑场零星分布,遗留下来的古窑址仅有高桥三童岙、大溪沈岙等处。
隋末唐初,台州政治中心移到临海,椒江上游人口集聚加速,山地开发带来的水土流失也促使温黄平原加速形成。沿海可耕种粮田增多,人口繁育加快。特别是大溪古城成为椒江南岸一个人口集聚区,促成了古城周边瓷器产业的兴起。大溪下圆山唐代青瓷窑址群就是这时候的遗存。现在,这些古窑址大多是温岭市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75年,黄岩立县,大溪古城人口逐渐向黄岩城区集聚,窑工们也翻过大唐岭将青瓷窑场迁到水路交通更为方便的沙埠一带生产。从唐到五代吴越国再到北宋,黄岩沙埠窑场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得以快速发展,黄岩窑青瓷产品成为出口商品,远销海外。沙埠青瓷窑场遗留下来的七大窑址在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定都杭州,北方大量人口涌入台州。绍兴五年(1135),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六世孙赵子英定居黄岩桥上街,成为黄岩西桥赵氏始祖。赵子英是成安王赵世格的孙子,宣和二年(1120),21岁的赵子英中祖秀实榜上舍(相当于进士),授湖州府武康县丞,三年后调任台州府黄岩县丞。赵子英在黄岩当县丞三年,爱民如子,以厚德为县人称道。《嘉定赤城志》有两处记录赵子英在黄岩当县丞时的情况。一是卷六“香远堂”条:“香远堂,在厅东。旧名紫翠轩,绍兴五年丞赵子英建,嘉定十五年丞赵彦珽更今名。”二是卷十二“黄岩县丞”条:“黄岩县,丞一员。赵子英,开封人,绍兴五年至,以厚德称。秩满因家焉,今子孙甚盛。”此外,赵子英的孙子赵师夏写有《香远堂记》,记载了赵子英在丞厅便坐之左种有酴醿花。赵子英离开黄岩后,接任官员和当地百姓对酴醿花爱护有加,酴醿花生机勃勃。到赵彦珽当黄岩县丞时,生长了近百年的酴醿花年年春天花团锦簇,香飘四方。于是赵彦珽便以苏东坡《酴醿》诗中“无风香自远”之句,将紫翠轩改名香远堂,并请赵师夏写了《香远堂记》来纪念赵子英在黄岩当县丞时以“经术从政”“视民如子”的美德。
1196年,连接桥上街和西街的孝友桥倒塌,赵子英第六子赵伯澐主持修建了五洞桥,现在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赵伯澐墓在屿头乡前礁村被发现,出土的丝绸文物是浙江省内宋代丝绸文物保护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在全国也是罕见的,被称为“宋服之冠”。当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就展出了两件赵伯澐的南宋丝绸服装,受到与会国家领导人和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

吴越国与南宋,是黄岩离都城最近的历史时期。1987年,黄岩灵石寺塔出土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弥足珍贵。塔中出土的16块墨书记事木牌,时间最早(966年9月15日)的这块“佛弟子王延煦发愿记”,记录王延煦遇到吴王钱俶并从金圆僧那里“育分”释迦真身舍利一事。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佛教的创立者。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道教等融合,在民间得到快速发展,影响至今。黄岩灵石寺塔出土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可见当时黄岩的繁华。
南宋时黄岩经济繁荣,人才辈出。历史上黄岩进士共有256名,南宋一朝占了一半多。元代时黄岩依旧繁荣昌盛,曾因户口达到5万户而升为黄岩州,这在浙江省内也是不多的。直到明朝洪武二年,黄岩州才降为黄岩县。洪武二十年,黄岩县城墙被拆,城墙石料被用来建造海门卫城,南宋时铸造的庆善寺大铜钟也被运往海门卫,作为倭警报警之用。现在,这口铸满铭文,重达六千多斤的铜钟成为椒江戚纪光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元明之交,有一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在“黄岩州南地名泽库的深水”中被打捞上岸,这件文物就是唐朝昭宗皇帝赐给钱镠的金书铁券。金书铁券又称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历代不少皇帝都曾颁发过丹书铁券,但能够流传至今的很少。这块金书铁券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唐乾宁二年(895),浙东节度使董昌叛唐称帝。钱镠受命平叛,于次年生擒董昌。这对摇摇欲坠的唐朝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乾宁四年(897),钱镠攻取台州。也在这一年,钱镠收到了唐昭宗赐的金书铁券。这件用铁铸造,券词用黄金镶嵌的铁券,可恕钱镠本人九次死罪,子孙三次死罪。钱镠请人写了谢表,表示震动肝胆,不敢因此贾祸伤爱。后来,钱镠成为吴越国开国国王。这件铁券一直由钱氏后人小心保存在杭州的钱氏家庙中。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纳土归宋,吴越国灭亡。
淳化元年(990),宋太宗调阅了此铁券,阅完赐还给钱俶之子钱惟濬。铁券因此从杭州迁出,改藏于北宋都城开封。此后,宋仁宗、宋神宗都下旨调阅过铁券,阅后仍归钱氏后裔。到钱景臻成为宋仁宗鲁国公主的驸马,这件铁券便移藏于驸马府内。靖康元年(1126),金兵入侵中原,景臻之子钱忱奉母亲鲁国公主之命,携铁券南迁江南。南宋绍兴元年(1131),钱忱全家迁到台州。绍兴四年,宋高宗赵构把台州临海城内的美德坊赐给公主居住。钱氏家族从此在临海定居下来,成为台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此铁券留在台州达七百六十多年。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攻占临安,临海钱氏后人带着铁券躲避战乱,铁券不知所踪。元至元二年(1336),黄岩有位渔民在“黄岩州南地名泽库深水内”网得此铁券。渔民认为这是一件宝物,就用斧头敲开一只角,发现里面是铁的,就丢在一边。后来,钱氏后人用50斗谷买回。《南村辍耕录》的作者陶宗仪把此事记录在一篇题为“钱武肃铁券”文章中。
陶宗仪是元明之交时的黄岩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好友钱叔琛就是驸马府美德坊的后人。钱叔琛曾在家里向陶宗仪展示过这件金书铁券,并把钱镠的谢表稿本给陶宗仪看。陶宗仪抄录了铁券和谢表的全部内容,三十多年后编《南村辍耕录》时将此内容收入书中。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曾调看这件铁券。清代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到杭州时,下旨调阅铁券。武进士钱选从台州携铁券去杭跪献。乾隆很高兴,作诗、作铁券歌,并赐紫檀柜一座,给钱选藏铁券。光绪二十七年(1901),珍藏在临海钱氏后人的铁券被盗。后铁券在嵊县长乐乡被徐姓人买去,长乐钱氏族人以四百块银元购回,为此他们请戏班整整演了十天戏。1951年,长乐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鉴于铁券的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国家决定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它,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后,这件铁券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40年,直至200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扩建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件唐代文物,经过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历时一千多年,经历过无数战乱和灾难,仍能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来源:今日黄岩

冬瓜50 发表于 2018-5-29 12:50

{:1_12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岩政协文史讲堂之十四 身边的文物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