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同”工作法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近年来,澄江街道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实行“产业与文化同频,党员与群众同心、发展与生态同向、传统与科技同步、集体与个人同富”“五同”工作法,以加强基层基础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支部举旗帜,党员亮身份,发展有作为”,扎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形成示范引领,全域推动乡村振兴。
党员与群众同心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3月22日上午,凤洋村党总支书记黄卫杰在工作群里抛出了一个议题:“当前疫情背景下,大家觉得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村民致富?”一石激起千层浪,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热议起来,纷纷建言献策——“品橘,不止在舌尖。还要产业与文化同频,深入挖掘黄岩蜜橘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做精千年橘文化。”……看着接连不断的信息,黄卫杰心里乐开了花,一边认真回复,一边暗自感慨:“看来‘五同’工作法真正发挥作用了。”
凤洋,因橘得名,因橘而兴,有着1700多年的柑橘种植历史,是橘文化发源地,也是世界宽皮橘始祖地。可以说,凤洋村家家户户都是橘农,都种柑橘。这几年,柑橘产业几经沉浮,凤洋村也曾面临发展步伐缓慢、柑橘品种知名度下降等问题。
“之前村干部思想浮躁,归根结底是交流少,在情感上融而不合,意识淡化。”黄卫杰通过深入调研找准了“症结”,对症下药运用“五同”工作法。其中,“凤洋信息交流群”微信群就是“五同”工作法中“党员与群众同心”的重要载体,是畅通党员与群众双向交流的线上平台。
“党员是村庄发展的中坚力量,群众是村庄发展的根基,我们坚持‘五同’之党员与群众同心,凝聚发展合力。”黄卫杰笑着和记者说,“‘五同’工作法实施以来,我们干部队伍整体活力得到明显提升,为推动我们凤洋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橘园小镇党群服务中心,这里还兼具着中华橘源党建联盟会客厅的功能。去年,包括凤洋村在内的橘源小镇6个村成立了中华橘源党建联盟,打造区域统筹、产业融合、多方联动的党建共同体,进一步激发蜜橘始祖地的各方资源。联盟成员以橘结盟,从黄岩蜜橘金牌产品“本地早”意象出发,探索实施联盟“五早工作法”,即观念早更新、蓝图早规划、问题早协商、工作早落实、难题早攻坚,提醒联盟各支部永葆赶早发展、只争朝夕的干事创业精神。联盟成立一年来,已谋划实施了小镇党建示范带、数字化橘园、松岩山游步道、省级农业特色型美丽城镇达标街道核心区、美丽庭院等多项工程,总投资近5000万元。
记者在凤洋村看到,道路两旁不间断地竖着网格责任区公示牌。就是这张“网”,串起了7个网格责任区,51名网格成员,凝聚起凤洋村党员干部、农技专家、种植大户、合作社员工、乡贤代表等众多群体。橘农一有技术服务、工具配备、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需求,随时可以联系网格成员,第一时间能得到相应的指导和保障。
2021年初,橘源遭遇百年一遇寒潮,无数橘树冻死,橘农心疼得直掉眼泪。党支部购买300多株高品质成年橘树为橘农免费补种,乡贤彭德通提供技术指导,网格成员带头帮助群众防寒抗冻。如今,补种的橘树长势良好,今年就能基本恢复正常产量。所以,凤洋的橘农常常说,一年收成好不好,全靠这张网。网格责任区公示牌立在了田间地头,橘源未来发展也就落在了党员干部的心头。
发展与生态同向
推动农文旅相融合
橘园青山绿水环绕,村庄整洁美丽。近年来,凤洋党支部坚持实践“五同”工作法之发展与生态同向,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凤洋村不但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等工作,提升人居环境,更是花大力气开展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生产工作。
近年来,澄江街道建成了游客服务中心、空中栈道、人行景观桥等基础设施,站在桥上看凤洋,村庄四大功能区块一览无遗。而栈道两边零星布着一些展示牌,正默默地向游客诉说着石大人、橘神等优美的传说和故事。
凤洋村里每年承办区级柑橘旅游节,配合橘花节、越野跑、篝火晚会、乡村好声音演唱会、读书节、摄影展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美誉度。2020年疫情前,凤洋年接待游客持续保持在百万人次以上,之后仍达到每年60万人次,旅游产业年收入3000多万元,实现富民惠民。
“今年,我们启动实施10公里长的松岩山游步道,将中国柑橘博览园、松岩山进行串联,让小镇颜值‘美上添美’”。澄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毛海东告诉记者,“我们还计划将诚信长廊改造成橘文化美丽城镇建设专题长廊。”
经过探索与实践,“发展与生态同向”目前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培育的助推器,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先后在该街道崛起,大大拉动了乡村服务业的发展。
记者从地图上看到,在凤洋村的北面依次是黄岩名人馆、中国柑橘博物馆和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总占地面积近25000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中国柑橘博物馆是柑橘产业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护、研究和教育中心,是我国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投入5000余万元,年接待中小学生2万多人次,是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带动了游学经济的发展。据悉,区教育局、黄岩交旅集团正在谋划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提升工程,创国家级基地。
传统与科技同步
激活共富发展动能
在茂密的橘林中,俯身观察可以发现,这里的橘树都种植在一个个小土墩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土墩,却是传承千余年的蜜橘筑墩栽培系统。为了保证橘树能够健康且拥有较长的种植年限,凤洋村的先祖特发明筑敦栽培系统,利用瓦缸片对抗盐分过高的土壤,助力橘树提早开花结果,提高果实的糖度和品质。该技术拥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于2020年成功入选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凤洋的柑橘种植品种几经演变,儿时,在本地人心中最美的味道是椪柑、槾橘、早橘、朱红、乳橘、本地早的香甜和回味。而现在,面对全国其他柑橘种植地的挑战,农业部门、科技人员手把手教橘农栽培技术和新品种的培育替代,小小的凤洋共种植有柑橘品种118种,既有对一些濒临消失的黄岩特色柑橘品种如“乳橘”和“满头红”的保护和繁衍,也有美国、日本、南美等地“舶来品”的试种培育,目前,凤洋种植较多的品种有本地早、早橘、红美人、葡萄柚等。
在传承发扬传统筑墩的基础上,凤洋党支部还争取“两山”资金,对近千亩橘源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大智能灌溉、水肥一体、智慧环境监控等技术应用。目前已基本完成一期工程橘园数字化改造,覆盖1500多亩橘园。
在数字橘源LED屏幕前,工作人员切换到智慧环境监控系统向记者介绍,该系统对橘树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土壤环境、单位空间虫害密度等进行综合监测,并根据监测数据,配合前方不远处的数字化泵站,对橘树进行自动供水、配药和报警等不同操作。
“橘农通过手机就能直接看到作物的长势情况,还可以判断土壤肥力、病虫害等状况,只需根据系统显示的数据按下相应的按钮,光、热、水、肥尽在一键掌控之中,完全实现了橘树全程自动化操作管理,解放了橘农的双手,让橘农真正尝到科技农业的甜头。这样我们整个产业就能逐渐实现数字化、智慧化。”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高平说,以前200亩橘园需要近百人才能完成常规生产,现在只需要2个人。富余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转化,橘农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