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里的“大文化”
近日,记者探访了院桥镇综合文化站,这栋沿街的三层小楼位于院桥镇新春南路 号。如今,该文化站已经成为当地村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同时也是民间文化传承交流和群众享受免费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基地。
说起院桥镇综合文化站,就不得不提站里的高台舞狮表演队。院桥的高台舞狮原名叫“院桥高北狮”,起源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到了上世纪 年代,“南乡北狮”在现代传承人郑朝叶手中逐渐发扬光大,多次参加各地比赛或表演,屡受好评。 年,《院桥高台舞狮》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院桥高台舞狮队在参加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艺展演活动中获得金奖。
今年 岁的周仙鉴是土生土长的院桥镇浦口东村人,岁就师从郑朝叶学习高台舞狮。“今年参加了宁溪二月初四的庙会表演,以前会经常到温州、温岭等地参加比赛或表演。近几年,新的接班人培养还不够成熟,参加活动的频率有所下降。”他说,为了让高台舞狮更好地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来学,他们都会免费教授,鼓励更多人传承老祖宗的东西。
在院桥,小有名气的可不止高台狮舞表演。在文化站后院,记者看到了一个球场,上面有一道道小铁门,几位村民正在打球。记者得知,这是一个门球场,还举办过多场市、区级球赛。“门球在院桥老年人群体中很有群众基础,建造这个球场主要也是为了丰富当地老年人的生活。”场上的门球爱好者挥舞着手中的球杆,尽情释放活力,场边不时有观众喝彩一声“好球”。虽然打得大汗淋漓,但大家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中。
“参加武术队,练习武术近十年了,月份又加入到了门球队。”今年 岁的周琴飞和她的老伴张华国都是运动爱好者,他们每天早上五点都会到文化站后面的山上练习一个小时的功夫扇、木兰剑等,然后再去打门球,有时一打就是一上午。晚饭后,她再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到文化站的露天广场上跳排舞。“每天都来文化站坚持锻炼,身体变好了,人也越来越精神。”她说。
周琴飞只是院桥镇综合文化站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自文化站免费开放以来,周边的居民从中获益,大家对文化站赞不绝口。
院桥人不仅尚武,也能文。今年月,文化站里又新建了一支民乐队,余名民乐器爱好者每周六晚都会聚在文化站一楼的排练室内弹奏曲子、唱唱歌。“我们大多是退休人员,以前休闲娱乐活动比较少,只能去公园散散步。文化站开放后,我们没事就来这里练练书法、看看书,还能听到优美的乐曲演奏,感觉生活丰富了很多。”退休干部戴守瑛高兴地告诉记者,文化站除了民乐队,还有舞蹈、秧歌、大鼓等 支队伍,他们都能挑到自己喜欢的项目参加。
文化站还配有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排练厅、多功能厅、乒乓球室等功能区。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除了硬件设施免费开放外,该文化站还积极开展活动,举办科普教育讲座、公益性展览、广场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等活动。这不但调动了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从多方面提升了辖区居民的文化素质。
“公共文化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文化场馆在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的文化实力。”院桥镇综合文化站站长缪新岳告诉记者。
来源:黄岩发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