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小南门纸扇
施新华向人展示自己亲手做的“小南门纸扇”。
端午过后,住在黄岩火药桥里9号老宅附近的老太太们,总不忘催促这户主人家一句话——“天热起来咯,新华,好做纸扇了!”
渐渐地,施新华开始忙碌起来,一直要忙到天气转凉为止。
“纸扇巷”中觅纸扇
施新华,是目前黄岩唯一一位仍在做纸扇的师傅,也是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门小纸扇”传承人。
他的家,就在黄岩天长南路的小巷子里。这是一条长约500米的小巷,仲夏时节,略显宁静。见到施师傅时,他正在帮一位老人家挑选插在竹筒里的纸扇。老人家姓胡,今年70多岁了,踩着三轮车专程找到这里买纸扇,最后,挑了一把插图为《花亭会》的团扇,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有意思的是,走在巷子里,路过施师傅家的人,大都会驻足门前闲聊几句。片语间,透露着他们与“纸扇”说不完的故事和剪不断的情愫。68岁的陈梅芳,就是其中一个。她说,家里以前是做纸扇的,娘家也是做纸扇的,挣工分的年代里,做一千把纸扇可抵一个工。她的话是有源可溯的。小南门这条铺着石板的小巷子,在过去,曾一度被称为“纸扇巷”,甚至还有“竹出黄土岭,纸出温州城,纸竹成把扇,做扇小南门”的说法。
小南门纸扇,也叫纸壳扇,需要在一尺多长、不到一寸宽的竹片上,留出扇柄,劈出扇骨,然后扎起扇面,糊上细纸,贴上画片制成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还是要些功夫的,做扇难就难在做扇篾上。”施师傅说,扇篾也叫扇骨,这也是为什么他家还能坚持到如今的原因所在。
纸扇摇摇,往事悠悠
过去,小南门几乎家家都以做纸扇谋生。不过,在当时他们也是有分工的。这家负责劈篾、做扇篾,那家负责糊画纸、包花。其中,劈扇篾、扎扇弓、编扇篾,技术含量相对高,而施新华家正是提供扇篾货源的其中一个大户。说到这里,他略感骄傲地说:“我奶奶就是个劈篾高手,去世的时候103岁,90多岁时还能做得一手好扇篾。”
说罢,他从屋里拿出一截毛竹在地上立好,准备大显身手。为防止手被扎伤,劈竹之前,施师傅掏出一张创口贴。再拿剪刀小心地剪下一寸左右,在右手食指上包好,然后他不紧不慢地把一截竹筒劈成十条小竹片。“一般一截毛竹能做十把小扇子,这毛竹也有点讲究,要长成四五年的冬竹才可以。”他说。
接着,施师傅从地上捡起一根细竹片,留取十厘米左右作为扇柄。很快,他已经把扇柄以上部分劈成了更细更薄的扇骨。施师傅转了个身,从屋里翻找出一根扇弓,将扇骨与扇弓两者左右反向,再用浸过水的苎麻均匀系住。“苎麻韧性很好,有张力不容易断,现在很难找了,这些是我好不容易四处集来的。”他说。为防止蛀虫,扇篾做好后,还需晒几天太阳,之后再糊上纸面、剪好形状、把边包好,一把纸扇才算真正拿得出手了。
那天,施师傅的家门口,已经插满了两竹竿的纸扇,看上去挺漂亮的。这主要归功于花花绿绿的扇面,大多是三国、红楼、西游等戏曲连环画。仔细一看,会发现竹竿上有几把扇子的扇面上还印有“黄岩小南门良总厂制”的字样。施师傅说,这是他以前特地存留下来的老图,这些图的年头都已经快超过自己的岁数了,属于过去生产队的印刷品,虽然没那么精致,但是这些复古的图案深受老太太们喜欢。
“如果请人绘上梅、兰、竹、菊或山水花鸟,或题上诗句,就可登大雅之堂了,不过价格也贵些。”施师傅说。当然,更讲究的纸扇,过去还有以绫镶边的,在端午节作为馈赠礼品。
“王做扇者”,你可知?
说起小南门纸扇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山东按察使佥事王铃在其《宁溪王氏族谱》中说:“吾南门信女五府君丁式微之运,转徒邑西街以制竹扇为业……昔乡有人戏目吾族为王做扇者。”当时,南门王氏已经“科第蝉联,俊秀鹊起”,南门王氏做官的人数有二十多人,世称一斗芝麻官,他们都是“王做扇者”的后代。之后,南门王氏有入赘南门范家,以后就开始在南门安家,继续做扇。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南门家家户户做纸扇。因为扇体轻,风面大,价廉物美,深受顾客喜爱,曾远销沪、杭、甬、温,甚至还有出口到日本的。“我家最多的一年卖出去过几十万把扇子,如今一年接到的最大订单只有50把。”施师傅苦笑说,一个幼儿园让他做光板白纸的扇子,小朋友拿去涂鸦用。
谈到接下来的打算,他说想做一些比较特别的纸扇。比如油纸扇,一种两面用棉纸糊制的扇子。纸面上需要刷一层棕红色的熟桐油,既可扇风,也可挡雨。
而对于更远的将来,施师傅摆摆手说比较苦恼,儿子不想做,孙子不想学,他常常为纸扇的销路问题睡不着觉。
他笑说:“我有想过和旅游风景区合作,把纸扇的价格合在票价里。纸扇上面印上一些自然风光,这个想法不错吧?”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