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黄岩韵意悠长
一城山色半城水 一方文化一方人飞瀑流泉和峭岩幽洞,以及虽经岁月风霜剥蚀、字迹尚依稀可辨的摩崖石刻,让翠屏山的景致较之其他山景更胜一筹。
修缮中的黄岩孔庙。
黄岩瑞隆感应塔
本报记者陈伟华/文 杨 辉/摄
黄岩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风鼎盛,素有“小邹鲁”之美誉。一条自西向东的母亲河——永宁江,流淌着橘乡的千载文脉,承载着无数黄岩人美好的记忆。在黄岩的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
水流新韵山流翠
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说:“县直北上,爽气浮动,花柳之丽,日月之胜,无不在江北。”一代大儒朱熹言:“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古往今来,与黄岩翠屏山结缘的文人雅士甚多。为何他们喜欢徜徉这处幽胜之地,该山的历史渊源何在,又藏有什么故事?4月27日上午,雨后初霁,我们追寻大家的踪迹,抵达黄岩城北的翠屏山,探寻儒学文化基因。
翠屏山因山如屏障而得名,下有新宅村、杜家村等村庄,上有灵岩(紫霄)、六潭诸山。沿新宅村山麓小径拾级而上,不时可见飞瀑流泉和峭岩幽洞,以及虽经岁月风霜剥蚀、字迹尚依稀可辨的摩崖石刻,让翠屏山的景致较之其他山景更胜一筹。
往上行至台阶尽处,看到陡峭岩壁下,有一石洞。这就是享有“小有空明”美誉的灵岩洞,为黄岩第二大洞穴。这里是南宋贤相杜范少年时读书的地方。该洞左右岩壁上,有黄绾《小有吟》73字、《石室》30字的摩崖,现字迹虽有剥蚀,尚依稀可辨。杜范的家在翠屏山附近的杜家村,他少年时师从叔祖杜知仁,是朱熹的再传弟子。
山上还有南宋庆元四年(1198)建成的擘翠亭,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亭基犹在,藏匿于翠竹中。可想古时,此亭翼然临于深潭之上,飞瀑如白练般挂下,是文人雅士探幽览胜的好处所。
翠屏山,这座黄岩文化名山,有太多的记忆值得追寻。古道青苔疯长,摩崖石刻深藏,行走在山峦中,一位位古人“穿越”时空,等着与我们对话。此情此景,恍若回到800年前的大宋,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等师长一道,行走于林间小道。
朱熹因何结缘翠屏山?相传古时的黄岩杜家村,有一名士叫杜椿,他仰慕杜牧已久,并视为先祖。那时杜椿在离家不远处的翠屏山上,筑一书院,以教儿子杜烨(嘉定元年,即1208年考中进士)、杜知仁(后师从朱熹,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读书。
据史料记载,淳熙元年(1174),朱熹到黄岩游历委羽山,经好友牵线,接受了杜烨、杜知仁的邀请,来翠屏山上讲学。之后,他广收门人,其中黄岩本土的著名学者,有赵师渊、赵师夏、赵师雍、林鼐、杜烨、杜知仁、杜贯道、池从周等人,由此开创一代文风。其中以赵师渊最为出众。他曾协助朱熹编撰《通鉴纲目》,创出“纲目体”这一史书体裁。为纪念朱熹,后人就在朱熹讲学处建樊川书院。时隔多年,现还能觅到藏于山水间的樊川书院遗址。这里树木葱郁、藤蔓相缠、竹影婆娑,一切好像都在诉说当年朱熹在此讲学的盛况。
千年文化一脉承
连绵起伏的群山、满目苍翠的竹海、碧波荡漾的柔极溪……沿溪流而上,在黄岩西部山区屿头乡,途经沙滩老街及南宋古刹太尉殿、古樟群,最后流连于柔川书院。
此处为儒学文化遗址,在当地享有盛名,赋予沙滩村浓厚的人文底蕴。书院之名可一分为二,一为文脉,一为水脉。“柔川”两字融合,彰显屿头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和山水形象。
据记载,柔川书院始建于宋末元初,创办人黄超然为柔川(今屿头)人,是南宋台州十大儒之一。
黄超然年少时师从学者蔡梦说,研探古籍精奥。蔡梦说是锦川(今上垟沈岙)人,从柔川至锦川,有好长的一段山路。黄超然每回去求学,都很辛苦。
长大后,他师从经学家王柏(朱熹弟子),学“性理”、研《周易》。所谓的“性理”,是指生命的原理和规律、以及情绪和理智等。黄超然著有《凝神会历》《西清文集》《地理撮要》《诗话笔谈》各十卷。因切身体会到自己求学的艰辛,也感念蔡梦说等恩师的言传身教,黄超然就在家里办起义塾,取名“西清道院”。这样一来,就大大方便了族人子弟求学。黄超然去世后,其子黄中玉继承父志,将义塾改扩建为柔川书院。黄氏后人现在在沙滩村,还开设了家风家训馆。他们在这里,以家训教育后人,让家族的优秀家风得以世代传承发扬。
如今,为弘扬儒学文化、重塑历史遗迹、打造文化品牌,屿头乡在原有书院的旧址上,启动了改扩建工程;在延续原有教学功能的基础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传承柔川文脉。2019年元旦,改建后的柔川书院正式投用,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
屿头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北校区的教学区,柔川书院以育“三农”英才、树“两山”样板为宗旨。他们在多位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设了《乡村历史演进》《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地理环境》等课程。同时通过阅读服务引领,打出电商赋能“组合拳”,激活乡村振兴。
“‘书院’是汉族民间教育机构,它是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教育系统,藏书、供祭和讲学,构成了书院的‘三大事业’。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黄岩有一批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书院应运而生。而宋代是浙江古代书院的第一个发展期。这一时期,黄岩拥有了南峰书院、樊川书院、柔川书院等,足见当时黄岩经济、社会,尤其是文教发展的盛况。”专注地方文史研究的黄岩中学历史老师周建灿说。
提及书院话题,周建灿兴致勃勃。他说,山亭书院为黄岩宋代书院之发轫,是城内除官学黄岩孔庙之外的唯一一所书院。山长左纬,诗文名动朝野,人称“文如韩退之,诗如杜子美”。
据考查,南宋时,左纬的子孙,先后有六人中进士。一门祖孙三代六进士,是何等的辉煌!朝廷赐建丛桂坊。古人称进士及第为“折桂”,蟾宫折桂,左家居地亦名为“桂枝街”。左纬创办了“山亭馆”,学子们的诵读声声入耳,让这条老街溢满书香。在左氏家族中,左纬、左誉、左鄯合称“三左”,在南宋初期,成就一段文坛佳话。“有德传乡里,无金遗子孙。”这是一代名臣陈公辅对左纬的评价。
宋代的书院,大多建在钟灵毓秀、环境幽雅的山间谷地。书院建筑一般有讲堂、祭殿、藏书楼、斋舍与其他生活设施等。一些官吏或文人喜在山林僻静处,筑庐设院、招纳生徒和切磋学问,以及传播文化等。
如宁溪的南峰书院。南宋末年,弃官隐居故里的王所,在学者情怀的驱使下,在宁川(现宁溪)南山溪畔筑书院。之后,他一直醉心于著书立说,讲学授徒。王所号南峰,因而该书院名“南峰书院”。
与大多书院不同,翠屏山上的樊川书院,未建之前,此地因名师讲学声名远播——朱熹与杜烨(号南湖)、杜知仁讲学于此。嘉定元年(1208),杜烨、杜范祖孙二人同年折桂,成就佳话。里人念念不忘朱熹讲学的影响力,建樊川书院。
作为一个官员,朱熹在台州大力发展水利,关注民生,政绩可圈可点。而作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他以讲学培养英才,使台州文风蔚然,进士辈出。仅南宋一朝,黄岩籍进士就达180多人。翻阅万历《黄岩县志》一书,发现内有70多处提及“朱文公”,并涉及他的立教兴教强教之功。
另外,朱熹家族与黄岩赵氏家族,属姻亲关系。朱熹的长孙女,嫁给赵师渊胞弟赵师夏。赵师夏是朱熹的得意门生,对理学颇有造诣。他曾中过进士,因清高自守,生性耿介,导致他在错综复杂、波诡云谲的政坛上命运多舛。弃官回乡后,他一直致力于做学问,且协助朱熹撰写《礼书》。
历代来,黄岩清官不断,有的铁骨铮铮,有的高风亮节,有的刚正不阿,有的爱民如子,有的犯颜直谏,他们志高行正、清正廉明,一身凛然正气。这与当地圣贤教化的儒门之风,也是分不开的。
宋时的书院,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是黄岩乃至台州宋代文脉之所系。远古的琅琅书声,穿过烟雨江南,回响在当下,不绝如缕。
海滨邹鲁代传薪
一半是喧闹,一半是清幽,在黄岩桥亭头,孔庙坐落于此。
论黄岩儒学传承中最重要的场所,自然非孔庙莫属。饱经风霜的它,现正在改造之中。它是黄城的文化坐标,历经千年,门庭若市。
在历史上,黄岩孔庙是为了纪念、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建的,是我省现存史脉较为悠长有绪、整体布局保存比较完整的县学、孔庙建筑群之一。它始建于唐代,原在县东三里,北宋治平三年(1066)迁到明因寺北面,北宋元丰六年(1083)迁到今址,为历代儒客学子朝圣之地。
南宋贤相杜范、明代诤官吴执御、清儒王棻、清末榜眼喻长霖等为代表的历代乡贤们,大多曾在此读书、考试或祭拜,学有所成后,开启各自壮阔的人生舞台。
孔庙在此处建成后,频遭兵寇风火之灾,屡毁屡建,据《光绪黄岩县志》等文献记载统计,它的修建次数有近30次。
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黄岩孔庙的部分木结构建筑和砖砌墙面,后来出现残损、倒坍等现象。1991年,黄岩孔庙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经多方努力,通过3年的维修,这一古老的建筑群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建筑风貌。
2018年,在市民的呼声中,当地政府又着手对年久失修的孔庙区块,进行全方位的修复与改造。近年来,他们在拆除周边建筑的基础上,按照“复原老孔庙,重塑新孔园”的理念进行了改建。目前,该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中,在不久后,一个全新的孔园将浮出水面。
孔庙一次又一次的修建,足见历代黄岩人对文教的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尊崇。
而千年孔庙,仅是儒家文化尊师重教的缩影。在黄岩,四水环绕的一城之中,儒家的“中和”、佛家的“圆融”、道家的“天人合一”等观念,在这片沃土上有机融合,生长出和合文化之花。
纵观历史,黄岩的杜家村为杜氏大族聚居地,人才辈出。北宋咸平三年(1000),杜垂象成为台州宋代第一位考中进士的人。自此之后,黄岩人的遁世之念转为用世之心,临海的徐中行和徐庭筠父子,晚年徒居黄岩,开黄岩道学之先河,诗书风雅自此在黄岩城中流传开来。杜垂象的孙子杜谊,以孝行载入《宋史》。南宋时期的杜烨、杜知仁,都是朱熹的门人,创立了朱子学派在浙江的唯一分支南湖学派。杜范则是南宋晚期的右丞相兼枢密使,他的侄子杜浒,是南宋末年的抗元民族英雄,两人皆载入《宋史》。
南宋的黄岩,步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有很多儒家学者出任台州地方官,他们尤其注重教化。南宋第一贤相杜范、大历史学家赵师渊,“台州十大儒”之一的车若水,还有留下开创性科学著作的徐似道、陈景沂等人,都是彪炳史册的人物。
宋韵风雅,对于黄岩的影响源远流长,意蕴深刻。这其中既有精神上的传承,千年宋韵流传至今,已经化为内容丰富的当代价值体系,即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精致典雅的生活追求、多元包容的开放意识、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等。更有具象的行动体现,下一步,黄岩将围绕千年宋韵,重点打造三大标志性工程:全力以赴打造官河古道商贸文化圈,将沿线的历史遗存,特别是展现南宋文化精髓的历史节点串点成线,融合现代商业、休闲、旅游等业态,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旅新地标;打造沙埠青瓷文化园,加强对它的研究,并挖掘青瓷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擦亮黄岩文化新名片;打造江北名人文化带,深入挖掘以翠屏山为核心的儒学文化内涵,进一步整合江北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成果转化和利用。
参考文献:《嘉定赤城志》/陈耆卿、《台学统》/王棻、《台州儒学史》/严振非、《台州理学南湖学派史》、《宋读黄岩丨琅琅书声 回响千年》/夏吟等。
来源:台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