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村落的文化内存,一一被激活
复活的乡村,留住的乡愁,增值的山水,看黄岩西部乡村之蝶变——潮济
黄岩西部乡镇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助推下,宁溪镇乌岩头村、北洋镇潮济村、屿头乡布袋坑村等历史文化村,吸引艺术家、文化学者进驻乡村,让艺术设计融入乡村旅游,培育创新型文旅业态,走出一条振兴黄岩西部乡村的致富新路,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典范。
被复活的乡村
伴随城市化浪潮,黄岩西部偏远山村究竟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宁溪镇乌岩头村从“空心村”蝶变为“美丽村”“致富村”,奏响着乡村艺术振兴曲,昔日背井离乡的村民纷纷“回流”。
乌岩头村从20世纪80年代起,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淘金。到2010年,村里只剩下十几名留守老人,成了典型的“空心村”。2012年,全村有110间旧房,空置率90%,坍塌损毁30%。那年,该村集体收入仅为1万元。
从2013年开始,乌岩头村引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及其团队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与改造……在曾经的“废墟”上,古村落修旧如旧,老宅变民宿,书吧、民俗博物馆纷纷“冒头”。
乌岩头村一点一点地变美了。走进乌岩头村,一条蜿蜒的溪流贯穿古村,高大的树木掩映着一片古建筑群,古宅石墙、古道石桥、古树青藤、古寺梵音交相辉映;推开一家小院木门,别有洞天,或是藏着红木梳妆台、插屏玻璃彩画装饰镜等数千件老物件的民俗博物馆,或是体验陶艺、造纸的艺术工坊;带着凉意的过堂风微微拂过,极目远眺,视线被绿水青山填满……
优越的村居环境,首先吸引了不少外出打拼的村民回村。
“竹隐泉”农家乐负责人陈元彬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村里开起农家乐,生意火爆。和陈元彬一样,先后有86户乌岩头村村民回村,在莺歌、水声的环绕下享受生活。其中不少村民吃起了“旅游饭”,开起了精品民宿、农家乐和土特产店,或是在邻居家的店里打起了工。不仅如此,乌岩头村还吸引了10余名非原住民来投资建起了书吧、文创工坊和民宿。
2019年,乌岩头村被评为国家传统村落、3A级景区村庄,该村旅游收入突破200万元,就连种在山脚下的番薯、玉米都成了游客的“香饽饽”。
乌岩头村在大力推进乡村艺术振兴过程中,让文化和旅游融合,得以“复活”。乌岩头村从“空心村”突围过程中走出的“产学研”发展新路子,得到了推广,激活了一片山乡大地。
被留住的乡愁
艺术项目驻乡进村的初衷,不仅仅把现代的东西带进去,更要把乡村本土和传统重新挖掘出来,服务乡村、守护乡村、留住乡愁。
可是有些时候,村民的需求和视觉与艺术家、目标游客并不相同。
在研究艺术振兴乡村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学博士周韵就曾提出“路灯”与“繁星”的矛盾:“村里没路灯,村民十分想要,而外来知识分子认为‘没有路灯能看星星’。”可见想要用艺术成功改造乡村,必须综合当地人与物等诸多因素,既不能忽略村民的意愿,更不能违背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
北洋镇潮济村,地处黄岩西部平原与山区的连接点上,千余年来,一直是黄岩西部水陆交通重镇、物产交换商埠,享有“西乡小海门”的美称,只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被渐渐遗弃。一块古老的门牌,一面风蚀的墙垣,都能轻易地唤醒老人们的回忆。小桥流水、临街楼阁、青砖灰瓦,温柔缱绻地叫人心头温热。
还是杨贵庆教授团队推动着潮济村这个“空心村”的活态再生。
2014年,潮济村经过对闲置废弃的老街旧宅进行修旧如旧的翻新,在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明清一条街”建筑风貌和原有历史传统的同时,新建自来水、排水、排污、道路等基础设施。鹅卵石铺就的古街路面被修补完整,酒肆、茶馆、中药店擦亮尘封的老店招牌。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此水乳交融。
古朴典雅的老屋,灰瓦、白墙令人耳目一新,独具特色的石雕、木雕、砖雕,让人叹为观止;沿街木质的两层小楼呈S形延伸,街两边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整齐清洁。
年逾花甲的手艺人重拾手艺,制作具有浓郁潮济风情的工艺品、特色美食糕点,不少村民和外住民在老街开起棕棚店、油漆店、传统小吃店等。
到访的游客仿佛又看到了百年前的模样。
古街上可以买到腊肉、绿豆面、土鸡蛋、年糕、芝麻花生糖、乌饭麻糍……各类小吃、特产这里都有。
每到集市日,西乡山地农民、城区时新日用品店店主纷纷赶来设摊售货,数以千计的各地购物者和游客纷至沓来,街上人头攒动,热闹繁忙,商旅文化气息浓厚。
古老村落的文化内存得以再次被激活,潮济村依然是潮济村人的家园,“路灯”与“繁星”不再对立,而成为共同体。悠悠古街,焕发着新的生命,潮济村人充实了自己的钱袋子。
浙江省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古村落潮济村,2018年底,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被增值的山水
中国传统乡村之美很大程度上在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屿头乡布袋坑村请来浙江大学农林专家,从山高林密、竹海延绵、溪水潺潺、夏天气温最高不超过25℃左右的特点出发,以山水增值为目的,制定出“拓展古村落特色、发展生态旅游服务业”的规划和艺术提升三步走的操作指南。
布袋坑,这个受了一方山水千年灵气浸润的小山村,经过专家的点化和全村人的努力,终于撩起了自己神秘的面纱。从沉寂中苏醒,以其独特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丰富的美食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打造出集“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
行走在村子里,可以近观古桥流水、窄巷木屋,远眺层叠梯田、碧波竹林,让人赏心悦目。可以欣赏山村炊烟袅袅,雄鸡高唱的韵味,体验“绿树村边合,农夫荷锄归”的农耕生活。
住民宿,品着山里的农家菜,喝上几碗农家自酿的糯米土酒,观赏墙外那盛开的桃花,是世外桃源的感受;早上起来观东海日出、云海,可与泰山媲美。那些蜿蜒交错的山径、青苔覆盖的石阶、陈旧斑驳的石墙,清澈温婉的溪水,成了画家、摄影家创作的最好素材,他们把绘画写生基地、摄影创作基地也建到了村里。
布袋坑村的艺术建设带来了依靠山水集聚人气,提高经济效益。全村已开设农家乐餐饮店8家,休闲型农家乐1家,特色经营户2家。休闲游、民俗游、山水游等“农家乐”观光休闲项目也得到充分发展。布袋文化艺术赢得了广大游客的好评,被称为浙东“桃花源”。
2013年至今,全村共计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营业收入达250余万元。布袋坑村先后被评为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强村、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省级历史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一个世代以农耕为经济支柱的贫困村,逐渐演变为文化艺术村庄,布袋坑村依旧是那山水,依旧是那乡村韵味,只是多了一份沉甸甸山水风光增值的业绩。
布袋坑村的宁静与美丽、山水与艺术将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来源:台州晚报 什么时候有到布袋坑的公交车? 666 还不如把哪些移民出来。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点意思的,但现在太多了,天气又热,去的人就没多少了。 平时人气大缺乏,应当边上开发些公寓让四面八方人们来买,这样人气就佳了。 总体而言,有形而无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