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18-7-25 09:23

唯劳作与文化不可辜负 ——访宁溪镇大地村文化礼堂

在宁溪镇南面,有一个美丽的村庄,仿佛是世外桃源,又像是一幅正在静静舒展的锦绣画卷,她有一个朴实的名字——大地。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一汩汩溪流、一脉脉青山、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都在传递着大地村的幸福与欢乐。
村里有一座文化礼堂,以村庄特色农产品绿豆面为主题,融合了村庄独有的乡土风情,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谱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





感受传统劳作的魅力
沿着大地村村道,顺着半岭溪流行走,左边是欢快的溪流,右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到了冬日,村道两旁和田野上都晒满了刚出炉的绿豆面,一根根浅绿色的面条晾晒在蓝天下,连空气里都是绿豆面的香味,成了大地村一抹独特的风景。
大地村土地肥沃,为村民种植水稻、番薯等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冬天,大地村家家户户都会用番薯粉加工成绿豆面,作为必备的年货。久而久之,村民们加工的绿豆面,也就成了当地极具特色的农产品。
传统的绿豆面加工,是将番薯用工具擦成末,不断淘洗,过滤出淀粉浆水,然后沉淀、晒干,再由专业的豆面师傅对番薯粉进行拌糊、打粉、出面、入锅、过水、上竿、晾晒等。“因为手续繁琐,费时费力,会这门手艺的师傅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操作。”大地村党支部书记胡国青说。
如何保留这项可以带领村民致富的传统手艺成了村“两委”思考的问题。去年8月,村里提出建一座文化礼堂,把村庄的特色农产品——绿豆面,作为文化礼堂的特色展示出来,并一代代传承下去。“今年,我们计划以文化礼堂为基地,开办绿豆面文化节,让大地村绿豆面的牌子更加响亮。”胡国青告诉记者。
走进大地村文化礼堂,记者看到灰瓦下白墙上描绘了绿豆面制作的一道道工序,从种植番薯、收获番薯到制作成番薯粉,最后加工成绿豆面,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番薯粉擦、面罐、木榔头……许多绿豆面加工用具被展示在文化礼堂的大地讲堂里。“听说文化礼堂需要展示生产工具,村民们主动捐赠了一些。”文化礼堂理事长黄昌花说。这里还陈列了做绿豆面的人像模型,让村民来到这里,就可以感受传统劳作的魅力。
寻找乡村文化的灵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大地村还有天然形成的可烧砖瓦的泥土,是村民们宝贵的财富。很久以前,吃苦耐劳的大地人便就地取材,用田地底下的黄泥加工成青砖、瓦片,为本地和周边乡镇提供优质的建房材料。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地村村民以做砖瓦营生者居多。当时,村民黄小豆、黄天培、王天法、王法何、黄金友、黄米祝、黄米朝等都是西部山区有名的砖瓦师傅。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传统手工制作的青砖瓦片被使用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生产的红砖洋瓦。老一辈匠人不禁发出感慨:青砖瓦片的制作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手艺,饱含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难道就这么看着它消失?文化礼堂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文化长廊里,这项手艺的制作过程得以再现,为大家留下了一个永久的记忆。“如果没有文化礼堂,人们就会渐渐地遗忘这项传统手艺,更不会知道制作过程。这是大地村的历史,理应挖掘传承下去。”宁溪镇党委委员余园园说。
大地这个村名是怎么来的呢?村里相传,很久以前,村庄在群山环抱之中,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耕地,南接金岙、苔湖,东连蒋岙、前垟,因而得名大地。
据当地老人说,这块耕地很大,以前有一户郑姓人家,想在此买地开百亩良田。开田时,孙子问爷爷:“开这么大的田干什么?”爷爷说:“田大,一般财主买不起,就是想让你们保管好家里田园家产,不要卖掉。”可是孙子却说:“那就用绳子牵起来,一块一块分开卖。”爷爷非常生气,认为家里出了败家子,于是就不开田了。最后,他仅将已经开好的田一丈量,只有八亩。因此,大地村还有一个自然村叫“八亩田”。
可惜的是,一年复一年,山洪暴雨将八亩田冲走了大半,至今只留有小部分,但是“八亩田”的传说却一直流传了下来。“我们将这些传说故事整理起来,写在文化礼堂里,既留下了村庄的历史,又可以让子孙后代从故事中学到道理。”胡国青说。
追寻时代前进的步伐
7月7日,时值炎热的暑期,区慈善义工协会走进了大地村文化礼堂,免费为村民们量血压、磨剪刀、理头发、推拿按摩……村民们从村里的各个角落赶来,相聚在文化礼堂里,连平时鲜少出家门的阿婆阿公们也赶来感受便民服务。
在大地村文化礼堂,你可以聊天、看书、下棋、健身,还可以经常参加文化礼堂举办的一些活动。“自从有了文化礼堂,不管是村里开展活动还是义工们送服务,都有了好场所。平时,我们也有了好去处,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村民田云丽说。
6月16日上午,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大地村文化礼堂与泰隆银行宁溪分行联合开展了“包粽子,庆端午”活动。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文化礼堂,或当志愿者帮忙准备材料,或一起清理场地,文化礼堂内粽子飘香,笑声不断。当晚,在文化礼堂的春泥活动室内,“庆端午,做香囊”亲子活动紧跟着举行,小朋友们在父母的帮忙下,制作出一个个美丽的香囊。
“我们经常结合传统节日,举办相关活动,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黄昌花告诉记者,平日里,文化礼堂晚上人会比较多,有些人会跳健身操,有些人会唱上几句越剧,还有人会拉上一段二胡,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相比其他村庄,大地村地理位置较偏僻,以前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现在有了文化礼堂,他们在农闲之时也有了好去处。”余园园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渠道有限,如今文化礼堂成了传播信息的最佳平台。”
反邪教宣传、防溺水宣讲、法律服务、健康知识讲座等不断走进大地村文化礼堂。这里的活动不断开展着,这里的故事不断讲述着……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唯劳作与文化不可辜负 ——访宁溪镇大地村文化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