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19-10-28 08:15

年丰时稔,穰穰满家



“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丰收的喜讯到处传,家家户户喜洋洋……”每年的金秋十月,我区各地的农作物都成熟了,人们也开始了收获的忙碌。田里的稻谷黄了三黄,番薯叶儿在秋风的吹动下翩翩起舞,生姜的细苗长得更有力量……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最无私的慷慨馈赠,所有的喜悦都藏在收获者的欢声笑语间。

黄澄澄的稻谷飘香

金秋时节的稻田,处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秋风将稻田吹成一片金黄,与山间的茂林修竹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精美油画。“你看这稻谷,粒大、饱满、色黄,好得很!”说起今年的水稻,澄江街道凉棚岭村农民、种粮大户胡从官高兴得合不拢嘴。

2007年,胡从官承包了100多亩良田开始种植水稻,经过十逾年的努力付出,现在他承包的水稻田已经增加到了660多亩,这些水稻田分别位于澄江街道的凉棚岭村和仙浦喻村。春种秋收,胡从官种的一季水稻和两季水稻各有300 多亩。一到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黄,远看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稻谷颗粒饱满,压得茎杆都弯下了腰。

胡从官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到秋天,他家中的青壮劳动力都要出发去抢收稻谷。稻子在秋风中泛起金色的波浪,大人们弯腰探身,用有力的手臂将一把稻子揽在怀里,弯镰挥下,响起“唰唰唰”的镰刀声,身后的地上留下了一簇簇稻茬。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走进了农村。胡从官就是赶上了这股潮流,逐渐用机械替人力。“我从国内外购买了各种农作机械,包括收割机、插秧机、稻米烘干机等。”胡从官介绍,从播种到收割全程都有机器参与,农忙时节,只要雇佣二三十人进行机械操作,就能便捷高效地将660多亩水稻收割完成。

说着,胡从官亲自上手,驾驶收割机开始劳作,挺立的稻子快速地被卷入收割机中,留下整齐的稻茬,露出了许久未见的大地。黄澄澄的稻谷粒粒饱满,被一车一车地运往粮库。

食材届的异域清香

每年霜降过后,就到了汪日永一家忙碌而喜悦的时候,地里的生姜都可以收获了,也意味着有一段时间他们将在田间度过。一家人互相协作,挖出生姜,抖落上面的泥巴,剪去枝干,再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放进筐子里,这一系列动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74岁的汪日永可以算是屿头乡后庵村的一个“种姜大户”了。“我们之前只是种少量的姜供自家人食用,两三年前,我发现来找我买姜的人越来越多,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在村村通公路的带动下,后庵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高山农作物因为健康绿色的特点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别小看种姜这件事,可一点儿也不轻松。姜这种植物非常得娇嫩,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发芽成长,过程中还要时时注意不要被虫灾钻了空子。“遭遇了虫灾,基本上一整片都会死掉。”汪日永说。

据介绍,每年清明过后,就到了种姜的好时节。汪日永告诉记者,待到出芽时,就要将事先准备好的茅草均匀地铺在生姜底部,这一步主要为了防长草和日晒。期间还要定期地施肥、除草。待到霜降,便是验收成果的时候了。

刚挖出的生姜,嫩黄的姜体连着绿色的茎叶,又带着一点娇嫩的红色。清辣中透着一缕新鲜,浅淡的香气缓缓地穿过的鼻尖。

老汪告诉记者,生姜除了被收购的部分,剩下的都是自己食用。勤劳的农家人还会趁着好阳光,将它们晒制成姜片。在寒冷的冬天和潮湿的雨天,一杯浓浓的红糖姜水,便是驱寒暖胃的佳品。

舌尖上的甜糯滋味

“你们家今年番薯怎么样啊,都挖完了吗?”

“快了快了,等这边结束就差不多了。今年大丰收啊,不但产量高,而且味道很赞。”

今年54岁的汪庆瑞和妻子正在田里“埋头苦干”。今年的番薯收成不错,够夫妻两忙活一阵子了。汪庆瑞将锄头高高挥起再落下,挑出的时候就带出了一连串带泥的番薯,他妻子则默契地将番薯上的泥巴抹去,再小心地放入箩筐中。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薯种下地之时。一只只薯种被埋在地里,用塑料薄膜轻轻罩住,等到粉嫩的新苗钻出才掀开薄膜,开始享受一场日光浴。待新苗再长大一些,则需要进行选种。小满过后,家家户户便开始扦插薯苗了。

据了解,想要种出好的番薯,还需时时照料。施一两次肥是不可少的,中间还需要除草、注意水分,种植前需要将地全部翻一遍,让番薯根部能在地下自由呼吸,吸收更多的养分。

“现在种植面积虽然没有之前那么大,但是产量却比之前多了。”丰收让汪庆瑞脸上洋溢着笑容,“以前家里穷买不起肥料,基本上都是家烧的灰充作肥料。现在都可以买化肥,土质好有营养了,产量就上去了。”

春天的种子,在期盼的双手中一粒粒跳入大地的怀抱,到收获的季节,它们便以饱满的身姿迎接生命的另一种升华。五谷丰登,穰穰满家,是每一个农家人最真挚的希冀。

来源:今日黄岩

麻烦 发表于 2019-10-28 08:54

涨知识

肆肆 发表于 2019-10-28 11:04

希望来年都有大丰收

红色之家 发表于 2019-10-28 16:01

大丰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丰时稔,穰穰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