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撼长天吴朗公
吴执御,字君驾,号朗公,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台州黄岩西桥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官放济南推官,崇祯初年升刑科给事中。著有《刑垣疏案》《江庐独讲》及《听潮庐诗文集》等。
从朗公石说起
黄岩九峰古有九峰寺,出寺门过磊石桥不远,路南侧有一块巨石,人称朗公石。说起这石,当地流传着一则传说。
吴朗公少时在九峰寺读书,一夜,有个小偷来行窃,见朗公在背书,他伏在窗外壁下,想等朗公入睡后动手。朗公背诵《诗经》,短短三五句话,背了大半夜还是不熟练。
小偷听多了,早已能够倒背如流,眼见天快要亮了,还是无法落手,白白辛苦一夜,又气又恼,从暗处跳出,对朗公吼:“你脑瓜比猪还笨,我都听得滚瓜烂熟了,你背了一夜还不会。你若读书能做官,除非黄狗出角变麒麟。”说完忿忿走了。
短短几句话像一把尖刀刺在朗公心头,他恨自己资质愚钝,不是读书的料,牙一咬,便卷起铺盖回家去。
吴朗公背着铺盖出山门,过磊石桥,沿山道向外走。约莫走了50多步,只听轰隆隆的响声,他抬头一看,有块巨石从山上滚下,在他脚前停住。朗公大吃一惊,心想:“这是上天不让我走出山去。”他呆了一下,便奔回九峰寺,从此发奋读书。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吴朗公考中举人,并于明天启二年(1622)中了进士,官放济南推官。朗公为官清正,执法如山,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济南百姓都称他为“吴靖街”,社会声誉很高。
青云得路,仕途生涯大逆转
熹宗皇帝年轻贪玩,终日嬉戏为乐,无心政事,将宦官魏忠贤当成心腹。朝廷的大小事务都委任魏忠贤办理。
魏忠贤不识字,本是乡村无赖出身。他挥起屠刀,大开杀戒。凡反对他的官员,或下狱,或充军,或杖毙,或暗杀,忠臣良将被杀无数,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恐怖中。一批奸滑之徒,夸魏忠贤是“尧天帝德,至圣至神”,纷纷在杭州、扬州、山西、河南、四川、湖广等地为他建生祠。山东德州魏公祠落成时,府县官员都去庆贺,独有素性刚正的吴朗公不肯趋炎附势。
有同事劝朗公:“魏忠贤权势熏天,人随潮流草随风,识时务者为俊杰。”吴朗公说:“大丈夫正大立身,官可罢,义不可辱。”
熹宗朱由校当了七年皇帝病殁,由其弟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崇祯皇帝心怀壮志,要中兴大明帝国,一登基就除魏忠贤,除奸党。得知吴朗公顶风逆浪不肯趋炎附势的事,他很是钦佩,亲笔御书“清介第一”赐给吴朗公,并提升他为刑科给事中。这个官权很大,可以弹劾内阁首辅及六部尚书。
吴朗公离开山东时,当地民众自发奔到街头挥泪相送。
壮志凌云,敢迎潮头唱大风
明代自英宗以后,宦官专权,朝政腐败,国势日衰。到崇祯年间,北方满族入侵,中原地区连年天灾,赤野千里,百姓逃荒乞讨,不少地方出现人吃人的惨状。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广等地燃起了农民起义的烈火。国家却财政亏空,军队发不出兵饷。
面对这些情况,吴朗公连连上书皇上,提出免除畿铺(京郊一带)额外赋税,提出为中原受灾地区兴修水利及修正税捐等,建议罢去边境一些无作为的庸官,从进士及一些清正官员中择优选任。吴朗公这些力矫弊政的奏议切中要害,符合当时的国情民情。可惜崇祯帝面对国事心烦,朗公这些治国良策大多被“留中”。
朗公也不气馁,上疏弹劾吏部尚书王永光贪污不法等事,揭发首辅温体仁及周延儒揽权霸道、隐瞒军事情报、藏奸纳恶及蒙骗圣上等罪行。然而,崇祯帝被繁杂的国事压得透不过气,处事专断多疑,吴朗公的奏疏让他觉得有几分心烦。
吴朗公任谏官一年多,先后上各类奏章40多本,所言都是事关朝廷得失的大计。
崇祯五年(1632)五月的一天,吴朗公与皇上在御花园议九边(长城的九处军事要区)之事,朗公向他推荐刘宗周、宋震孟、黄道周(字幼元,号石斋,福建漳浦铜山人。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进士,南明礼部尚书。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数,善书能画,著述甚丰,与吴朗公是同朝好友。他抗清被俘,不屈而死,谥忠烈)、倪云璐等良臣。皇上却将他荐贤除奸视为拉帮结派,没有应允。那些权奸看出皇上的心思,拉了一批人,乘机攻击,说吴朗公沽名钓誉、拉党结派、诬陷良臣等。皇上龙颜大怒,将吴朗公、吴彦芳、刘宗周等7人打入天牢。
此旨一下,满朝震惊,大臣们纷纷上书相救吴朗公等人。崇祯帝迫于舆论,也觉得自己处理得太过,赦免了刘宗周等4人,但是碍于面子不肯释放吴朗公等3人。
凛然正气,感天泣地撼刺客
吴朗公身陷狱中,觉得自己一心为国为民,心中坦然,无怨无悔。
那批权奸明白朗公是清白的,很快会出狱,想利用眼下的时机置他于死地。于是,他们收买了一个刺客入狱刺杀吴朗公。
刺客进牢房时,朗公秉烛读书,从烛光的闪动中看出有人进室,也知道有人会暗算自己。他心气平和地说:“你动手吧,我既敢逆龙鳞蹈虎尾,何畏死耶!”
吴朗公的凛然正气感动了刺客,他知道朗公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此番坐牢是被冤枉的,不忍加害。他也不敢向那帮权奸复命,就逃奔天涯去了。
崇祯八年(1635),吴朗公获释出狱,回到故乡黄岩西桥。他将居所题名“听潮庐”,从此闭门做学问,并吩咐家人,一般客人拜访都回绝。
秋风萧瑟,一片丹心照千古
据清光绪《黄岩县志》记载,吴朗公回家的第二年,黄岩遭遇大水灾,好多人外出逃荒。朗公打开自家粮仓,向灾民放粮,救了几万户民众。
崇祯九年十月,黄道周为救钱龙锡遭贬官广西,他特地经过黄岩拜访吴朗公。管门的不认识他,说老爷不在家,归期也难肯定。黄道周访友不遇,无奈只好离去。
吴朗公听了门人的禀报后,悟出这人是老朋友黄道周时,慌得连鞋子也来不及换,拔腿就追,过梅关、过柳桥,一直追到桐屿才给追上。他拉朋友回到家里,两人一起游九峰,夜宿九峰,心潮滚滚,痛论国事,评说朝政,内心都无比辛酸。
面对夕阳西下的大明江山,他们感叹无力回天。两人作诗唱和,朗公写下《秋日同黄石斋年兄登九峰两首》:
到处看山只自然,不贪丘壑不谈禅。
两眸佳处逢秋水,一枕奇书邈太玄。
深酌籐华神愈静,高吟云际鸟孤骞。
嗟予廿载山灵好,此日颓然傍偓佺。
踏破芒鞋未肯休,元来生气自充周。
补天谁炼难鞭石,探海徒伤欲倒流。
且对朱霞分夕秀,那惊翠筿幻涛秋。
行行共说寻常话,未断吾侪三惕忧。
黄道周也写下了和诗两首:
火云未断山欲燃,一缕寒烟千寺禅。
松下青鞋生自贵,岩间白发老能玄。
任教野兕因人立,不佩真图与鹤骞。
处处草庵容结足,散行犹作小安佺。
蝉哑猿枯风未休,道人生计少能周。
一樽酒洒九峰塔,五石瓠安大海流。
未变姓名容乍唔,可知云树几经秋。
多君意识深于我,不向青天寄百忧。
两人的诗中许多字句透出冲天豪气,面对大明江山日下的局势,吴朗公感叹自己人生抱负失落,报国无门,空有壮心。黄道周却充满豪情,希望大家都振作起来,报效国家。
青山含悲,梅花树下埋忠魂
吴朗公经受三年牢狱生活,身体遭受严重的摧残,在崇祯十一年(1638)病故于老家黄岩。子女根据他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在方山西麓梅花井南边的十里梅林边上。梅花树下埋忠魂,气节高坚,铁骨冰心。
吴朗公故后不久,家乡民众敬仰怀念这位壮怀激烈、气节如天的铁血汉子,在县衙东南角建有“吴公祠”。清同治八年(1869),知县孙憙下令改九峰寺为九峰书院,并将吴公祠迁建于九峰书院,春秋两季祭祀,凭吊忠魂。
来源:今日黄岩 {:1_204:} 传奇人物啊
{:1_13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