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21-4-23 09:44

震耳欲聋的劳动号子仍久久回响

走进长潭水库建设纪念馆,探寻那段“劈山斩水”的激情岁月


吴志远



红色地标

修建于1958年的长潭水库,几十年来灌溉着一方沃土,被誉为台州人民的“大水缸”。

为了留存史料、纪念长潭水库的建设过程,1999年底,黄岩长潭水库及工程建设陈列室建成,并于同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长潭水库陈列室另择大坝北端,在原陈列室的基础上新建纪念馆。

长潭水库建设纪念馆建筑面积达318平方米。馆内有当年建库时的劳动工具及施工器具,有长潭水库灌区模型。目前纪念馆展出历史照片100多幅,实物资料50多件,文字史料近8000字,馆藏丰富,全面翔实地反映了长潭水库的建设历程。系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果有机会俯瞰黄岩,那么在黄岩西部重重叠叠的大山里,一颗耀眼的“蓝色明珠”一定最吸引大家目光,它就是长潭水库。

都说饮水思源,对喝着长潭水长大的台州人来说,最好的“思源之地”非长潭水库建筑纪念馆莫属。前些日子,记者一行就来了一趟“思源之旅”。

从椒江出发一路向西行驶近40公里,长潭山与伏虎山之间的深长峡谷中,大坝横亘,碧波荡漾,这便已抵达了长潭水库。在水库大坝的北侧,立着一座小楼,就是长潭水库建设纪念馆了。

走进馆内,由100多张老照片组成的照片墙串联起了整个长潭水库“劈山斩水”的建设史。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黄岩县还没有大型水库,只有一些小山塘。水从天上来,却无处可蓄,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水利设施简陋,百姓为此吃尽了苦头。“天晴就旱,天雨就涝,闹完旱灾闹水灾,日子太苦了。”曾经那段“胆战心惊”的日子,让如今已经90岁的长潭水库管理局原局长吴志远记忆如新。

修建水库,成了百姓最殷切的期盼。

1958年10月13日,在青龙山和伏虎山之间的长潭口,一声震天动地的开山炮划破长空,长潭水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各地的老百姓闻声纷纷前来报名参加水库建设,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有6000多人投身到水库建设中。

“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参与建设的群众自带口粮、被褥、工具,脚踩草鞋住茅棚,无论白天黑夜都在拼了命地干活,这样的场景我终生难忘,这段艰苦卓绝的奋战也让我体会到了人民精神力量有多强大!”回忆起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吴志远动情地说。

看到大家都在忘我奋斗,当年还是一个毛头小子的吴志远每天和工友们同吃同住,只要哪里缺人、有困难,他就第一时间安排调配,一天忙忙碌碌下来,他连睡个囫囵觉都难。

1959年底,水库建设进入了挖截水槽攻坚战。在纪念馆内就留存了一张这样的黑白老照片:在已挖出雏形的截水槽中,各处都有身着汗衫背心,正在卖力劳动的建设者的身影。看着老照片中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锄头钉耙的撞击声、震耳欲聋的劳动号子声仿佛就在耳边。

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张老照片的拍摄时间竟在“三九”寒冬。吴志远回忆,为了加快挖截水槽的进度,整个建设队伍扩增到了18000多人。正值寒冬,大雪绵绵,滴水成冰,参加截水槽开挖的建设者们就迎着呼啸的西北风,脚踩冰水,口呼白气,有的甚至打着赤膊,鼓着劲挥动着手中的锄头钉耙。

施工道路、清基、导流施工、坝基截水槽、大坝堵口合龙……在无数建设者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工程陆续完工,一座宏伟的水库逐渐显现在眼前。经过整整6年、2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64年,长潭水库终于建成投用。

从参与长潭水库前期勘探到参与建设,再到负责后续水库移民工作,时光荏苒,一晃已经过去六十多年了,曾经的毛头小子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站在长潭水库建设纪念馆内,每每走过这面老照片墙,吴志远总是感慨万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时劳动工作者用这么简单的劳动工具都能完成大型水库的建设,我们更应该将这种‘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长潭精神传承下去,运用到生活、工作当中。”

如今的长潭水库,湖水清澈明净,如蓝如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翠绿群山中。这座以防洪、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淡水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总库容相近于8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

长潭水库不仅为周边百姓带去了平安祥和的生活,也带去财富和资源。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在水库大坝脚下,附近村民就接二连三地开起了农家乐,“长潭胖头鱼”也渐渐成为了吃货们心中美味的代名词。不少村民都说,是长潭水库的湖水为他们打开了致富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领略长潭水库的旖旎风光。

今天的长潭水库,已经不单单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座凝结着无数水库建设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长潭精神”的丰碑……

来源:台州晚报

蔡缸爿189 发表于 2021-4-23 20:14

这个确实是值得怀念的时代,就象大陈垦荒。

中邮发布 发表于 2021-4-25 05:22

他这个回忆很不全面,有名有姓的只他吴志远一人?这样的作文,不及格,重写!还好意思在人间四月清明月发出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震耳欲聋的劳动号子仍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