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 发表于 2022-4-26 10:56

头陀镇文旅名胜探访—— 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地图





阳春三月,黄岩中部重镇头陀镇热闹非凡,一批批来自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文人墨客及踏青者纷至沓来,来到中岙村东岭头油菜花田。

头陀,数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文化记忆。蜜橘文化,是头陀的一张名片。留下诸多传说的省级风景名胜划岩山,奇山胜水展示着名山文化的多姿。头陀老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今年,我们头陀镇提出了农业富民地、工业承载地和文旅新发地的‘一心三地’总体布局,并同步实施‘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战略,着手计划延长产业发展链,拓宽村民致富渠道,力求将文化发展、休闲旅游、民宿产业等多种元素融为一体的模式,加速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头陀镇镇党委书记黄革军谈起有关美丽城镇建设与城乡风貌的规划。

当笔者的目光与头陀老街的千年时光碰撞,不经意中,打捞沉积在历史深处的文化记忆,一幅千年古镇的文化地图徐徐铺展。

油菜花海引发文旅热

一场春雨,催开了一个名叫中岙村东岭头梯田上的油菜花海。

摄影人最初关注山乡小村东岭头油菜花的花期。绿色的原野上,隐约中,春天的气息,山村的早春露出了特有的神韵。油菜花海、美丽庭院、美丽乡村、景区化村庄、文旅融合,与当下的共富符号一契合,无人机下,含苞欲开的油菜花与错落的梯田融合,美轮美奂的视频一波又一波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旗袍秀,与油菜花绽放出的春天气息一起美了这季节。

不少国内主流媒体把关注的目光投到这个小山村,并迅捷成为“网红打卡地”,传统的农耕文化有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熬制“甜蜜”的非遗传承地

南宋《嘉定赤城志》载:“甘蔗,有竹、荻二种,出黄岩亢山等处。”一段简单的记录,见证了头陀周边早在南宋时期即种植甘蔗。

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优质的甘蔗生产奠定了基础,以头陀为代表的黄岩古法红糖以甜度高、杂质少名扬台州。由此催生的黄岩红糖烤糖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以年货的形式开始出现,香甜历久弥新,成了一代又一代人黄岩人的甜蜜记忆。

头陀蔡蕙蕙女士记着儿时的甜蜜,她以传统技艺继承人的身份,传承着祖传配方。当2017年一款采用古法红糖为主料的烤糖在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中亮相,独有的口感赢得了首届“浙江省十大特色农家小吃”称号。黄岩红糖烤糖又一次进入了百姓的视野,载着挥之不去的乡愁。

黄岩红糖制作技艺以传统技艺列台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华橘源始祖地

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载:“柑橘种有八,橘别种为十四,橙别种为五,凡其类合二十有七,而乳柑推第一。”

唐乾宁四年(897),黄岩乳橘作为贡品,《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有:“台州土贡乳橘。”当年品质最好的断江橘子自然是不二选择。

从唐朝始,黄岩橘子的进贡路走了一荏又一荏,也打响了名果的知名度。许多文献记载的黄岩橘子的贸易,富了一方百姓。

头陀的断江一带,也为黄岩成为中华橘源的一段最重要的历史记忆。

一个有争议的地名

头陀是何意?地名学上似乎找不到文字记载的最初源头。视野往前,再往前回归,突然间,笔者似乎找到了契合地名的文化意蕴。

明万历《黄岩县志》中载有“头陀桥,在县西北二十里。”明万历《黄岩县志》市坊篇里有头陀桥市。清光绪《黄岩县志》载:“头陀桥在县西北二十里,乾隆庚寅僧荣法募修。”民间相传,头陀桥即是头陀的俗称……

乡贤朱幼棣先生在《淡出九峰》中以宏阔的思维推论:头陀名称由来,与宗教有关。头陀的意思是:“即去掉尘埃和世俗的烦恼之意——高僧们都要抖擞法器。头陀又是佛行的苦行之一。”

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

黄岩是一个港口发达的地方。卫温、诸葛直从章安出发,率庞大的船队远航台湾。头陀百丈曾出土“六箩筐与二百市斤”的汉五铢钱,其中掺杂有“定平一百,太平百钱”和孙吴赤乌元年铸的“当千大钱”,地方文史专家陈顺利先生推测那时黄岩定有军港,出土的钱当为军需所用,那时的头陀航路绝对开阔,不然,东晋末年的孙恩不会在离头陀不远处的灵石寺(甘露寺)屯兵造船。黄岩兴起了建寺兴佛高潮,说明佛教早已从海路进入黄岩,进入头陀这片区域。学者李刚也得出了“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应是在东南沿海地区”。

南宋《嘉定赤城志》载:“三国赤乌二年(239)……黄岩演教院、广化院、多福院、广孝院、宝轮院和委羽山寺。”黄岩居台州9所寺院中6所均早于赤乌十年到建业期间,与头陀的距离并不遥远。今头陀辖区中的头陀中岙村,唐景福元年(892)出现定光院。头陀下岙村,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出现慈云寺。

黄岩西部,三国、两晋期间佛寺众多,不能不说是佛教圣地。头陀之名,与佛有缘是有一定见地的。

追寻头陀地名的源头,也许会为这方不寻常的土地找回一些文化记忆。

三个历史印记

《黄岩县新志》载:“吾邑旧称海滨小邹鲁,文教向著于浙东南。南宋以还,风雅日奏。”黄岩教育虽经几朝起伏,晚清时又趋盛。清同治九年(1870)与头陀桥几里之遥的灵石寺在知县孙憙推动下改为灵石书院,西乡学子有更好的机会接受教育。

头陀桥出现的头陀镇中心国民学校,原为敬胜小学堂,1903年由吴访颜、卢豫等创立,以头陀桥行宫为校址,1912年改敬胜小学堂为头陀镇中心国民学校。头陀镇中心国民学校是头陀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它从民办教育起步。

崇法寺建于南朝。志载:“智者大师修道旧址。”

从1938年秋天始,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逐步西迁到原灵石书院上课。那时,灵石校舍极为紧张,1939年2月,高春一年级的学生到达头陀下岙崇法寺内上课。到秋天,高中部全部搬到灵石,因校舍不足,于是,在下岙崇法寺设立分部。初中一年级全部在崇法寺上课,其他年级全部在灵石上课。时任校长为陈熙光。1941年春,校长江文纬在灵石建了不少教室,于是迁回下岙分部回灵石书院的黄岩县立中学上课。

1958年,正是“大跃进”时期,黄岩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头陀区农业大学”应运而生。校址选定林公院童襄故居。故居在现林龙新村,坐落在狮子岩西麓,主体建筑为七间二层灰雕建筑,坐北朝南,道地围墙,正门有溪。头陀区农业大学下设三个系:农业系、畜牧系、生物系。据知情者回忆:学生是通过自荐报名,层层审查推荐,区政府筛选录取。教师则大多是刚从黄岩中学毕业的老三届高中生等。由于各种原因,在童襄故居办了两年后,校址迁到双楠小学。在双楠小学勉强办了一年后,又再次搬迁至林家桥老爷殿,1962年停办。这所特殊时代的“大学”,呼应了那个年代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时间虽短,也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来源:台州晚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陀镇文旅名胜探访—— 一个千年古镇的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