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21-10-8 10:06

​“小橘灯”点亮家门口共富路

【第二站】 黄岩区宁溪镇岭根村企业联村



黄岩区宁溪镇岭根村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牟同耀。50岁的他,用三个字,精辟概括了家乡的过去——脏、乱、差。

2018年是个转折点。

仅用3年时间,这个远离城镇、几乎没什么亮点的穷山村,华丽“蜕变”: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空心村”,成为台州共富村代表之一。

是什么,在短时间内,打通并照亮了岭根村的共富之路?国庆节前,记者一行驱车来此,一探究竟。

小桥、流水、人家,“秋老虎”加持下的正午阳光,洒满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庄。

引路的是宁溪镇经济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周桂强,也是岭根的驻村干部,同行的还有牟同耀。

仿佛被阳光蒙上了一层光晕的村综合大楼,是岭根村共富路的中心点。

它的右边是正在建设中的黄岩宁溪镇精品柑橘科创中心专家楼、实验楼。不久的将来,来自浙江大学的多位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们,将在这栋拥有年代感外观与现代化设施的大楼里,探索实践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新模式,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

左边是风景秀丽的喷泉景观,锦鲤在水中成群地欢闹着。长条的石头屏风写着“黄永古道原始地、中华橘源科创地、美丽乡村践行地”,这是岭根村为之奋斗的“未来”。

不远处,是占地160亩的宁溪镇精品柑橘科创基地。一个个现代化农业大棚,正培育着精品红美人、山边绿美人等十多个精品柑橘品种。

踏着石阶,绕到了综合大楼的背面,就能看见今年刚建好的精品柑橘科创楼,里面先进的柑橘选果机,将在一个多月后的柑橘丰收季,发挥其“神奇”的作用。

“那机器可厉害了,果子丢进去,就能根据大小、甜度等分出三六九等。”牟同耀很是期待,“今后,村里所有的柑橘都将在这个科创楼,进行选品、包装、运输,为我们的柑橘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周桂强说,岭根村的共富路,可以分成两条,都是以橘为媒。

一个“橘”,是实打实的种橘子。借地柑橘研发创新,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9万元,也让这个小山村对于“橘”有了更多的“野心”。

而另一个“橘”,则是“无中生有”。

今年,宁溪镇成为黄岩无污染产业“工厂西扩”试点,引进多家工业企业,辖区各村设立“小橘灯”暖心工坊。

3月1日,因疫情影响而招工难的浙江希乐工贸有限公司,将饮水杯组装配件的“车间”搬到了岭根村,解决自身难题的同时,也让岭根村成功脱贫,人均月增收在2000至7000元之间。

而村集体每年按年度发放工资的10%进行分红,粗略估计年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村集体、农户双增收。

走进这个400平方米的“车间”,四个角落的立式空调,让整个空间阴凉舒适。记者数了一下,大概有四十多位村民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中,结绳、压塑料圈、组装瓶盖,忙得不亦乐乎。

65岁的郑素娟和丈夫一起,在过去半年里,几乎每天都来这里报到。因为是按件计酬,工作时间比较自由。

“之前在家带孙子,基本靠儿子养活。后来孙子上初中,我们也闲下来。”郑素娟开心地跟记者聊着,“现在我俩一天能做1000多个,一个人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虽然辛苦,但在家门口就能赚这么多钱,心里挺感激。”

交谈间,郑素娟甚至红了眼眶,她说这是幸福的眼泪,引来其他村民友好的调侃。

车间管理员梁彩琴介绍,在车间工作的村民,平均年龄68岁,“老人们都很积极,每天晚上催下班都得花一个多小时,让人看着又好笑又心疼。”

80岁的尹小领是“工人”中年龄最大的,她从4月份加入“小橘灯”暖心工坊后,便每天雷打不动“上班”。

“我做了几十年无业游民,居然在80岁的时候每天能赚80多元,很是骄傲。”尹小领半开玩笑地说:“这里真的很好,坐着干活就有钱赚,还有空调吹,比搓麻将都舒服。”

牟同耀坦言,“小橘灯”不仅照亮了岭根村的共富路,还减少了邻里纠纷,让村民更团结了。“因为大家都忙着赚钱,连吵架的时间都不舍得腾出来。”

科学种柑橘,暖心点“橘灯”。岭根村的这盘共富局,势头正劲。

来源:台州晚报

浅蓝色De 发表于 2021-10-8 15:21

{:1_161:}

陪伴是最長情的 发表于 2021-10-13 11:05

小橘灯温暖千万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橘灯”点亮家门口共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