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有望,非遗之福
“花龙”开花结果近年来,杨兴亚(右二)将重心转移到培养下一代。 图片由台州市非遗中心提供
鲍木顺在传承教学基地坎门二中教学生舞龙。 孔泓英摄
章岩友(右)在正骨。他的正骨手法轻、准、快、柔,达到了“法之所施,病人知痛骨已拢”的境界。 图片由台州市非遗中心提供
在玉环市坎门二中,每星期五下午的社团活动课,有两三个班级的学生会在操场上进行一项特别的运动——舞龙。
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坎门花龙”传承人鲍木顺最主要的传承阵地,如今已94岁的鲍木顺,很少再亲自上阵,教孩子们的是二中的体育老师,他们已经从老人那里掌握了舞龙的技艺。
坐在坎门花龙展示中心的鲍木顺老人,用短句概括了他概念中的花龙:“舞龙,就是用心、用力,脑子要好,身手也要好。”
老人身边是65岁的连夏明,近些年,他已成为鲍木顺老人最信赖的后辈。
“我们一直很重视传承,以前在坎门技校教学,后来技校停办了,就固定在坎门二中教了。舞龙不用心,就很难学。在技校的时候,有一些学生教了大半年,都没学会,因为贪玩、偷懒,没放心思在上面。坎门二中的学生,每个星期教一堂课,现在已经可以进行表演了。”连夏明总结原因,因为教得用心,学得有心。
坎门二中的学生多数为民工子弟,他们不仅学会了舞龙,而且有持之以恒的动力。
每逢过年,坎门社区的宫庙需要进行为期十几日的舞龙,许多从二中毕业的学生会前来担纲。十几日下来,可以获得2000多元收入,并且这十几天都包吃住。
除了二中的学生,社区有40多位本地中年妇女,学习舞龙已有十多年,成为花龙的另一个主要阵容。
“她们学习热情高,一天忙活完了,当锻炼身体。”鲍木顺笑说。
为了让女子舞龙队和学生们更好地融入舞龙,鲍木顺和连夏明将龙的重量减轻,对原有的龙头、龙档和龙尾进行了减重量和增长度的改革,使龙头重量从5公斤降到3.25公斤,将龙身长度从30米扩展到70米。
坎门花龙的特色,是“花龙绕柱”。花龙表演一般在海滩、渔岙、村庙和人家天井,“龙绕柱”是坎门花龙的主要特点,而“龙绕柱”表演传承历史以舞龙头传承为代表。
鲍木顺自小对花龙表演耳濡目染,20岁时正式跟随父亲学习“花龙绕柱”舞龙技艺。在他舞的龙头带领下,八段龙节和龙尾可在32根甚至64根庙廊柱子间穿插旋绕,首尾相顾,交叉迂回,进退有序。
鲍木顺回忆,花龙绕柱是古老相传的绝技,到他算第三代。
为什么要绕着柱子?老人向记者讲解,因为从前的老房子,特别是宫庙内,都是立柱结构。“通过绕柱这一特色,你就知道花龙的历史有多长。”
花龙绕柱的阵法有十几套,从哪根柱子进,哪根柱子出,这么长的龙在里面不能乱,这就是舞龙者的本事。
曾经跟着鲍木顺学的本地青年,如今都有四五十岁,上有老下有小,几乎没人再参与舞龙。
今年65岁的连夏明,是备受鲍木顺肯定的下一个传承人。他既是教练,同时也学会了制龙、画龙等复杂的技艺。令人意外的是,连夏明原本并不会舞龙,直到60岁才向鲍木顺学习。
“就是看着着急啊,本来中生代正当年,可是大家都要忙生计,过年要休息,谁愿意那么吃力来舞龙啊。但这东西不能断代啊,我就利用业余时间来学。”
不苟言笑的鲍木顺,一直夸赞连夏明“聪明”。
“最重要的是,他有责任心。以前工作时利用下班时间来,现在退休了,经常手头事情放下来这边。他现在也收了五六个人学习制龙、画龙,我老了,后继有人,我没什么可担心了。”
“祭冬”不惧寒冬
2014年,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门祭冬能够成为国家级非遗,和杨家村杨兴亚老人的努力密不可分。
杨兴亚今年已87岁高龄,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写得一手好字。他家中珍藏着一个档案袋,里面有关于三门祭冬的资料,有申请非遗的文本,有被确定为传承人的证书,还有一张张折叠得方方正正的手写祝文。
杨兴亚1931年出生,只有初小文化程度,是地地道道的杨家村人。他从小喜爱民间艺术并热心民俗活动,青年时期跟随传承人杨道斌学习祭冬程式礼仪及祭品制作,掌握了三门祭冬的程式礼仪、祭文喝祝。
杨兴亚很早就将传承的责任扛在肩上。
文革期间,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困难,正值青壮年的杨兴亚,毅然承担起了传承的重任,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冒着被打击批斗的危险,他也尽力保存祭冬相关实物及历史文献,坚持学习祭冬文化。老人说,这套仪式,表达了对天地自然与祖先的感恩之情,传颂了尊祖聚族的人伦大义,凸显着崇尚祖德、尊老爱老的道德理念。祭冬仪式存在,后世家族就永远有牢固的团结意识。
200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展开。杨兴亚老人积极参与对三门祭冬的传承活动,他协助文化部门对三门祭冬进行了挖掘、研究和整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三门祭冬的程式礼仪。
在他努力下,2014年,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门祭冬传承基地在亭旁镇杨家村建立。
每年冬至日前后,村里面最忙碌的身影,便是杨兴亚老人。甄选主祭、取长流水、沐浴斋戒、拜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三门祭冬的每一项程式礼仪,他都亲力亲为。看到他出现在仪式现场,族人们就觉得安定。
如今,杨兴亚将重心转移到培养下一代。
杨家村参与祭冬仪式的人员少则五六十岁,长则八九十岁。祭冬仪式大多是口口相传,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因此,在申报非遗的同时,三门祭冬也首次被以文字形式加以保留。有了文字记录,这套仪式的传承就有了基础。
杨家村目前确定了一名新的祝文接班人,他就是75岁的杨成来,他是杨兴亚之后的祭冬仪式传承人。
杨家村妇女主任杨莲春告诉记者,选择杨成来是村里商议后的决定。
“杨成来从小参与祭冬仪式,耳濡目染。他记性好,有天赋,更主要的是对这项活动有热情。传承人需要熟悉一整套复杂、庄严的仪式,同时在仪式上担任念诵祝文的职责。杨兴亚老人所有记录在案的文本,所有细节,杨成来都已经记在脑中。”
“医术”代代相传
章氏骨伤科传到章岩友这里,已是第六代。这位名门之后在1997年与家人共同创立了台州章氏骨伤医院,现已发展为台州规模最大的骨科医院之一。
章氏第六代传人包括章岩友、章友棣、章再棣、章智棣、章加棣、章由棣,六兄弟均从事祖传骨伤科,在台州各地行医办院,用行动发扬章氏骨伤科。
章岩友从小跟随父亲章显法学医。家里六兄妹,颇具医学天赋的他,最得父亲的喜欢。
因为喜欢研习医术,善于观察,还是个少年的章岩友就曾治愈过骨折的村民。“小神医”的美名没有让他停止学习的脚步,在21岁时,他对西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章显法见此,就送儿子到杭州等地的大医院接受西医骨科教育。上世纪70年代初,章岩友在焦坑卫生院成功开展了骨科手术,使当时的焦坑骨伤科名声大振,享誉台州。
在路桥,章岩友率先开辟了当地的骨科手术,为路桥区医院骨伤科奠定了基础。
不固步自封,而是不断求索,正是章氏一脉医术能够成为国家级非遗的重要原因。
第七代传承人,章岩友的侄子,章岩友弟弟章友棣的儿子章鸣,很好地传承了家族古老的技艺,同时也发扬了“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
1975年,章友棣到温岭石粘行医济世,1995年创建了台州骨伤医院(原温岭骨伤科医院)。
章鸣如今接过了院长之职。
章鸣的童年在老家黄岩焦坑度过,爷爷章显法对他影响颇深。章显法行医40余载,于1987年去世。章鸣永远记得,爷爷发高烧仍坚持上班,在送往黄岩县城医院的路上去世。仁心妙术,心在术前,他谨记于心。
2008年,章鸣接触医院管理事务,六年后接任院长职务。作为第七代传人,他有着传承不离宗的坚守,也有探路者的开拓精神。
2002年,父亲章友棣创办的骨伤医院在台州已是声名鹊起,需要向外拓展。刚过而立之年的章鸣下了决定,趁着年轻,闯一番新天地!
章鸣选择了苏北作为新舞台,将医院办到了江苏大丰。2016年,他又成立一家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章氏骨伤的品牌推广出去”。
百年章氏,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