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红军路 传承红色文化
茅畲、平田革命老区体验式党课侧记“1934年,中共老党员林泗斋(林牧夫)回乡担任茅畲小学校长,聘任进步青年当教师,宣传革命精神……”近日,茅畲乡、平田乡组织党员们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聆听党史故事、学打行军包、穿草鞋过障碍,让学员在体验式党课中铭记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茅畲地区有长期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1934年林泗斋、陈叔亮等革命知识分子以教学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茅畲小学是当时中共黄岩县委所在地。
在茅畲小学门口,上方悬挂着黄岩籍著名革命家陈叔亮题写的“茅畲小学”匾额,天井里,两株合抱大木樨树像巨伞撑出了一方荫凉世界,似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诉说着历史的风雨。据说这两棵树是曾任中共黄岩县委书记的林泗斋所植。
“‘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创造的精神,劳动的身手。’最感动我的是门口白墙上的这十六个字。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校训也是很先进的。作为九零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旧社会的劳苦生活,也不可能对革命年代先烈们的斗争生活有多大的感触,毕竟新时代的生活离那样流血的日子太远了。但是,作为出生在和平年代里的我们,同样需要那十六个字。”在纪念馆庭院内,学员卢星星告诉记者。
2002年,我区对县委机关旧址进行修葺和扩建,改建为“抗战时期黄岩县委机关旧址纪念馆”。纪念馆总建筑面积550平方米,两个展厅陈列着4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系统反映了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段时期的黄岩党史。
纪念馆现为市、区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党员干部了解党史、加强党性锻炼,培养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
参观完纪念馆之后,退役军人高嵩山带领学员们学习打行军包。“先在被子的一端来一横,再两边各取一般长,反过来两绳交汇旋转90度来一竖……”高嵩山用的是老式行军背包的打法,在大家专注的目光下,不一会儿一个结实的“三横两竖”老式背包新鲜“出炉”了。学员们也在高嵩山的指导下打出了漂亮结实的行军包。最后,学员们背上行军包“重走红军路”,体验了一番老红军走长征的艰辛。
平田乡的学员们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了桐树坑。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桐树坑村的牌坊,古铜色的漆墙、黑色的砖瓦、高耸的大理石纪念碑,透出浓浓的革命遗迹色彩。这里曾是中共台属特委机关驻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在1938年到1949年的烽火岁月里,桐树坑村党支部依托当地特有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坚持斗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
平田桐树坑革命纪念馆现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省党史教育基地,总建筑面积518平方米,主体部分占地面积286平方米,包括史料陈列室、纪念碑和纪念亭。纪念馆旧馆于1999年6月建成并对外开放,2006年7月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内展出百余幅历史图片、大量文字史料和部分实物,较全面地介绍了当年中共台属特委机关,以及在桐树坑党支部领导下,桐树坑群众的革命活动和斗争历程。
学员们瞻仰中共台属特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铭记奋斗历程。“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以及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的鱼水情,是我们至今都不能忘记的。”在纪念馆里,学员陈媛媛注视着泛黄的照片和经历过革命洗礼的遗存,深有感触地说,桐树坑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军草鞋”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它是当年千万红军战士艰苦跋涉、浴血奋战的一个历史见证和象征。随后,参与活动的党员们穿上草鞋,打卡障碍点,大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不畏艰险、坚持到底的精神。
“‘重走红军路’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使我对黄岩的党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切身感受到中国革命艰辛而伟大历程的同时,也使我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激发我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增强了我们建设美丽黄岩的信心和决心。”学员孔远航说。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