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从“水窟塘”到“幸福村”,他走出了一条和合乡村振兴路
本帖最后由 遗城落梦 于 2018-7-15 18:30 编辑何为乡贤?
较为公认的定义是:“有资财、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黄岩区南城街道山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胜荣就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乡贤。
“这边还要开会,我中午晚点回来吃饭,给我留点就行。”还没等电话那头的家人回复,黄岩山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胜荣就匆匆挂了电话。对张胜荣来说,这是经常发生的一幕。彼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小微园区、县委旧址搬迁……工作排得满满当当。他总说:“山前现在名声在外了,我们得更用心,才能让村里更富更美,村民们更幸福。”为了实现心中的“乡村梦”,这位70后乡贤总是无怨无悔的付出着。
今日山前,花开正浓,碧波粼粼,推窗即见荷华,闲庭可品星月。
“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更是相继花落此地。
蜕变前的山前村:
以前的山前村,地势低洼,逢雨必涝,大家经常抱怨:好像住在“水窟塘”。
村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顺口溜:
三尺泥路是大道
脚踏石板两头翘
一场大雨浮泡泡
屋漏偏逢连夜雨,地势原因加上用地规划等历史因素,山前村曾有近20年未批地建房。2008年,黄岩区启动农房改造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
当时的村委会主任张胜荣抓住了这个契机,积极发挥乡贤作用,经常上门去做工作,但大家对他这个“小年轻”心存疑虑,不配合工作,将他拒之门外,但他始终认为“村庄要变美,必须要改造!”
统一战线,凝聚多方力量!
张胜荣深知,村庄建设单单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做起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再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沟通,一次说不通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村委会委员张文玉第一个签下了协议,打开局面后,越来越多的党员同意签约,干部带头,党员齐心,群众认可,经过村“两委”共同努力,山前村顺利完成了征地签约工作。
地是征下了,但钱从哪里来?
这可愁坏了张胜荣他们,村“两委”聚在老破的村委会办公室里,商量了很久,“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由当时的老书记张岩荣和我两个人作担保,村里20多名党员以个人名义贷款,总共贷款650多万元,用于农房改造。”张胜荣回忆道,虽然工作艰难,但好在班子齐心,共同为了“我们的村庄我们的梦” 。
蜕变中的山前村: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山前村的宜居远近闻名,村“两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是有口皆碑。
三次换届,所有人都高票连任,张胜荣更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两项职务一肩担。“基层工作压力很大,在一个班子里开展工作就像是划一条船,大家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才能合力将船划起来。”
山前村级班子成员的“战斗力”还体现在实处。
两年前,村里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和河道整治,张胜荣带着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带头签订协议,两天时间就完成了征地任务。
山前村小微企业园是该区今年要开工建设的小微园之一,自 3月8日启动后,村“两委”积极配合南城街道,一个星期完成135户土地情况调查,6天时间全部完成85亩土地丈量,2天完成补偿款发放。
就是靠着这一股凝聚力和战斗力,张胜荣带领村“两委”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作为南城山前的本土乡贤,张胜荣始终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参与乡村治理,与村“两委”一起走出了一条和合乡村振兴之路。
蜕变后的山前村:
村美民富 产业兴旺
据统计,2017年,山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6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接近3万元。
根据村两委班子提出的“建物业、办实体、抓转型、促发展”的思路,把从事个体加工制造的党员分片集中起来,建立了7个产业型党小组,请产业能人党员担任党小组长,带动个体户抱团闯市场。如今, 汽车4S店、菜市场、物流基地纷纷落户山前,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
“神圣的土屿府,我们在山前住,祖辈的岁月呼唤,喜看今天的变迁。啊,山前啊山前,我们的家园,这里是贤杰辈出,江河之水后浪推。”
悠扬的琴音伴着歌声,在山前村文化礼堂内飘扬。这首《山前之歌》,由村民张普法作词作曲,“在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下,现在山前人不仅吃穿不愁、生活无忧,而且乡风文明、邻里和谐,慈孝文化正是这种幸福感激发了我创作的热情。”
夏至,山前,一一风荷举。随着山前村村民往文化礼堂走,一池碧波,绿密红瘦,有的擎着雨盖,挨挨挤挤,叶舒厚绿。有的独居一隅,青烟里摇曳着瘦腰,羞涩得打着朵儿……
从“水窟塘”到“幸福村”,山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美丽蝶变!而张胜荣的“乡村梦”也在不断的升级中……
弘扬乡贤文化
培育文明新风
来源:黄岩发布
要致富,还是得先修路。 关注黄岩本地每日的身边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