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路桥埠头堂—— 与沙埠窑 共谱“青瓷文明”
普福寺大殿
路桥埠头塘普福寺五塔为文保单位
河塘上的拱桥
埠头堂公交站点
白石隧道
普福寺正门
埠头堂位于路桥区,该村与黄岩江口唐家岙村接壤,两地间隔了一条白石岭,属于白石古驿道区域。2007年5月,白石古驿道被台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埠头堂,从字面来理解是表示此处是有河埠的,那日中午,我从黄岩江口唐家岙到达埠头塘后,看到此处有较为开阔的水域,属于飞龙湖开发区的范围。埠头堂的“堂”字意指什么?“堂”通过表示一个公共聚合的场所,而此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就是普福寺了,还有一种解释是“堂”与“塘”谐音,是否表示此处有河塘?
五月的一天,我用了一个上午,完成了枇杷之旅。快结束时,我从唐家岙村出来向路桥地进发,白石岭下开通了两条隧道,当时还未正式通车,但可容小型车辆和骑车者通过。我骑着电瓶车开亮车灯,在阴凉的长洞中穿行,到了另一洞口,便属于路桥地界,一位老伯在岗亭值守,他养了几只鸡,在道口有一个软管接引山泉,老伯告诉我此地叫岭下。
骑车行进一两里,看到不远处有了村庄的规模,一溜民居贴着山路一字形摆开,村部是座小院落,铁门敞开,筑有围墙,里面是五开间二层楼。从有关资料获知,埠头堂村位于桐屿街道北部,东邻高峰村,西邻盐岙村,背面靠山,全村人口总数是1120人,全村总户数是335户,共有12个生产队。该村的特色是村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主产枇杷、杨梅、食用菌等,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
我看了下公交站牌,311路公交车经此站点,南始发站为富仕广场,北始发站为小稠村,沿途有管前村、桐屿街、共和村 、盐岙村、凉溪村、民主村等20多个站点。
在村中心,普福寺临于公路,可分别从正门和东边门进入。据史料记载,路桥区佛教寺院的历史,以石研普泽寺为最早,始建于隋开皇(581-600)中。建于唐代的有香严寺、普福寺、圣水寺、常乐寺、慈德寺。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早期建的寺院留下的佛教历史文化,几乎荡然无存,惟独普福寺至今还留有历代的一些珍贵文物。新中国成立前,普福寺就名闻台州。该寺坐落在永宁山(黄岩方山)东延支脉大仁山南麓,西连白石岭,东邻井马水库,三面环山,前有长河,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埠头堂普福寺,始建于唐开元三年(715),因河岸有埠头,故俗呼埠头堂……由此可见,我在前文对埠头堂地名的望文生义是对的。
我从东边门进入,见到立于墙边的五座小塔,塔与两棵树为邻,叫普福五塔。据记载,原普福寺已毁,改建的山门前尚存普福五塔,一字形排列。底置高0.76米须弥座,下承三迭鼓形塔体,饰如意云纹、莲瓣,下琢变形仰莲。三迭鼓分别高为0.54米、0.57米、0.65米。塔身并刻金刚、韦陀、祥鸟、瑞兽。顶如佛焰,葫芦形。上覆仿瓦楞屋面,通高3米。1998年1月,它被公布为路桥区文物保护单位。
午后,我在埠头堂村的一间路边店吃完炒面,走向道路前方的水边。这一带分布着小湖和水塘,两位年轻人在古拱桥与现代大桥并列的湖边垂钓,这里是飞龙湖生态园区。
八月,我发现浙江文物网有这样一则简讯:路桥区文物普查队新发现一处近现代工业遗址木鱼山窑址。该窑址位于桐屿埠头堂村普福寺北边约500米的木鱼山南麓。据实地调查,1974年2月,该窑址兴建,当年6月点火,年烧量20至30窑,直至1988年。龙窑一般自山脚向山坡延伸……
我又读到路桥全媒体记者庄向娟发布于4月12日的报道《到埠头堂村探访青瓷窑遗址》:4月8日,春日最为充沛的阳光,衬得飞龙湖的油菜花更显灿烂与好看。这一缕光,也落在桐屿街道埠头堂村的“路桥青瓷窑遗址”这块区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仿佛是要将过去的诸多信息和记忆,传递给今人阅读。趁着大好春光,专注于路桥青瓷研究这一课题的一行人,为了还原历史的价值,出现在了埠头堂村。
闻名于世的黄岩沙埠青瓷窑原来与路桥埠头堂青瓷窑遗址有着隐秘的联系,桐屿与沙埠相邻,从地域上讲,这种联系应当是成立的,历史上路桥原是属于黄岩的,这一带的某一历史期出现了青瓷的繁荣,虽然埠头堂的青瓷规模不及沙埠窑,但与沙埠窑一起共同谱写了台州青瓷文明史。
来源:台州晚报 {:1_126:}位置找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