磉墌和地栿
地栿
磉墌
风俗
磉墌和地栿,都是旧时木结构房屋构件之一。
磉墌,音,与台州方言基本同音。磉,从石从桑,桑指桑树、桑叶,石是垫脚石。合在一起成磉,意指采桑用的垫脚石;引申为础石,就是柱子底下的石墩。墌,古同址,本意为打地基,引申为地基、根基。方言中将“磉”“墌”两字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做基础用的石墩,也就是磉石、础石。
旧时房屋,大多以木结构为主,石块、石板、青砖等为辅。木结构房屋,垂直受力的构件为木柱子,在房屋四角、中间主梁、横梁下都有柱子支撑。与柱子梁、桁、檩等横向受力构件,通过榫卯结合,组成房屋基本骨架。
建房时,先将地基夯平,再树立柱子。木质柱子如果直接立在夯土地面上,容易吸收地下水分,导致下部柱头霉烂,影响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因此木柱下面立磉墌,与泥地隔离。磉墌通常为青石材质,常见有长方形、圆鼓形。圆鼓形磉墌上下两端小,中间膨大似鼓。
宋代诗人释绍昙《磉石》诗云:鎚凿工夫见十全,润时知雨玉余温。看渠负载擎天柱,个个无非硬脚跟。
再说地栿(“栿”音,台州方言读音同“佛”)。栿的本意为房梁,“地栿”就是指地上梁。具体说,它通常指栏杆的栏板或房屋的墙面底部与地面相交处的长板,材质有石质和木质两种。
地栿属于额枋的一种。额枋是中国古代建筑柱子之间联络和承重的水平构件,内柱间的称为内额,柱脚的称为地栿。地栿横截面为扁矩形,其立面通常为方角带状长方形。
过去黄岩、椒江、路桥一带,都是木结构畚斗楼,青石板做墙壁,因此墙壁部分不再用地栿,而门柱之间的贴地部分,需要用横木或条石连接和承重。小时候的老家,地栿就是门下那块横木的专有名词,台州话叫“地栿头”,即“门槛”。它高出地面二三十厘米,进出门需要抬起双脚。如果脚抬低了,会碰到地栿,一不小心,还会被地栿绊倒,“地栿坎”的戏称因此而来。越是有钱的大户人家,房屋越高大宽敞,地栿头也越高。如果说某户人家门难进,便戏称其地栿头高。如果说某家亲戚朋友多,人客来往频繁,就说地栿头踏平。
自行车进入寻常百姓家后,因为地栿,不能推车进门,只能将车子扛进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房屋逐渐取代了木结构,房屋的墙体用砖砌,柱子也是砖砌或钢筋混凝土浇筑,磉墌和地栿不再成为房屋的构件组成,失去了它的功能。没有地栿,房屋内外地面相平,不仅自行车可以推进推出,汽车也可以开进屋内。
如今,只有一些保留下来的老房子,新建的寺观庙宇,仿古的祠堂等建筑,还能看到磉墌和地栿。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