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19-9-6 10:35

风雨中的五洞桥


2019年8月10日,台风“利奇马”登陆台州。永宁江上游及永宁江最大的支流西江一线洪水肆虐,浊浪滔天。洪水高峰时段,居西江之上的五洞桥大半淹没在浊水之中。
五洞桥怎么样了?带着疑问,台风后的第二天清晨,我即出现在五洞桥边。洪水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但见洪涝后五洞桥边的地面上留下了一滩污泥,附近居民在桥边健身,生活一切依旧。不时有摄影人背着摄影包出现在桥周边,我摄下了洪水后完好的五洞桥。桥边,“赵伯澐”静静地俯瞰着滔滔江水。抬头张望,我仿佛读出了他的笑意与满意从历史深处飘来,在蓝天白云下绽放。
黄岩建县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年,城区与西乡之间无桥。为方便往来,西江河浦口之上游百米处设西浦渡,成了往来城区与西部的必经通道。宋《嘉定赤城志》载:“西浦渡,在县西门外。后以建西桥废。”
宋室南迁,台州居辅郡之利,黄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才辈出,物资往来频繁,造桥成为当务之急。宋元祐年间,知县张元仲考虑河深流急,舟船过渡极不安全,加之货物运输需要,建桥为民众迫切之需。县志记载:“张元仲,字孝友,建安人,于西江上垒石成桥,桥修六十丈,广三丈。”自此,天堑变通途,“民甚便,感其德,呼之孝友桥。”
然而,台州乃多灾之区,台风、暴雨及水、旱灾频仍,防洪能力颇低。光绪《黄岩县志》载:“宋隆兴二年(1164)八月,积阴若雨,台州大水。”民国《台州府志》及万历《黄岩县志》载:“宋淳熙二年(1175)台州大雨水,坏城;黄岩大雨。”光绪《黄岩县志》载:“宋淳熙十五年(1188)七月,黄岩水败田。”这样的自然灾害记载不绝于地方史志中。孝友桥经不起洪峰摧击,一百多年后,即被毁。
有感于民生多艰,南宋庆元二年(1196),定居黄岩的宋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投入建桥工作中。《嘉定赤城志》载:“县人赵伯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桥面亦五折,取道当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今但呼西桥。”为了减轻洪水对桥体的冲力,他依据《营造法式》将桥墩设计成梭型,增设过水桥洞为五洞。有关专家总结为:五洞桥桥面石栏雕刻莲柱,桥两旁筑拱石墩台。五洞的拱圈矢跨为二分之一,县有拱脚推力小,桥孔净空大,外形壮观,适宜西江船只往来等优点。每洞拱圈5道,采用无铰拱石,砌置方式以分节并列为主,直与横拱石相间,半拱部用长条石纵联,以加固5道拱圈的联系。这种砌置工艺,在横向整体性上,优于传统的并列、纵联等技术。
从南宋庆元二年(1196)到民国期间,五洞桥经过了几次修缮,哪怕黄岩经历了近九十次台风及大水冲击,依然岿然不动。即便是1956年,黄岩城关至焦坑公路借用五洞桥通车后,五洞桥仍然基本保存良好。这一古代桥梁工程,值得当代人挖掘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2018年,消失了近百年的第五洞又呈现于市民面前。八百多年的时光过去了,如今的五洞桥修缮一新,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座古桥定能在历史中发出更大的光芒。

来源:今日黄岩

sunboy2023 发表于 2019-9-6 11:26

这水也太绿了吧

我是小太阳ahhh 发表于 2019-9-6 17:51

这水也太绿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雨中的五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