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1-5-26 09:10

让群众就医不再难

医疗保障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事业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医疗人才下沉 服务基层群众

每逢周五上午,黄岩中医院中医内科专家潘建辉都会到北洋中心卫生院硕士工作站坐诊。一大早,潘建辉的诊室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家住北洋镇小里桥村的李大爷近日一直被皮肤瘙痒问题所困扰,当他得知来自黄岩中医院的中医内科专家来到了“家门口”,他便早早地来到了卫生院。潘建辉耐心询问并为他诊脉,开出药方后,与他“约定”下周再来“家门口”复诊。

另一边,来自市一医的神经内科专家朱碧宏也在院桥中心卫生院的博士工作站内忙碌起来。除了前来看病的村民,诊室内还有前来学习的院内医生。博士专家来到基层,也让基层医务人员受益匪浅,“专家过来坐诊,我们院内的医生可以近距离向他们学习,通过专家们的经验传授,让我们对一些疑难杂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到更多的经验。”院桥中心卫生院内科主治医师叶巍说。

让专家团队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诊疗服务,这得益于我区推行的“医联体”模式。我区成立以市一医、区中医院为龙头,以区三医院、区妇保院为专科支撑,以5家中心卫生院为关键部位、14家基层卫生院为底层网络的紧密型医联体,联合门诊建设实现全覆盖。同时,创新性建设市一医博士团院桥工作站和区中医院医联体北洋硕士工作站,让高精尖医学人才与百姓“零距离”,进一步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2020年至今年4月,硕、博士工作站已开展专家门诊1390余次,开展创新性诊疗项目409项,接诊病人26860余人次。

“我们通过主动实现医疗资源下沉,与基层医疗单位在疑难病患者的预约转诊及人员进修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推进医联体建设,有效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为群众节约就医成本,提供便捷的诊疗服务,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市一医副院长林峰说。

医疗服务下沉 打造生命“绿色通道”

4月22日8时49分,北洋中心卫生院120急救站点收到市急救中心发来的报警信息:北洋镇小里桥村有一名88岁的老人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接到指令后,急救医生余欣芝和同事们立即上救护车出发。在救护车上,余欣芝对老人进行了基础检查,为老人争取到了更多的抢救时间。当天9时17分,老人被送到了市一医,短短28分钟,便完成了从出车到接患者再到送达医院的过程。

院前急救服务是政府应急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群众福祉。近两年,我区建成宁溪、北洋120急救站点,急救网络进一步健全,大大缩短周边区域群众医疗急救的宝贵时间,打造生命“绿色通道”。同时,“医联体”牵头的医院还积极组织全区基层医务人员开展急诊急救培训,极大提高基层急救队伍业务能力,为山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有效的院前急救服务。据了解,宁溪中心卫生院2019年9月启动,至今出车1012次。北洋中心卫生院120急救站点于2020年11月启动,至今出车685次。

为了更好地关爱基层群众,把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我区还设立了区乡两级巡回医疗队,定期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同时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失独家庭等重点人群,定期上门检查。2020年,我区家庭医生签约人数252432人,签约率40.97%,对因病返贫、特困、低保、低保边缘人员免除需个人承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用26.4万元。

医疗资源下沉 提升诊疗水平

在区中医院超声远程会诊中心,超声科主任王卫兵借助超声远程会诊平台与上海专家进行了一次远程会诊,两地专家共同为患者诊断病情。王卫兵主任操作设备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上海专家即刻就能在平台上看到患者的动态超声影像。“超声远程会诊将超声图像快速、高清、实时传输至会诊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通过屏幕上患者的实时超声动态影像,上海超声科专家在线对我们进行指导,能极大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王卫兵说。

与上海专家连线开展诊疗是我区建设“五中心一平台”的一个缩影。去年11月,我区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共同搭建了“超声医学合作交流平台”,构建超声医学项目有效合作交流机制,实现分级分层诊疗及人员培训能力提升,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

“五中心一平台”的建设,实现了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线上服务,全面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诊疗水平,利用“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发挥区域内放射影像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医学病理中心、心电会诊中心等五大资源共享中心的作用,实现城乡医疗资源优势互补的快捷服务,让“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成为现实。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让群众就医不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