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1-5-28 09:34

文化赋能惠农 浸润小康底色

我区文化惠民“组合拳”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春天里,一场橘香四溢的橘花文化旅游节在中国柑橘博览园精彩举行,打造了视觉、嗅觉、味觉共享的文旅盛宴,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其中,把橘乡的春天叫醒。

在初夏,宁溪乌岩头村、北洋潮济老街、屿头沙滩村、黄岩智能模具小镇等地迎来了全省近200位摄影名家。他们用手中的相机捕捉光影、定格美好,以艺术的形式记录橘乡美好生活、改革发展变迁。摄影大咖们的采风活动成了展现、传播橘乡美的重要窗口和渠道,让更多人走进橘乡、了解橘乡、爱上橘乡。

丰富有趣、叫好又叫座的文化活动,近年来在橘乡并不鲜见,枇杷节、杨梅节、柑橘节等本土特色旅游节及各类文体活动在乡村层出迭见。农村文化阵地扩面提质、高质量文化服务供给进农村、农文旅融合的背后,映射的是我区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振兴乡村文化,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

打造文化阵地 建好精神家园

“举国上下共齐欢,庆贺建党一百周年,红船虽少永记载,星星之火可燎原……”4月12日,我区乡村大使“庆祝建党100周年”曲艺宣讲进礼堂活动在头陀镇溪东村、头陀居文化礼堂举行。

76岁的郑英俊和73岁的胡从德两位乡村大使,嗓音洪亮、表情丰富,他们说着郎朗上口的段子,浓浓的乡音开启了接地气的宣讲。两位乡村大使用曲艺(市级非遗)这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巧妙地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让群众“来一次礼堂、看一次宣讲、学一次党史”。当天,辖区群众越聚越多,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文化礼堂里经常有培训、学习、娱乐等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我们也可以按需求‘下单’,镇上会组织不同特长的志愿者服务队过来策划活动,现在我们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很精彩的。”村民吴长康告诉记者,“前不久,我还在礼堂听了消防安全讲座,学会了灭火器使用方法以及遇到火灾时如何报警、逃生、自救等知识。”

文化礼堂成了村里的文化地标,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上演着“文化大餐”,让小乡村实现了文化梦,为基层群众送上了精神食粮。在我区,以农村文化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重点,着力打造高标准、特色化、全覆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结合“四万工程”、文化下乡、文化走亲、“百姓大舞台”等多种文化品牌,常态化推动各类惠农文化资源下沉乡村。

一个个乡村,因为注入了文化的力量,愈发活力焕发。目前,全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19家实践所、344家实践站及315家农村文化礼堂,建立志愿服务区级总队、乡镇级分队、村级小队724支。去年各实践所、站和文化礼堂开展文化服务活动2.5万余场。我区还将升级“逐梦永宁”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在江北核心区域打造“文化仓”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完善现代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服务浸润人心,让群众共建共享美好橘乡。

创新服务模式 共享文化馨香

在屿头乡沙滩村的沈雷剪纸工作室里,村民经常会把这间不大的房子坐得满满当当,其中还有一两个“糙”老爷儿们。在区文化馆业务干部兼沈雷剪纸名家工作室成员沈扬的指导下,他们拿着剪刀把一张普普通通的红纸,剪成线条简单的窗花、小动物、花篮等,大家感到惊喜不已。和沈扬结对的还有一个东城街道的剪纸班,人数有30多个,上课地点设在东城街道文化站。除了教学员剪纸的各种纹路样式、剪法、技巧,沈扬还注重讲解、赏析沈雷老师的一些剪纸精品,努力帮助学员从“模仿剪纸”到“创作剪纸”。

“他们是非常特别的学员,教他们剪纸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朴素又热切的学习劲儿。”沈扬说,“我也特别感谢‘文耕乡野’活动,让我可以近距离地与基层的群众一起,吸收生活的地气儿,滋养我的艺术灵感。”

这是我区“文耕乡野”活动的一个缩影。我区名家工作室和各协会骨干文艺人才与基层群众在“我要学”和“我愿教”这种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结对关系,定期授课,多层次、针对性地解决基层群众最为迫切的文化需求,打造乡村文化特色。沈利亚摄影课、吴庆扬绘画课、章子清越剧教学……在橘乡,类似这样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进田头,入车间,下基层,创新推动我区高质量文化常态化开展。

我区多形式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打造“文耕乡野”“文化映四季”等文化品牌。文化气息浸润橘乡,也离不开一批批文艺人才。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培育乡村文化振兴新动能,我区持续开展农村文化人才培养工作,以举办全区基层文化管理人员和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会、“乡村大使”培训班为契机,加大“乡村艺苑”公益培训,强化乡村大使工作室带头辐射和培育孵化作用,同时强化校地合作,组建多元化的乡村文化智库队伍,引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台州学院等高校资源成立“教授智囊团”,给予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

下阶段,我区将以“名家讲堂+文艺培训”模式,推动文艺资源下沉,以“主题活动+名家采风”的形式,开展文艺精品展演。以“上下联动+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系列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校地合作+文旅融合”的样式,共建艺术乡村示范基地。以更丰富的文艺精品力作讴歌时代、讴歌人民,汇集助力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强大精神力量。

融合振兴乡村 促进共同富裕

春水初生,草木横舒的季节,北洋交旅蓝美田园掀起了旅游热潮。来此春游研学的学子一波接一波。黄岩实验小学、北大书生附属小学、路桥外国语小学、椒江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前来体验了果蔬采摘等农事劳作,也参与了亲子互动、教育拓展、度假休闲活动。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不一样的欢乐时光。

以乡村生活为基础,北洋交旅蓝美田园集休闲旅游、创意农业、民俗演艺、亲子体验、教育研学等核心功能于一体,打造了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是我区农文旅品牌的一大亮点。

以农文促旅,以旅彰农文。我区中部农旅结合示范区、沙滩老街、乌岩头古村落、桥上街历史老街区、孔庙街区、划岩山风景区、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环长潭湖乡村休闲风情带、“演太线”乡村振兴示范带等旅游项目的相继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区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据了解,2020年,我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31.45万人次,旅游经营总收入6766万元。

“以前我们靠种地为生,没多少收入。现在不一样了,像我这家店的年收入至少四五十万元。”乌岩头村竹隐泉民宿负责人陈元彬说。宁溪镇乌岩头村有110间清代古建筑群,保留了难得一见的千年古村景致。这里有艺术家的工作室,有小型博物馆,还有咖啡馆、民宿和餐厅。现在的乌岩头村,每年有近十万游客慕名前来,给村里带来一百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我区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域旅游,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依托丰富的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我区坚持多层次发展全域旅游,既合理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又深挖文化底蕴,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农业”乡村振兴新模式,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游客前来领略橘乡风光,推动乡村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的共同发展。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赋能惠农 浸润小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