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郭光兴: 让老技艺传承下去
2017年8月, 郭光兴演示泥偶插法。
亭人都用硬刀破毛竹,而郭光兴则习惯用斧头破竹,破竹时,两脚夹住毛竹下端,手持斧头破竹,破得均匀。因为长期的劳作,他的手被斧头划伤过。
1990年,温岭举办第一届海鲜节时,曾经举行过彩灯比赛,郭光兴也参与了,他用了两个多月时间,以纸亭的样式,将两个纸亭合成为一个六角形的三层的塔状彩灯,上边装饰了《八仙过海》,安上73盏节日灯送展,获得一等奖,奖状贴在石塘的老屋。当时彩灯的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多年以后,郭光兴觉得这很可惜。
郭光兴当时糊亭的数量很大,一般一年有400多个,这个数量是惊人的,当然,单靠他独把手是没法完成,必须要有许多人帮忙。最多的一年,糊了500多个。但是,他也越来越感觉糊亭这一行饭,吃不长久了。以前靠这个能养家,但因为渔村家庭孩子的数量在减少,糊亭一年比一年少,没有前景,再加上他的子女岁数大起来了,1994年,他家里办了冷冻厂,郭光兴于是在这一年歇了糊亭的旧业,到北京负责厂里水产的销售,并且此后十几年,都在北京过年。
有责任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因为子女很有出息,郭光兴的晚年生活很愉快。这些年来,他走了国内许多地方,还买了数码相机,跟着子女多次出国,去过的地方有奥地利、瑞士、意大利、梵蒂冈、列支敦士登,还有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现在从事彩亭制作的年轻人不多,有些技艺还不够成熟,一些细致的精微的东西还不如老一辈艺人。他觉得作为老一辈,有责任向年轻人传授技艺,让这门艺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采访结束临别时,他又邀请笔者在七夕前夕再次去一下,看一看做好的满金亭。
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流传于温岭石塘镇部分区域的闽南籍后裔代代相传的习俗,农历七月七日当天,有16岁(含)以下的孩子的家庭,一般都要祭拜七娘妈(七娘夫人),祈求孩子平安成长。彩亭、彩轿和七娘妈座是祭拜时所需要的,一般陈列于供品桌上。
当地民间纸扎艺人都要在七月七前扎制彩亭、彩轿等,以备祭祀之用。
泥偶人物数十仙
争奇斗艳令人爱
近年,为撰写《石塘七夕习俗》一书,笔者数次采访了石塘镇海滨村纸扎老艺人郭光兴。
笔者来到郭光兴家办的温岭市骏马食品有限公司,在他的居室内,见到了这一系列数十个泥偶,果然很精彩,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他制作的这些泥偶,或插在杯子中,或插在装有大米的盒子里,争奇斗艳。
这些泥偶的服装都是用缎制作,花花绿绿,比较华丽。“这些缎,是让我女儿从淘宝网上买的。”这种缎就是被面的绸缎,他曾告诉笔者,过去石塘一带扛台阁时,台阁中的小孩子扮成戏曲人物,那时候买不到戏曲服装,人们就用绸缎被面裁起来作为戏服。他做泥偶用过真缎和草缎,区别是真缎用浆糊能粘住,草缎用胶水也粘不牢,大概是因为草缎是化学纤维的吧。
泥偶的计量单位,石塘、箬山都叫“仙”,彩亭上装饰的,亭上每层插的,一般都是七仙、九仙等奇数单位。郭光兴将自制的泥偶一仙仙拿过来让笔者欣赏,“这是四大金刚,代表风调雨顺,我是照手机上的照片做的。”“这是孙悟空,这是观世音,我做了两种,这是托塔天王李靖和哪吒,这是童男童女(金童玉女)……”还有八仙,看,身背宝剑,一手拿拂尘的是吕洞宾;手拿道情筒的是张果老;手拿云阳板的是曹国舅;骑白鹤、一手持荷花的是何仙姑;手拿竹箫的是韩湘子;手拿花篮的是蓝采和……还有满金亭中必定要用的背着包袱、雨伞上京赶考的书生,它装饰在亭中,寓意16岁的孩子从此长大成人。
郭光兴糊制彩亭,先扎好骨架,亭架高约1米,宽90厘米左右。他拿出几只泥偶,放在彩亭架上比划,“观世音放中间,四大金刚放四只角落头,童男童女插在观世音边上。下面这一层插八仙,底层左这是孙悟空与杨戬,右边是托塔天王和哪吒,还有背包袱、雨伞的秀才放在中间。”
让孙辈见识老手艺
郭光兴师傅已有二十几年没有制作过彩亭了,这次之所以要重操旧业,制作彩亭,就因为作为爷爷,郭光兴发愿为16岁的孙子做一只精致的满金亭,也让孙辈和上马(他家现居住地址)人见一见他的手艺。
扎骨架用的毛竹是本地购买的,做泥偶头的田泥从田里挖掘的,绸缎从淘宝网上买……多年未再从业,颜料家里没有了,也重新购买。
“泥,用的是田底的泥,从田里捞取田泥后,过滤过四次。每一次,先将泥放水桶中用水酿满,从这一桶倒到另一只桶,把上边的清水倒了,再将底下的泥扔掉,剩下的泥拿出来晒干后,再加水拌成泥浆,就像山粉浆(淀粉浆)一样,再照这样的办法从这一桶倒到另一桶,
经过四次,最后留下的澄泥,拿来做泥头。”郭光兴介绍说,他用澄泥先倒模,制作了多个泥头模具,阴干后,再用这些头模,制作泥头。
“泥头上一些人物的胡须,是用洋布把丝挑出来,做成胡须,头发也是这样做的,女人的头发是从后面披下来,男的细佬头(男孩)的头发在耳朵前。”
14岁开店
采访时,郭光兴回忆了过去的经历,他告诉笔者,自己1946年出生于海滨村,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老三。他没有专门拜师学艺,手艺是“东望西望望来的”。13岁时,他就在糊亭名师金花的作坊里帮忙。
那时候,蛮多的小孩子帮金花糊亭,坐起来一排的。
郭光兴14岁时就自己在自家开店了,店铺就在石塘老镇政府边上,那时候的镇政府不在白岭头,而在海滨村。
文革期间,在石塘,郭光兴因为糊亭被冲击过多次,镇里工作人员把他的图样、印板,包括七娘夫人印板、花纹印板都给缴去了,花纹的印板是印花纹用的,因为自己用剪速度慢,印的话速度快。 他当时所用的印板是郑达全刻的,达全也是海滨村人。达全刻的的印板被缴去烧后,郭光兴只得自己重刻起来,但没有达全刻得好。
来源:台州晚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