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2-9-29 09:52

下洋顾创业展陈馆:开启一段创新创业的“时光之旅”

近日,省文物局公布了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北城街道下洋顾创业展陈馆榜上有名,这是我市唯一一家以创业为主题的展陈馆。

一张张老照片,留下最珍贵的历史记忆;一件件旧工具,一台台旧设备,无声述说着下洋顾人的创业激情,生动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变迁的痕迹和脚步……下洋顾创业展陈馆全景展现了这段历史,同时成为传承和发扬下洋顾人“敢闯敢拼、不惧困难”精神,激励当地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良好载体。

留存乡村奋斗足迹

推开下洋顾创业展陈馆,也就推开了下洋顾村几十年艰苦奋斗、创业创新的时光大门。展陈馆分为乡村记忆馆和乡贤顾世林馆。进入乡村记忆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上世纪乡村极为常见的传统农具,稻船、耘耙、曲辕犁、风车……这些老物件,让乡村记忆留存了下来。

上个世纪50年代,位于永宁江、椒江、灵江三江汇合处的下洋顾村,虽然完成了土改,家家户户也都分到了田地,但由于人多地少,即使有调配,村里人均只有二分三的地,再加上那时候粮食产量不高,村里吃粮普遍非常紧张。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有囡勿嫁下洋顾,日纺棉纱夜织布。四月糠菜四月粮,四月讨饭在外乡。”

此外,由于山少柴缺,以前烧饭又全靠柴火,而江里经常有上游漂来的大小各种木头,晒干之后可用作柴火。因此村里的男人大都有下江摸柴的经历。天冷下水非常受罪,但即使是冬天江水结冰依旧要下江摸柴。

那时的下洋顾有几百亩海涂,当时从临海那边传来的一种做法是在江边种植席草,席草春种夏收,一年一度。等到夏季,席草成熟,便可开镰收割。采割前必须注意天气变化,最好在大晴天当天收割当天晒。当时,家家户户无论男女老小都参与加工,把席草加工成草席或草帽,这也成为了村民的“小副业”。此外,种植席草可以过滤带泥沙的江水,留下泥沙,时间长了还可以淡化江边的咸土。

由于下洋顾村以粮橘生产为主,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条件十分落后。1972年,时任下洋顾村党支部书记顾世林大胆提出了“造田增产”,研究制定开采谷堆山石方、围垦江涂造田园的分期实施规划,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打响咸塘浦围垦工程。

同年冬天,全村动员,打洞炸石,人工拉石,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就这样过了5年,终于筑成了3条2800多米长的大堤,围涂300亩,经过几年种咸草淡化后,种下了200多亩的橘树。

那时候,丰收的橘子,品相好的被卖到国外,品相不好的橘子则是做成桔饼。“做桔饼要先清洗,刨去外皮,压去橘汁,然后用糖腌制。做好的桔饼一般卖到副食品公司,在当时供不应求。”下洋顾村支委、副主任顾根友介绍道。

197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9万元。1979年,下洋顾村粮橘大丰收,被评为全国农业战线12面红旗之一,受到国务院表彰。



记录创业激情岁月



再往馆内走,一个个玻璃柜里展陈着拉皮钳、冲头、批皮刀、皮碗厂工作人员工作证、公章、横机配件、跳线弹簧、套口机等物件、产品,看着这些物件、产品,让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激情创业年代。

顾根友介绍道,那时的下洋顾村虽然柑橘高产丰收,村庄也有了荣誉,但是依旧是个穷村,村民渴望用汗水换来富裕的生活。

1977年,经过村“两委”班子商量,村里决定办一个皮碗厂。“当时还没有改革开放,办厂承担的不仅仅是经济风险,还有政治风险。”顾根友说。当时村里围垦江涂,政府拨款15000元,用了6000元,剩下9000元就用来作为办厂的启动资金,厂房就借用之前柑橘加工厂的房子。

“皮碗是用牛皮做的,主要用在打气筒和喷雾器上,有密封的作用。”顾根友说。皮碗的原料是制作皮带、皮鞋等牛皮制品剩下的边角料,而这些材料当时要去兰州皮鞋大厂进货,再通过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运回来。

“那时候,新的模具买不起,就买了旧的来改装。第一次就是因为模具大小做得不对,结果第一笔生意没能卖出去。”顾根友回忆说,他还清楚地记得他的父亲顾阿顺跑到海门请师傅来帮忙,师傅请来了,村民们加班加点再三改进,终于成功试制出合格的皮碗。后来经过推销,产品顺利地卖了出去。

1977年,皮碗厂创造了6000元的产值,到了1978年,则是18000元,上交利润3000元,村民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接下来几年,产量逐步上升,每年利润1-2万元。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皮碗被时代淘汰,就此退出市场。

随着针织衫的兴起,村“两委”拿出3000元作为针织厂的启动资金,当时先是买了三台横机。纱线从上海买来,找来本村女工,集中在柑橘加工场加工。最初因没有技术,没有设备条件,起步非常困难。后来逐步发展到横机21台,职工232人,收入逐渐稳定。产品也从最早生产膨体衫,发展到生产尼龙衫。衣服加工好了之后送到上海虹口一家批发商店售卖。因产品质量符合要求,款式美观大方,在当时是供不应求,销路很好。

针织厂赢利了之后,继续发展壮大,工厂最多时有300多人。针织厂工人一个月的工资30元,这份收入在当时很不错。

1980年,针织厂出资9万元为村里造了11间三层楼,针织厂也移到新楼里。随着市场需求改变,除了衣服,还生产过手套、蚊帐等,产品卖到天津,出口到国外。

下顾洋村在成功创办皮碗厂之后,村里将赚来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因地制宜接连创办针织衫厂、罐头食品厂、工艺制品厂、大祥化工厂等十余家工厂,全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经济效益大大提高。1987年,全村工业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利润20余万元。1998年,全村工农业产值达1.543亿元,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人均收入5084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获得黄岩工业百强村的称号。



乡贤助力村庄共富



1979年,下洋顾村被光荣地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嘉奖;

1979年至1989年,下洋顾村党支部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党支部;

1987年,下洋顾村被评为全省文明村;

1989年,下洋顾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

走进乡贤顾世林馆,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荣誉和证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下洋顾村的发展离不开乡贤的参与。在乡贤顾世林的带领下,下洋顾村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在坚持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江涂的地理优势,发展柑橘特产,并运用新技术,讲究科学种田,产量不断提高,成为了台州地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贤顾世林坚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在他的带领下,下洋顾村村民收入不断提高,大寨式楼房拔地而起,一个穷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又制订了全村统一建房规划,修路,新建了小学校舍,建立奖学金制度,建立社会保险福利制度等等。

昨日的成就是今天的起点。乡贤顾士谦,也是现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1998年,他创办了浙江联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尝试从事浓缩果汁的生产,在他的辛勤耕耘下,至今已拥有两大系列、10多个品种的产品,并与汇源、康师傅等知名品牌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年产值也由原来的几百万元上升到2亿多元。乡贤顾士谦的企业包销了村里的柑橘,企业用工也大多数是村民,通过带动村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一件件展品,代表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也体现了劳动者的智慧。如今,下洋顾创业陈列馆共展示老物件、产品100多件,每件展品都拥有专属“身份证”,物品名称、材质、时间、用途等信息一目了然。这些物品通过组合陈列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叙述着当年的故事。每周三、周五、周末及节假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当地村民空闲时也喜欢到展陈馆看看,这里面很多都是村民捐赠的老物件,寄存着他们对过去生活的点滴回忆。“很多物件现在不常见了,很有年代感,村民们在这里回忆过去,再对比如今的美好生活,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好日子。”顾根友说。

“这些老物件,对上了年纪的的人来说,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物品,但对如今的青少年来说可能就是陌生的历史。”下洋顾创业展陈馆管理员牟良君说,如今,有不少学生组团来这里参观,感受老一辈艰难的创业史,传承老一辈创业者的艰苦奋斗精神。

“未来,陈列馆将采用数字化技术,运用视频影像、媒体互动等手段,让观众深入体会和了解下洋顾村创业创新过程,使得展览‘互动信息化’,让整个展陈更加通俗易懂。”下洋顾创业展陈馆讲解员郑一帆说。



村民参观展陈馆




下洋顾创业展陈馆

来源:今日黄岩

雁回 发表于 2022-9-29 17:27

一点发展都没 三十年老样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洋顾创业展陈馆:开启一段创新创业的“时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