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五洞桥
清波荡漾,一桥飞架,五洞映月,独傲苍穹——桥上街一角王敏智 摄
黄岩历史悠久,交通发达,古代桥梁甚多,但最有特色的便是那座地处黄岩古城液金门外西浦渡,连接西江东西两岸的五洞桥。这座飞架于西江清波之上,冠立黄岩古桥之首,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五洞桥,不仅是前人留给黄岩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黄岩桥梁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历尽人间沧桑却依然风骨不变,饱受洪灾水患摧残仍傲视苍穹。它是一座见证黄岩历史变迁的桥,一座守护黄岩绵绵福祉的桥。它的前身叫“孝友桥”。
一、北宋的孝友桥
黄岩自唐上元二年(675)建县至北宋元祐六年(1091)的400多年中,西江之上一直没有桥梁。宋代以前,西江两岸的百姓要进出城,必须在渡口坐渡船横渡西江。这个渡口就是位于当时黄岩城西液金门外的西浦渡,也是当时西江上唯一的一个渡口。西浦渡的江面虽不是很开阔,但由于这里当时是黄城通往西乡的交通要道,整个西乡的百姓及携带的货物都由此进出,故每天渡口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其人流量、货运量都非常大,渡口承载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若是碰上风高浪急的恶劣天气,其渡江的危险系数就更大。而且受台风、洪灾等制约,这西浦渡上的渡船还不得不经常休渡。这就给两岸百姓的交通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宋哲宗元祐年间,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张元仲到黄岩担任知县,亲眼目睹了西江天堑带给黄岩百姓的种种不便与危险。仁政爱民的张知县就下决心要解决这因交通不便给黄岩百姓带来的实际困难。他亲自主持造桥,当时黄岩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张知县还多次亲临现场检查。在他的亲历而为下,不到半年,西江上就建起了一座以块石砌桥墩,条石架桥面的大桥。明万历《黄岩县志》记载:“孝友桥,在县西一里,修六十丈,广三丈,跨大江别浦。宋元祐中,令张元仲累石为之,元仲字孝友,因以名桥。”这座连接西江东西两岸,横跨西江之上的大桥,不但便利了两岸百姓的交通,而且促进了桥两岸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黄岩百姓无不交口称赞,这可是当时张知县为黄岩百姓办的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为铭记知县功德,以表感恩之情,黄岩百姓就将这西江上新建成的第一座大桥命名为“孝友桥”。
二、南宋的五洞桥
由于当时西江口没有水闸,永宁江就是一条不受任何约束,滔滔而下直通东海的江。建在水阔浪急的西江与永宁江交汇之处的孝友桥每天在东海回馈的潮涨潮落冲刷及暴雨、台风、洪潮等的袭击下日渐破损,历百多年至南宋庆元二年(1196),孝友桥被水患等损毁。
万历《黄岩县志》记载:“庆元二年圯于水,县人赵伯沄(澐)纠合重建,筑为五洞,桥面亦五折,取道其中,坎两旁以窍水,翼栏其上,视旧功十倍焉,俗呼西桥。”当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七世孙、黄岩乡绅赵伯澐见状,就带头捐款并邀众人筹集资金,以大型条石等为材料重新建桥。重建的大桥有五个桥洞,桥面五折起伏,还配有桥栏等。比原来的孝友桥更宽、更牢固,也更新颖美观。因新建的大桥有五个桥洞,就被大家称为“五洞桥”。此桥名一直延续至今。由于当时五洞桥近城区一带均称西桥,故当时五洞桥也被人们称为西桥。元代诗人潘士骥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西桥待秋》诗可以为证:
玉虹横处隔市喧,夜痕冷浸青青天。
风生万籁泻金液,风定一颗摩尼圆。
飞步如游桂香陌,影湿虚栏和露拍。
芦花湾近霜鸿惊,乱啼错认东方白。
从诗人的这首诗看,那时西江最美最神秘的时候,该是秋高气爽明月圆的万籁俱静之时了。这将宗教文化与休闲文化融合在一起,将宗教的神秘与现实的浪漫相融相映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那可真是:此景只应西江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三、清初的五洞桥
时光飞逝,历经530年潮汛、台风、洪涝等的考验,至清初时,这座古老的大桥又伤痕累累,不堪重负,摇摇欲坠了。
由于五洞桥早已成了黄岩通往西乡的咽喉,是黄城与西乡通衢的重要交通枢纽。清雍正四年(1726),当时的黄岩镇总兵吴振义出于战备考虑,委托好友明因寺高僧世月主持重修五洞桥。重修的五洞桥用大型条石砌筑,全长63.5米,5孔等跨,每孔尽跨均为8.7米,桥面宽4.3米。拱券条石分节并列发券,桥面随拱券起伏曲折而筑,五起五伏,富有动感,远望如长虹卧波,十分美丽。桥面两侧设置有随桥面起伏的栏板、望柱。栏板为须弥座式,望柱上端为仰覆莲状。
此次重修的五洞桥,外形更加美观华丽,建筑也更为考究复杂。尤其是须弥座式栏板和仰覆莲状望柱上端那些细腻、精致、清晰流畅的线条雕刻,更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四、清末的五洞桥
清末时,随着商贸活动的日益发展,桥西的商铺需求量越来越大,居民不断地扩建商铺,建筑房屋。特别是与桥相依的地块,更受商贾们的青睐。据说:一些商贾为了扩大经营,拓展商铺,就见缝插针地将自家的商铺扩展到了桥头上。这从当时五洞桥西边桥上街的起点也可以看出,起点的房屋,也是当年的商铺确是建在桥上。这街在桥上,桥与街相依的情景,大概就是当时“桥上街”这一街名最现实的特写吧。可惜的是,这么一来,原来的五个桥洞就被填埋了一个,昔日风光的五洞桥也惨兮兮地变成了“四洞桥”。
虽然那时的五洞桥已经变成了“四洞桥”,但人们的称呼依然没变,五洞桥的热闹与高承载量依然没变。每天不管是从城里去西乡,还是从西乡进城的人,依然全得从这桥上过。更不用说那一拨拨东去西来经商的生意人,城里城外游走的商贩,走亲访友的游客、百姓,一天到晚直将五洞桥喧嚣得就像个热闹的集市。
五、现当代的五洞桥
1949年后,黄岩西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潭水库的建立和一条条从城区通往西部的水泥、柏油公路的建成,大大地改善了城乡的交通。便利快速的汽车取代了原来的手拉车与内航船,作为步行桥的五洞桥,也就慢慢地退出了黄城主要交通要道的行列。曾经,为方便民间主要的交通工具:平板车、黄包车、自行车等的通行,五折的桥面也被改造成了平直的水泥桥面。
2017年,为了让五洞桥重放光彩,我区开始实施“五洞桥修缮加固工程”。这一工程不但让五洞桥被埋没了百多年的第五个桥洞得以重见天日,更令这座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见证了黄岩历史变迁与时代变革的五洞桥,依然永葆青春、风骨不变地演绎了黄岩桥文化的独特风采。
修缮加固后的五洞桥桥面也有五拱,每拱之间有桥墩平面,上下共三级台阶,台阶上有两条斜坡道。重修的桥墩平面覆盖了两级台阶,即五洞桥每拱之间的上下台阶原先各有五级。因工程为修缮工程,以现状修整为主,桥面石板归整补配。因对桥本体结构没有过多改造,故这座建筑面积为3791.65平方米的五洞桥,仍原汁原味地在原地保留了宋代特色。
五洞桥修缮加固工程结束后,五洞桥的桥东头矗立了一座由青铜浇铸而成,高达3米,身穿宋代服饰的古人雕像。这位眼望五洞桥、脚踏石阶、形态栩栩如生的古人,就是当年以大型条石等在黄岩历史上主持首建五洞桥,而被载入黄岩史册的赵伯澐。
而今,五洞桥西头北边不远处易地复建了一座与五洞桥相依相望、古香古色的五凤楼。由此,五洞桥边这一楼一桥一雕像就变成了一组极富有古典神韵的神圣组合。
来源:今日黄岩 {:1_136:}{:1_136:}{:1_136:} {:1_161:}{:1_161:}{:1_16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