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人文 | 历史记忆:青山有幸埋忠骨
· 题 记 ·
一段沉入历史的记忆。当我们打捞起曾经的历史,我发现,鸦片战争期间,一批黄岩先贤在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本文中的花楼里王氏一族的王万龙等尤值得后人瞻仰、纪念。
王氏子孙于九七香港回归年重立的王万龙之墓 章云龙摄
时间如沙漏,许多的事成了遗失的记忆。五年过去了,我仍忘不了一场清明节的祭祖大典。那是2016年的清明节,九峰方山下陵园,在一座“鸦片战争舟山镇海保卫战抗英阵亡将领宁波守备先曾祖王公万龙之墓”边,一行近二十人正在举行着隆重的祭祖大典。
摆上供品,点烛、焚香,主祭人王铁军先生以肃穆的神情念着祭文:
当此农历丙申年清明佳节,大地春暖花开,众兄弟携子侄们,又一度团聚在我们祖先的墓前共同凭吊祭祀,心灵感到无限慰藉……
当我们把目光回溯到清嘉庆年间,那时,浙江一带,海盗横行。清廷设立了定海、黄岩、温州三镇总兵。黄岩镇标下设左中右三营水师,共计2775人。至康熙年间,在黄岩县城大寺巷设总兵署,大堂名“靖海堂”,武官有正二品的总兵,从三品的游击,正四品的守备,正六品的千总、把总及外委。至今已成历史记忆的地名,当年却为军队担负着各自的功能。如大马巷为饲养军马之处,方井头为伙房之地,小校场、大校场、火药桥里也担负着训练、兵库等功能。道光六年(1826),年方三十八岁的武进士葛云飞走马上任,来到黄岩镇任中营守备(正五品)。此时的黄岩,在经历了“白榜银”后科举考试已经绝榜七十年,但习武之风大盛,一批橘乡男丁纷纷加入行伍。王万龙就是其中的一个,时在黄岩镇任右营千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葛云飞因在黄岩镇任上功勋卓著,应召来到镇海前线,也带走一批黄岩的热血男儿共赴国难。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八月,英国政府派璞鼎查接替懿律为总司令,率军侵占鼓浪屿,接着北上定海。一场惨烈的定海、镇海保卫战打响。在这场武器装备不同等级的较量中,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以身殉节。《浙江省志丛书·大事记·鸦片战争》及清光绪《黄岩县志·人物》中记载道:十月一日,黄岩籍参将张玉衡(正三品)与池鼎瑞最先以身殉国。十月九日,英舰30余艘进犯镇海蛟门,直逼浃口。时任守备的黄岩仓头街人王万龙,率黄岩籍的将领把总解天培(外东浦人)、汪宗斌(大寺巷人),外委林赓(三板桥人)、吴定江及江腾蛟、蔡腾蛟(三人均为黄岩城关人)在总兵谢朝恩的指挥下驻守金鸡山炮台抗击英军。次日晨,英军向守卫金鸡山的清军发起攻击,王万龙等7人率军浴血奋战,几度击退英军。因招宝山守军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金鸡山两面受敌,英军集中炮火炮击金鸡山,王万龙、解天培、汪宗斌、林赓中弹坠江而亡,吴定江及江腾蛟、蔡腾蛟三人死在英军的刀枪下重伤而亡,还有更多的黄岩籍兵勇牺牲,他们的名字消失在历史中。后清廷将这些黄岩籍将士衣冠入冢,葬于故乡黄岩方山下,并追赠张玉衡、王万龙等7人为云骑尉世职。
光绪年间《黄岩县志》卷十九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
此外,黄岩有史可查的参加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抗英的将领还有两位,分别是黄岩妙儿桥的郑宗凯,其在道光二十二年调任定海副将,后升福建福宁镇总兵;另一位是黄岩桂枝街的池建功,后升定海镇总兵、福建提督。
战争的硝烟散去,王家的后代中数代与行伍相连。据赵康龄先生考证,王万龙的长子王维镛由云骑尉补澉浦都司,后擢升为温州镇中营守备、定海镇中营游击。王维镛亡于清同治六年(1867),长子梦阳袭职,其弟福堂经商,有两子,长子伯宁,承父业,幼子再樨,进学。
王再樨故居旧景 章云龙摄
在与桂枝街王再樨的儿子王铁军、王石军的交谈中,我知道王再樨有七个子女。王再樨民国十四年毕业于浙江医药专科学校(原浙医大前身),后留学日本。他与我母亲的亲叔公许康中将曾一道参加北伐战争,并成莫逆之交。他的身上流淌着先辈报效国家的血液,为其二子起名铁军、石军,也有希冀后代投笔从戎之意。王再樨离开军队回到黄岩,曾任黄岩广济医院院长、黄岩施医所主任等职,成为当地的一个名医。广济医院的院址现还在桂枝街上。铁军、石军至今记忆犹新,他们小时候,每到清明时节,父亲总是叫他们指认先祖墓地,并在墓前讲述那一段家族的历史,要求他们铭记祖训。
广济医院台门旧址 章云龙摄
伯宁育有四子,三子铭康去了美国。其子王承宇在美成为华裔卓越的青年科学家,获美国西屋科学天才奖,一九八六年受中国青联邀请回国访问,受到邓颖超及周培源院长接见,但他最牵挂的却是父亲的故乡黄岩及先祖王万龙的墓地,于是,专程来到黄岩。那时,祖坟荒芜,他最大的愿望是重修祖坟。黄岩的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墓地得到落实。伯宁四子,军旅出身的铭球多方寻找散落各地的宗亲,一起竭力修缮墓地。为洗雪鸦片战争耻辱,王氏一家特选定一九九七香港回归祖国之时为墓地立碑。当我们今天看到新墓上刻着“青山有幸慰先烈,忠义足以励子孙”的联语和“浩气千秋”的横批,我仿佛读出了王氏一家数代一片爱国的情怀。
那年清明节前夕,王铁军先生郑重其事地相邀我这个外人参加他们的祭祖大典,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那份沉甸甸的信任,那份家国情怀,令我动容。祭祖大典已经结束,我的眼前还在晃动着王氏一族三代后裔们的身影,他们辞掉一切琐事,从玉环、路桥、椒江还有黄岩各地,赶到方山墓园,只为了祭奠远去的先辈英烈。我的耳际还在回响着铁军先生祭祖大典上告诫子孙们要团结抗侮,复兴国家的声音,低沉、高亢的声音还在方山下回响。我想,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的脊梁”吧!
位于宁波甬江口南岸的金鸡山抗英战争遗址 朱昕宇摄
记之,期望更多的读者能记起鸦片战争中黄岩先贤们为当时孱弱的国家赴汤蹈火的壮烈,权当向抗英英雄王万龙先生还有一批批为国捐躯的英烈们致敬,也是对黄岩花楼里王氏一族绵延祖训的敬重!
来源:黄岩东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