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南部的母亲河 ——南官河史话
根据《民国黄岩县志》记载:“南官河,开凿年代无考,察其分布状况,大多就古代塘河遗迹于设治后,加以整理。查浙东西之水利,大多距黄邑立县为期不远。境内官河或于斯时成之。”
参考《光绪县志》引《嘉定赤城志》记载:“官河在县东南一里,自南浮桥南流至峤岭(今属温岭)一百三十里,陆程九十里,广一百五十步。绵延灵山、驯雉、飞凫、繁昌、太平、仁风、三童、永宁八乡,灌溉田亩七十一万。旧时建闸十一座,适时启闭其埭。”根据这段史料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南官河的起始地点、河道长度和宽度,以及经过的地方和灌溉的农田数量。为了更好地蓄水和放水,古人因地制宜建造了11座闸用来调节水位。
另外,根据《朱熹修闸奏状》记载,就可以知道南官河对于沿河各地良田灌溉的重要性,维修闸门非常关键。
修闸浚河,留下了许多佳作
从古到今,关于南官河修闸浚河的记载很多。根据史料记载,在宋代有5次、元代1次、明代4次、清代7次、民国6次,留下了许多佳作。如《彭椿年重修黄岩诸闸记》、《王居安重浚官河记》、《林昉韩知州鼎建闸庄先贤祠堂记》《周志伟诸闸河疏》《刘宽浚河记》《刘世宁浚河建闸记》多篇。其中彭椿年,是方山下村人,闻名黄岩“三左二彭”中的“二彭”进士兄弟之一。这位黄岩南城地方乡贤,将南官河诸闸看在眼里,写在纸上,成了黄岩水利史上的不朽名作。
由于古代黄岩城有五座城门,水门四座。城门是人们行走的陆路通道,水门是船只航行的通道。四座城门的东面水门叫东陡门,西面叫西浦陡门,东北面叫东浦陡门,东南面叫南陡门。根据历史记载,明代开凿金带河沟通西江和南官河水系之后,南陡门美称为金带门,成为南官河西头的起点。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同治年间罗德润、王葆初等按亩募工,重新疏浚小南门至桐屿路段,但由于闸坝没有修筑,潮汐仍然往来,又开始淤塞了。同治九年,县令孙憙召集民工二十多万人重新疏浚南官河,使得河床进一步加深加宽。光绪二十一年,县令关钟衡将南官河重新疏浚,并且筑了至今仍然存在的金寺堂金寺坝,用来提高南门外的水位。金寺堂金寺坝既能通行各类船只,又能防止咸潮倒灌,设计非常科学。直到民国三十二年一月,金寺坝经南门关阳庙到衔接西江的一段河床重新清淤疏浚。特别是在抱印桥南到印山河底,每日让石匠开凿并用炸药进行爆破,使南官河入口处河床加深。土屿河的河水才能流入南官河。这与以前南官河水流入土屿河的情形恰恰相反,迥然不同。
温黄平原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南官河流域,在黄岩分别经过方山下村、印山、麻车里、童桥里、樊川里、光明桥,以及十里铺石湫桥,流过药山滩,经过璜山头村、金寺堂村金寺坝,到达路桥、温岭。
南官河作为水上交通枢纽,是温黄平原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这些船只往来频繁,客流不断,尤其是晚上河面上灯火闪烁,景象壮观。
由于南官河流域经济发达,河上桥梁众多,黄岩南城区域从北往南就有十几座。它们分别是方山下村麻车路廊至方山下的麻车桥、羽山至方山下的瓣西桥(俗称童桥)、羽山至方山下的光明桥、樊川至方山下的樊川桥,十里铺村石湫桥街至方山下的当店桥、十里铺至六角井的担水桥、十里铺至药山的梁家桥、十里铺至药山的企鹅桥,药山村内药山滩至药山村的灵圣桥,下洋山至药山的新路廊桥,还有璜山头村内璜山头至小稠的西上桥、凤阳桥、回龙桥,以及金寺堂村内金寺坝至上山童的金寺堂桥、金寺堂至上山童的金山桥。这些横架南官河上的古代城南桥梁,极大方便了黄岩城南各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功德千秋,恩泽绵长
南官河西面有台温古驿道从城内开始,到达十里铺分路牌,东南面又有黄太古驿道倚着南官河直通温岭,留有许多人文佳话和不朽的诗篇。当晚年的李清照顺着南官河畔的台温古驿道,追随他的胞弟来到方山下,见到十里梅林,写下了著名的一阕词《清平乐·年年雪里》:“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至今让人回忆起来仍然有些许伤感。状元王十朋写下了《宿梅花亭》,留下名句“梅花十里眼,竹叶一杯肠”。大学者袁枚游雁荡山经过黄岩,写下了《黄岩道中》“十里黄岩路,潇潇雨似麻”的所见所感。郑敦锦在《过十里铺》中写了“斜阳一抹山如画,又过梅关十里亭”,用白描的手法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曾经,南官河上每天航行的船只不断,黄岩西部的竹木、木炭等特产,通过这条东南运河被源源不断输送到路桥、温岭,而温岭、路桥的食盐、水产、草编等特产也陆续通过这条航线到达黄岩西部山区。
黄岩城南一些村庄的特产贡橘、杨梅、草席等船上运输也更加便捷,像一些老百姓日常需要的南北货小商品,甚至造房子的砖瓦、沙石、木材的获取也更加方便了。南官河河上交易,大大促进了黄岩城南经济发展,尤其是石湫桥街、十里铺街、璜山头老街这三条临河古街,人来客往,万商云集。每在集市日,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成了南官河畔的盛景,一直停驻在许多人的脑海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交通的发展,社会的与时俱进。104国道汽车的快速运输取代了轮船,南官河的交通运输功能渐渐淡化,只承担了灌溉和排洪排涝的作用。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南官河对黄岩、甚至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特殊作用,功德千秋,恩泽绵长。
来源:台州晚报 {:1_139:}{:1_139:} 一条河养育一群人 台州的母亲河 台州的母亲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