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地名文化鉴赏(二)
义城岭头
灵石
因神话故事而名的地名——梓浦·灵石
梓浦属联群村,西濒永宁江。梓浦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古时这里有条浦,两岸多苦槠树,故名槠浦,谐音为梓浦。二说官岙早年有一李天官,皇上给他难题无法回奏,他的外孙聪明过人,替外祖父上朝代奏,说得皇上面红耳赤。皇上表面夸他聪明,封他为王,随后派人去暗害他。原来李天官的外孙是他母亲每日饮窗前茅秆中的清露后怀孕出生的。钦差到潮济挖掉那里的茅秆,发现有一颗大螺蛳,认定这个外孙是螺蛳精投胎,于是就把这颗螺蛳放在浦边煮死。当地人称其地为煮浦,因煮与梓方言同音,后惯写梓浦。
原北洋联群村的灵石片村,地名源自灵石山下的一块巨石。《临海记》载:“山上有寺,当孙恩叛,毁木为船,石从空自坠,贼以伤去,故号为灵石。”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海上起兵,攻上虞,伐会稽,一路胜利,当进兵东晋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时,被刘裕所败。孙恩退军章安,想东山再起,他派兵在黄岩城西甘露寺旁伐木造船。天降巨石,坠伤了人,孙恩以为老天惩罚,遂撤了军。奇石平寇,誉满四方。甘露寺遂改名灵石寺,地以寺名。灵石寺始建于东晋隆安二年(398),南宋参知政事(副丞相)谢克家兼官台州知府,曾举家迁居灵石寺,为灵石、沙埠等地谢氏始迁祖。其子谢伋与后人谢希孟均为黄岩历史名人。清同治年间,知县孙憙改寺为灵石书院,抗战时期,黄岩中学为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曾迁此上课。后于此地创办灵石中学。20世纪末,灵石片村并入联群村,灵石片村不复存在。
融入了和合文化的地名——义城岭·林家桥
义城岭位于北洋镇北部。民国《黄岩县志》载:“五尖山之东为义城岭,一名泥城岭,当吾邑西乡通临海之孔道。”义城岭古道为黄岩至临海的古驿道,据传以前山岭小路狭窄难走,有一大善人,为了方便乡人出入,省吃俭用,出资召集众人抬石修路,岭路由此得名义诚岭,今写义城岭。他的善举是中国和合文化的完美体现。义城岭素有“千年古道,十里香枫”之称,初冬时节,枫叶染红山道,绚丽无比。义城岭也是历代来多战事风云之地。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大军从尤溪向黄岩进击,乌岩卢锡畴率三千民团于义城岭阻击,因双方兵力悬殊,兵败。
无独有偶,北洋镇东南的林家桥也是用善举诠释和合文化精髓的范例。林家桥村东北靠山,西临河。早年乡人过河必须走过一座独木桥,每逢刮风下雨,祸事常发。清代有位林姓妇人为方便众乡亲出入,个人出资在九溪之上建造了一座长14米,宽1.4米的坚固石桥。后人为纪念她,取名林家桥,地因桥名。据传林嫂还在桥的某个地方藏有一袋银子,以作日后维修费用。
以方言土语名之的地名——湾得·坦得·三份
北洋镇有许多用方言命名的地名,如大爿、杨恩、里锅、坎头等等。地名湾得和坦得分别属北洋镇青龙头村和前蒋村。湾得地处溪涧拐弯处,故名。坦得因建村前是一片地势平坦的茅草地,故名。这两个地名的前一个字“湾”和“坦”,很好理解。“得”字,是方言词。《说文》:得,会意字,行有所得也。本义是得到、获得。除此之外,还可用作名词、动词、助词等等。而在湾得和坦得两个地名当中,“得”,应是方言“这个地方”的意思。
三份属横料村。三面环山,北临长潭水库。据传早年有王氏三兄弟从屿头迁来,长子与次子分别居住该地西北的上透和下透(透也是方言词),第三子住此,故称三份。份,本义文质兼备的样子。用作量词,表示整体中的一部分。该地名中的“份”,方言表示“户”“房”的意思。三份就是第三房或第三户。直接以方言土语入地名,朴实亲切。浓浓的乡音,带给人们淡淡的乡愁。
与江河流域有关的地名——潮济·小澧桥
潮济位于北洋镇中部,东濒永宁江。因潮水只能涨到此地为止,由此得名潮济,曾写作潮际。上游的黄岩溪、小坑溪、柔极溪可通过竹排,运载山区物资至潮济码头转往黄岩城区、海门等,民国时有轮船埠头,黄济小火轮可直达城区,随潮水涨退有客货船班,县城的物资由轮船运至潮济码头,由竹排运往山区,为西部重要货物集散地,素有“西乡小海门”之美称。1960年,长潭水库大坝合拢,流水量锐减,河道逐渐淤积,航运功能丧失殆尽,潮济的航运枢纽地位一落千丈,但潮济老街的清末民初古建筑群仍保存完好,近年成为中西部生态旅游线上的热点。
小澧桥村东北枕小山,西南傍江南渠道,西临九溪。清光绪《黄岩县志》载:“小澧桥,在县西三十五里,宋代始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重建。”又名迎福桥。小澧,是指小的溪流,因桥跨小溪,故名小澧桥,村以桥名。小澧桥是古代县城通西部的交通要道,也是黄(岩)永(嘉)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系单孔石拱桥,条石砌筑,桥长25米,宽3米,整体如虹影高悬,故又称仙履桥。九溪之水穿桥而过汇入永宁江。古代永宁江上游民众,从长潭经小澧桥到城关,此桥成为宋元以来步行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中心,旧志上有小澧市的记载。20世纪60年代,北洋村新兴集镇繁荣后,小澧桥集市逐渐衰落。小澧桥村与百亩垟村之间一小山屿,亦称小澧桥山,属黄茅山余脉。“澧”惯写里,估计是后人图书写方便,变成了小里桥村,却少了许多文化气息和历史韵味。
除上述地名外,北洋镇还有许多有趣的地名,如因长潭水库移民建立的居民点而名的移建;康山村原名亢山,因地势高亢得名,1958年因出席全国卫生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更名为康山;因盛产苎麻而名的苎厂;因位于小澧桥边古窑址西偏南的山岙里而名的后窑;因早年有榨油用的麻车而名的麻车岙等等。
这些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淳朴的风土民情的地名,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去读懂她,赞美她!
来源:今日黄岩 {:1_14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