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18-7-28 09:46

记忆中的母校——黄岩中学



记忆中,那场考试已是准备妥当,却又措不及手。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骤起,沉浸在试题中的自己突然涌起一股悲伤,往后,不再是黄中学子,感叹,青春在无形中离开了。



那日,凤凰花开,蝉鸣不断;那日,收拾行囊,心情难喻。我知道,我与黄中有关的日子将翻去一页……又是一年毕业季落下了帷幕,母校再次传来捷报:

703名考生中,裸分上一段线者408人,艺体类上一段线者26人,一段率61.7%。其中,叶宸同学裸分705分,位列全省第12名,台州市区第一。



我的母校黄中,前身为萃华书院,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当时的黄岩县令路劭创办,清《光绪黄岩县志》记载:
“时柏树巷樊川书院借为行台(使节行馆),妨于诵习。路令劭因众议,捐资别建萃华书院为课士所。”

“萃华”,顾名思义就是聚集精华,路劭将书院选址在城东双桂巷,是因为他认为此地“东揖丹峰之翠,西含岱山之英,南则委羽献灵,北则苍溪拱秀,”乃办学的风水宝地。

初成立的书院中间有讲堂5楹,称为仰山堂,左右各建10间小屋为书舍,东边另有小屋2间作厨房,西厅有屋3楹曰宾兴祠。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在监生郑作霖资助下,书院南边又建了“文昌阁”。

时任浙江巡抚的觉罗吉庆还专门为初成立的萃华书院题写了“铭词”:
“会稽东部,先贤所憩。讲学岩疆,余风未替。爰有书堂,川流泌泌。旧址频移,溯源则一。正心诚意,考亭是师,勉旃多士,视此铭词。”

书院平稳教学了数十年,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太平军摧毁。好在到了同治六年(1867年),在绅士王葆初捐资下,书院得以重建。县令陈宝善为崇祀南宋黄岩籍右丞相杜范(1182-1245,字成之,号立斋,黄岩杜家村人,谥号清献),将书院名改为清献书院。

同治七年(1868年),孙憙接任黄岩县令。任期5年里,他在发展教育这块,颇有政绩。“黄之书院起废肇兴者益以十数”,为全省之冠。与此同时,他又兴办义塾40所,基本做到了“居城乡市镇皆设塾”,出现了“弦调之声达于里巷”的盛况。

另外,他改善了原有的教育设施,增建清献书院的讲堂与东西精舍,并亲自为书院作训词镌刻于仰山堂石碑:
“从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脱略而不疏忽,简静而不凉薄,率真而不鄙俚,温润而不脂韦,光明而不浮浅,沈潜而不阴险,严毅而不苛刻,周布而不烦碎,权变而不谲诈,精明而不尖刻,亦可以为成人矣。”

此训词从作事、待人、律己、处世等方面为书院学员提出了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历史上的清献书院宛若一位宽袖长袍的文士,踽踽行来,一路伴文风,饮文露,文化底蕴不断浓重,并随之沉淀。在日益没落的晚清时代,书院还创造了黄岩科举末代的辉煌。当然,这一切与当时担任山长的王棻、唐赓、刘金河等宿儒大家砥砺学风密切相关,也与主讲书院的陈瑞畴、张濬、王舟瑶等学问名家的悉心栽培不可或缺。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维新思潮涌动而至,书院的主讲王舟瑶拟订学堂章程,众人商议后,改清献书院为清献中学堂,清献中学堂由此成为台州最早的新式学堂。 至此,书院时代结束,黄中的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

△ 清献中学堂第一届毕业生

次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章程,规定学制为5年,推邑人江青为首任监督。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学校系统令》,清献中学堂改名为清献中学校。

1922年9月,全国实行学制改革,中学实行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学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8年秋天开始,全校1000多名师生逐步西迁到灵石书院及山对面的崇法寺进行上课,黄中开始了西迁灵石的七年办学史。

1941年,崇法寺办学点撤销,全部学生均在灵石上课。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灵石时期的校门

灵石七年,学习条件虽艰苦,但学习生活却很丰富。学校开设的各门科目皆受重视,所开设的课程中不仅有国文、公民、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体育、童子军、图画、生物、地理、音乐、劳作等,而且增加了军训的内容。

学校定期举行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等课程比赛,还组织了书报读写会、文虎(灯谜)会及文艺演出等。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运动会,规定每个学生至少一项,最多不超过三项。

1942年的运动会放在原头陀区中心小学边上的操场举行,司令台上写着醒目的对联:“黉舍萃青年,正橙黄橘绿,田径称雄,努力来参运动会;秋原堪极目,喜气爽天高,山河在望,凯歌待听曲江涛。”这副对联是国文老师朱希晦先生的大作,意在有为青年通过参加运动会,在田径场上称雄,将来为报效国家驰骋沙场。

随着抗日战争的日渐扩大,一批北京、江苏、上海及浙江其它名校的教师南迁,为当时的黄岩县立中学引进大批名师创造了条件。从1938年到1945年,陈熙光、江文炜、牟振飞(正非)、许植方、郑抱天(念北)先后担任校长之职,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引进了一批知名教师。

比如:

管昌侯老师智力过人,自学了高等数学,且异常精通。他面前无棋盘,却能与人下棋,更会吹箫、赋诗。

喻信厚先生毕业于北大,曾经担任职京师及江浙几个县的知事,写得一手恣肆毛笔字。

牟思秿先生有极其深厚的国文功底,北伐时曾任南京参谋本部文书;医学常识教师周子序先生,擅长中医、针灸,他翻译的日本医学著作《皇汉医学》等在国内多次出版。

陈荣辑(国民党中将)的公子教过战地医学知识,后任德国医院(现北京医院)院长。

生物学老师朱子珍是昆虫专家,原来在一昆虫研究所工作。

许植方先生是我国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成份的先驱者之一,在国内外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后曾任上海医大教授,科研成果曾获实业部一等奖。

杜秉正先生,1947年后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培养了中科院院士黄志镗、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等一批知名学生。

英语教师许天虹先生,曾翻译英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

宋成志老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附中校长,其出版的五幕话剧《欢乐图》得到了郭沫若、田汉等文学家的支持。

邱竹师老师,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主任,主持编写过高中历史课本,他与侯外庐合编的《中国思想史》四卷本,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学术著作。





△ 拾忆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黄中校友始终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将国家、民族的独立富强置之度外,而是积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献书院的学子在定海保卫战中挑起了国家、民族的责任,血洒疆场,毫无怨悔。

上个世纪初,“五四运动”期间,清献中学堂的师生积极响应学界运动。校友周炳琳、牟正非等北大学生正是当时爱国运动的领袖,积极带领学生参与爱国运动。


△ “五四运动”期间,周炳琳在北京街头演讲

1923年,鲁迅挚友、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崔真吾到校任英文教员,在学生中介绍共产主义学说。18名学生于秋天组织“共新学社”,创办的《共新》半月刊与毛泽东等人创办的《湘江评论》进行了交流。后来,“共新学社”主要成员管启宇成了黄岩本地最早入党的共产党员之一。

△《共新》半月刊

1924年3月,维新变法领导人康有为来黄岩中学访友,参观并夜宿。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黄岩县立中学师生组织了后援会。他们登台演讲、组织检查队、发传单,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一大批黄岩青年走上了革命之路。校友王文达、王志鹏等到广东投考了黄埔军校,后来又参加了北伐战争。


△ 各个时期的印章

1934年至1936年,学生陈庭槐发起组织“童钟学社”,创办了新生书店,并由中共党员褚大鹏引导,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西迁灵石过程中,黄岩县立中学校(1939年改为黄岩县立中学)成立童子军,进行军事化训练,为抗战储备人才。


△ 各个时期的徽章

黄岩县立中学的军训由军训教官与童子军教练组织负责。军训教官把高中生带到雁荡露营拉练,既教学生战术,也搞实战训练。而童子军教练组织初中生野外露营,以此来培养学生守纪、吃苦的习惯。1943年,童子军教练陈定华先生率领童军徒步雁荡,每个学生身背被服,腰上悬挂着日常用品,乐队带军鼓、军号。他们历时一周,行程三百余里。

北大教授、校友张友仁在其《回忆黄岩中学》一文中写道:“抗战时期,除了从沦陷区来到黄岩中学(以下简称“黄中”)任教的一批沪杭名师之外,还有一大批原来在沪杭一带读书的中学生到黄中就学。他们给我们带来更多当时流行的抗日救亡歌曲,使灵石的山谷里更加活跃,更有朝气。”

同时,学校也成立一些进步社团,如意在唤醒学生反帝爱国之情的“觉社”;意为仰天长啸于灵石山谷,长大后以身报国的“啸社”。

抗战初期,黄岩校友以笔为剑,投身抗战文字主战场。校友方正中、贺鸣声出版了宣传抗日的书刊《抗战故事》、《报楣集》。1940年5月,校友贺鸣声、方中正等在海门组织《巨轮》木刻会,创作了不少战斗性很强的木刻作品,并刊出了2期《巨轮》木刻期刊。

1944年6月15日,“黄钟剧社”(抗日宣慰第一分队)在黄岩县立中学演出《绯色网的古痕》,宣传抗战。


△ 剧社演出进步剧目,唤醒民众抗日

1937年初中毕业考入黄岩县立中学校的胡育琦毕业后,以《宁海民报》、《四明周报》和《宁波时事公报》等报刊作阵地,以浙东全民抗战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评论和诗歌等。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七年间》是一部救亡文学作品,热情讴歌抗日将士和民众,勇敢揭露国民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在当时的浙东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8年5月,黄岩成立了战时政治工作队。陈庭槐等校友为了唤起民众共同抗日,深入农村和山乡僻地,通过办民众夜校、女识字班、时事讲座、歌咏活动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重大意义,揭发日寇惨无人道的暴行和卖国汉奸的罪恶,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以唤醒广大民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剧作家宋成志(1907—1975),1944年至1945年担任黄岩县立中学训导主任,曾执导歌剧《农村曲》。这是一部用农民血泪写成的悲剧,激发广大观众同仇敌忾、誓雪国耻的雄心壮志,演出效果极佳,轰动整个黄岩。

在此期间,校长江文炜积极组织,一批学生投入救国的热潮之中,加入了括苍游击队,立志以身报国。学生王天祥、许思廉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空军史上著名的“八一四空战”,创造了中国空军以劣制优,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另外,诸多黄中学子亲自赴抗日战场,英勇杀敌,马革裹尸,为国捐躯。

1992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致函给黄岩县:“在我馆馆藏档案中,已收集到你县抗日阵亡将士261名。”这其中,有不少是从黄中清献中学堂、黄岩县立中学校时期毕业的校友。




△ 各个时期的毕业证书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终于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划上了句号。1945年11月,全校由灵石迁回城内,当时因原址被战争毁坏,暂时将学生安排在孔庙内,校区整修后迁回。不久蒋介石发动内战,本校学生开展了反内战的斗争。1948年下半年,学生们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和进步教师的推动下,成立学生自治会,开展民主斗争,进步学生积极参加了“怒涛社”。

1949年2月,学校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首批团员有陈晓兰、夏润芳、王贞佩、方慈彦等。1949年4月,党组织在学校里发展了中共党员,当时教师中的党员有蔡海南、周煜兴,学生中的党员有陈道福、卢之渭。1949年春天,学生们激于义愤,抗议反动军警欺压百姓的暴行,遭拳打脚踢。学生自治会联络城内各校,上街示威游行,迫使县长朱焯在副议长王维积的陪同下,到校向学生赔礼道歉。

1949年6月13日,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并成立校务委员会。1952年1月起,学校改称“浙江省黄岩中学”。1956年8月至1959年8月,学校曾一度改名为“黄岩县第一中学”。这—时期,学校的规模逐步扩大,教学设施逐步完善。

1950年11月和1951年冬,国家发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学生踊跃参军、参干,青年学子们积极加入了华东军区的62师、63师,并前往朝鲜战场支援。而未入军队的黄中师生们捐款、捐物,也出着一份力。


△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校园北大门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1982年,高中改为三年制。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相继建成77教学楼(8个教室,402平方),将59办公楼向西延伸接出,扩大面积约300平方,建成81教工宿舍楼(建筑面积884平方)、82教工宿舍楼(建筑面积1124平方),82大会堂(建筑面积1292.92平方)、84教学楼(建筑面积1064平方)等。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校园北大门

进入80年代后,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95年6月,初中部从本校脱钩,成为黄岩实验中学。单设高中以后,黄岩中学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求真、务实、活泼、向上”为校训,以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应变”为育人目标,以“校园优美,设施齐备,师资精良,科研领先,管理科学,学生拔萃”为办学目标,从严治校,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校门

2008年,黄中搬至罗家汇新校区。新校区占地约300亩,学校临江而建,茂林修竹,景点棋布。黄中由此迈入全新的时代。



回望黄中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名师云集,人才辈出,涌现出了大批学者、教授、实业家和党政军领导干部。他们有的金榜题名,荣耀乡里;有的埋首书堆,著述立说;有的情洒教坛,教书育人;有的策马疆战,杀敌报国;有的的投身科技,服务社会,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诚谱写着黄中浓重而多彩的篇章。

1943年,浙江省会考(相当于高考),黄岩县立中学团体成绩获全省第一名,全省个人前二名被黄岩县立中学的张友仁、吴全德夺得。

张友仁因此成了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浙江省高考状元,他凭借优异成绩,被保送到西南联大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另外,他热衷摄影, 语文教科书上闻一多先生的图片,便出自张友仁之手。

最值得骄傲的是,截止到目前,有6位院士是从黄岩中学走出,成为享誉世界的学者专家。


△ 院士题词碑

院士名片


吴全德
1942年从黄岩县立中学毕业后,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创吴氏理论,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芳允
1931年从黄岩县立中学初中部毕业。生前被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科院资深院士,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黄志镗
1940年进入黄岩县立中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专家。


方秦汉
1944年从黄岩县立中学高中毕业,为工程院院士、著名桥梁专家。


池志强
1939年从黄岩县立中学初中部毕业,为工程院院士、原中科院上海分部副院长。


章亮炽
1974年从黄岩中学高二10班毕业。高等工学博士, 理学博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悉尼大学终身教授,澳大利亚国家研究院研究员。

在文学方面,黄中校友中也不乏优秀代表,出现了周祖譔、叶文玲、朱幼棣、郑开慧这样的文学大家,也有像刘麟、俞约法、章鹏高、何敬业这样的翻译名家,还涌现了一大批颇具影响力的作家。

其中,周祖撰早年天资颖秀,酷爱文史,在1935年至1945年,先后在宗文中学、温岭县立中学和黄岩县立中学完成了初、高中课程,并在1945年考入东吴大学。

叶文玲于1957年考入黄岩中学,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现为浙江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作协第七届主席团委员,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兼职教授。 

朱幼棣则是黄中65届校友,他生前曾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国家软科学评审专家、新华社著名记者、著名作家,出版了《后望书》、《淡出九峰》等一系列影响力较大的著作。

在艺术领域,黄中的校友依旧有着不俗的表现。善书法者中以李飞英、王棻、喻长霖、王舟瑶、朱文劭、王念劬、洪陆东、喻信厚、朱笑鸿、卢英卓等人为代表。

善绘画者中,有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开拓者洪禹九、林求仁,“五四运动”的参加者沈敦五,台州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许祖谦、卢鸣治、陆熊、於光廷、陈潜,著名连环画家、国画家王启禄、赵燕侠等等。



黄岩中学有两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文脉传承中,也承了大儒学家朱熹一脉。

萃华书院办学思想的源头与朱熹当年讲学的樊川书院有着联系。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县路劭改为使节行馆,书院遂迁建于黄岩城内,始为“萃华书院”。

朱熹与南宋贤相杜范是历代黄岩学子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他们以朱杜为师,修身成事业,不断丰富与延续着黄岩中学文化精神内涵。

朱熹言传身教,让正心诚意(语见《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为只有意真诚、心端正,个人道德完善,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语见《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之学扎根黄岩。同时,与黄岩人的勤勉勇敢、倔强率性的性格相融合,形成了黄岩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土壤。



△ 各个时期的毕业照

南宋第一相杜范身上所体现的正心诚意,清正廉明,忧国爱民之清献精神被黄岩文人奉为读书修身的指引。

明朝,黄岩文人传承宋元时期程朱理学的精神,凭借科举的途径入朝为官,大多数以天下为己任。为官者,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具备了方孝孺式的硬气,与祸乱朝纲,奸佞小人作斗争,毫不屈服。这股子浩然正气也是朱杜风范的传承,也可作为黄中文化精神的源流。

萃华书院时期,黄岩儒林王映玉、牟濬、李飞英、姜文衡、黄濬等人一如既往地追随朱熹精神,厚积薄发,以他们的学术、思想致使清末民国黄岩文教之昌盛繁华。

清献书院时期,朱熹与杜范等先贤之文化精神得到延续与发展。

此时正处于东西激烈碰撞,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时间点,学子们开始进入了现代中学时期。但他们不摒弃血液之中的传统文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自觉地融入了“西学”精髓,将中学文化完美融合起来。

在清末维新思潮、民初共和思潮与新文化激荡洗礼之下,在朱杜精神文脉为沃土地前提下,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思想在黄中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此时此刻,黄岩中学的精神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相互交汇。传统儒家的正心诚意、清正磊落的精神与民主、爱国思想的融合,发出了以周炳琳为代表追求进步、民主爱国精神;格物致知、勤勉好学的思想与科学、创新求知精神。



如今,和谐、人文、开放成了黄岩中学的学校特色。

学校创新工作机制,将心理辅导(咨询)常态化,全员德育“导师制”、班主任论坛、学生自治会,家访常态制、家长委员会制、年级委员会诊断制……给予学生自主权、批评权。在学习上,教师言传身教,做学生品行上的模范,学业上的导师。在生活上,教师时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情感情况等,做他们生活之中的朋友。

现如今的黄岩中学,在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近九十多人,其中有数十名教师为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省春蚕奖获得者、省名师培养对象、省教坛新秀、各级各师及一批国家级、省级研究会会员。


《日落时分》——蔡志敏摄

好的教师团队,为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团队创造了条件。近几年,黄中学子在国家级、省级的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一大批黄中学子走进清华、上海交大、浙大、复旦等国内名校,也有一大批学生远渡重洋,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



黄中大讲堂也吸引了一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来到清献园。中国科学院院士、神六飞船总设计师、著名作家、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全国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先后来校讲学。

学校已获得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百强名校100强、浙江省教育科研兴校200强、国际生态学校、航空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校友中有6位两院院士、近千名教授级的专家、近二十位将军、数以千计的企业家、党政官员、文艺人才,还有数万名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他们是黄中的骄傲,更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名名建设耕耘者。



黄岩中学有着浸润了百年书香的校园,有着只争朝夕的学子,学富五车的老师,它践行着不断创新的教育机制。

黄中值得骄傲!

百年来,勤奋努力、敢为人先的黄中人在求知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拼搏奋进;百年来,黄中精神用历史成就的光芒照耀着黄中学子勇敢前行……



曾以为自己的未来薄如蝉翼,梦想遥不可及。在黄中的三年,不仅让我找到了书本上的答案,也让我对人生的方向有了把握。



七月,盛夏始,母校的荷花开了,又见一群少年抱着书本跑过……这里是我无限怀念的母校,这里住着我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时光。

来源:台州锐蜂&图璟、黄岩发布

Aa沙发翻新一吖 发表于 2018-7-30 07:28

有需要翻新的吗?小梁专业定做各类场所卡座,软包,硬包。
小梁翻新沙发,椅子,床头,卡座,软包,硬包等。欢迎您的咨询手机/微信1896870087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记忆中的母校——黄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