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靠天治水”,黄岩这样推进治水工作
烈日炎炎,骄阳炙烤着大地,在黄岩大大小小河道边,随处可见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的巡河人员——东城街道桔乡社区的巡河人员用网兜打捞九峰河河面上的垃圾。
平田乡的巾帼志愿者对每条河道进行仔细巡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拍照上传到手机APP。
富山乡组织巡河人员对外坦溪安山段的河道垃圾开展清理,恢复河道清洁。
一次次专题部署,一轮轮巡河行动,体现了黄岩各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忠诚履职,加大力度,齐心协力,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的决心。
全区掀起全民治水热潮
今年初,江口断面水质反弹为劣V类,在4月15日的全区治水再推进大会上,区主要领导带头自我检讨,主动自我追责。
会后,黄岩迅速掀起新一轮的治水热潮。区领导则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事先通知,不设定路线,直奔现场,随机抽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底,徐淼书记、陈建勋区长针对治水工作开展了合计11次的暗访以及突击检查工作。
全民治水,全天候治水,是黄岩这段时间抓治水的具体要求和真实写照。这段时间,上垟乡全乡党员干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参与治水,500多名党员一人一张治水清单,全面守护水源地。黄岩长潭水库管理局全局100多人全员出动,去外面蹲点治水。
一系列举措也相继跟进。区纪委出台“三不得”“三禁令”,划出纪律红线;区委宣传部、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联合发起治水监督“随手拍”活动,发动市民参与治水监督;区“一湖一河”生态保护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通告,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向区委书记信箱积极举报水源地保护区环境违法行为……
水质反弹受到少雨天气影响
2017年,经过治水攻坚,黄岩全面消除劣V类水质断面。从Ⅳ类到劣V类,再恢复到Ⅳ类,最近半年,江口断面的水质经历了一阵坐过山车般的波动。与此同时,长期保持在Ⅰ类水的台州“大水缸”长潭水库,今年水质也从一度下降为Ⅲ类,目前已恢复到了Ⅱ类。
多位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从去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5月底的少雨干旱天气,是造成黄岩水质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长潭水库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水库出现最低水位为28.36米,是最近十几年来最低。最低库容只有2亿立方米,比平时少了1亿立方米。库容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水库水体置换能力变差,严重影响了水质。从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底,长潭水库已经连续6个月未放水发电。
而依赖长潭水库泄洪、发电放水进行生态补水的永宁江,也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枯水期。直到5月下旬开始,随着降雨增多,永宁江和长潭水库才逐渐恢复正常水位。目前,长潭水库水位已回升到近32米高,永宁江也在5月底,今年首次进行开闸放水。
建立长效机制告别“靠天治水”
由于治水基础薄弱、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原因,目前,黄岩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靠天治水”的问题,治水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
不过,正是这次罕见的少雨天气造成的水质反弹,将黄岩需要进一步推进治水工作的紧迫性充分暴露了出来,从而坚定了黄岩要不遗余力搞好治水工作的决心。
早在去年底,黄岩区就计划启动全区“污水零直排”的创建工作。水质反弹后,这项工作明显加快。目前,“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即将出炉,计划未来3年内投入13.8亿,将黄岩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其中今年要完成2个乡镇、4个工业园区、4个居民小区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整体创建成功后,黄岩将彻底告别‘靠天治水’的被动局面。”
下一阶段,黄岩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通过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治水工作。一是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做好工业企业截污纳管、“六小行业”雨污分流,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二是进一步加快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标,加快推进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三是紧抓问题源头,坚决打击违法行为,精准治水;四是完善河长制,责任压实到岗、传递到人,一抓到底;五是坚持全民治水,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治水氛围,着力打好美丽黄岩碧水保卫战。
来源:黄岩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