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为35474名台州考生加油!
1977年,伴随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台州学子与全国570万考生一起走进考场。那一年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最终,只有27万年轻人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22岁的蔡增福就是那27万分之一,毕业于黄岩中学的他,在1978年收到了浙江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77级,不同寻常的一代”中的一员。
1978年蔡增福进入浙江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学习。
他仍然记得1977年10月21日那天,恢复高考的消息在广播里反复推送,播音员清脆的声音宛如天籁,通过电波把这则消息一字一句地传入他的耳朵。这位22岁的青年,如沐春风。
在当时,能考上大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如今,四十年过去,高考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没有经历过当年高考的我们,只能从泛黄的老照片中寻找回忆。
当年的准考证,已经泛黄,就像那些年的青春与记忆一样。
准考证背面同样是“注意事项”,看看和现在的考场纪律有没有不同?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到了发榜的时间,都是骑着自行车,一个一个找自己的名字!
和现在的莘莘学子一样,日夜苦读梦想得到的就是这样一纸通知书,那代表着自己梦想的启程!
据说,当时的老师们都无偿阅卷。
考上大学的学子们高高兴兴地拿着入取通知书报到后,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上大学后反而补习高中的课程,有的甚至补习了一年的时间。
今天,35474名台州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为青春和梦想奋力一搏。小编特意搜集整理了台州史上的状元郎,为所有考生加油鼓劲,希望大家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据史书记载,台州历代有进士1091人(含武进士184人),其中文武状元6人(文、武各3人),另有还有较为特殊的无状元之名但有状元之实的1人。
文状元三位
王会龙
南宋临海人,字君遇,生卒年不详。他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赴京大比,殿试一举高中,独占大魁。而后,他从秘书省正字做起,官至太府卿。
关于他,还流传的一段趣话,当时临海流传着一首古谣“彭公屿沙涨出宰相,破石湖水穿出状元”。当时谢深甫和钱象祖两人已先后入相,只是状元尚未出现。后来,破石湖水穿之时,王会龙恰好红榜高中,可谓大奇大巧。
泰不华
元代临海人(1304—1353年),字兼善,蒙古族。他在元延祐七年(1320年),年仅18岁便高中状元。为此,元文宗还特地赐名。他从集贤修撰做起,官至台州路达鲁花赤(即台州路最大监治长官)。1353年,在平叛方国珍的农民起义时阵亡,时年49岁,封魏国公,谥号忠介。
史称其“尚气节,不随俗浮沉,每当论大事,决大疑,挺正不阿,凛然有直士风”。泰不华擅长诗文,所著之诗文称《顾北集》,而且书法也写得很好,同时兼精绘事,实在堪称多才多艺之士。
秦鸣雷
明代临海人(1518~1593年),字子豫,号华峰。秦氏在当时是台州大族,有好多族人都在朝中做官。但秦鸣雷的童年是不幸的,5岁前父母就先后去世,过继给了伯父。他从小好学不倦,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高中状元。他从翰林修撰做起,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秦鸣雷的一生是有傲骨而无傲气的高尚的一生。在礼部曾纠正了官员考察中的一些陋习积弊,也曾设法挫败过太监们企图借修长陵神道桥中饱私囊的计谋。他的墓就在临海汇溪镇牌前村凤凰山西麓。现在临海古城西大街的“状元第”,据说是他居住过的地方。
武状元三位
我国古代宋、明、清三朝大多重文轻武,因此武状元相关史料不多如文状元详尽。
叶崇
南宋临海人,嘉泰二年(1202)中举,官至沅州知州。
陈正大
南宋仙居人,嘉定十三年(1220)中举,官至钦州知州。
陈桂芬
清朝天台人,同治七年(1868)中举,官至广东南雄府副将。
还有一位不是状元胜似状元的陈公辅
陈公辅,南宋临海人(1076-1141),字国佐,宋朝名臣。
北宋晚期,宋徽宗赵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制,一度中止科举,而代之以“三舍法”取士。所谓三舍法,就是将太学分为上舍、内舍、外舍,每一级人数递减,其中上舍仅100人。进入上舍的人一般都可以外放做官。陈公辅是“魁辟雍”,也就是上舍考试的第一名。
虽没有“状元”的名份,但却与状元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全国性统考最高级别考试的第一名。
他从平江府教授做起,官至吏部侍郎。他以刚正不阿著称,是一位有名的谏臣,曾奏倒“花石纲”头目、“六贼”之一朱勔。
最后,在踏上最后冲刺的征途前,请相信——
努力就有结果
奋斗就会改变
台州考生,加油!
来源:魅力台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