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存艺术博物馆:汇萃乡土风物 传承地域文明
虔存艺术博物馆是我区为数不多的私人博物馆,它坐落在头陀镇小里灰村,创办人郑达建说,博物馆名字中的“虔存”,就是用虔诚的心把文化积存下来的意思。他对博物馆的定位是汇萃乡土风物,传承地域文明,能够成为展示橘乡文化的一个窗口。
虔存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馆内设古陶瓷、乡土书画、民俗文化三个展区,可同时容纳近200人参观。
别具风味的博物馆
“这是石榴水滴瓶,里面装的水是古时候用来帮助研磨的,是我在自己老家的屋顶上捡来的;这是南朝的点彩吐壶,看它的光泽和釉色,像新做的一样。壶身上的每个点都不一样,不仅点得精致,还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因为这些不规则的点,让整个壶看起来很大气……”郑达建指着橱窗内的瓷器向记者介绍着。当记者走进博物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橱窗内摆满的古陶瓷,这是馆内的第一个展厅——古陶瓷展厅,里面陈列着的都是郑达建的“宝贝”,有晋代的虎子、五代的沙埠窑花口碟、宋朝的花卉纹青瓷簋、龙泉窑划花碗等各个时期的古陶瓷标本,而更多的是一些陶瓷残片。它们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黄岩及周边地区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古陶瓷的发展脉络。一排排古瓷器整齐地排开,旁边的小卡片上详细地标注着瓷器的时代和名称。这些瓷器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地方窑口的制瓷工艺水平及历代先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陶瓷都是我跑到各个地方‘淘’回来的,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摆出来跟大家一起欣赏讨论对我来说更有意义。”郑达建告诉记者。
穿过用明清木窗花装饰的古建筑回廊,就进入了第二个展厅,书画展厅里的入口处摆放着一截圆檀木,上面挂着一副《千岩九枝兰》,“这是我外公的画,我从小也是受外公的影响才爱上绘画,他的画风苍劲有力,总能吸引很多人驻足欣赏,有很多书画家看过后都说外公的画是不受外界干扰,只遵从内心的画,非常可贵,我觉得挂在这里也很合适。”郑达建介绍着。这个展厅内陈列着上百幅台州近现代乡土书画家作品,铺展这一方水土的精神家园。“展厅主要是为了展现一些近现代乡土书画家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自己家乡的书画家。”郑达建说。
另一个走廊尽头连接的是民俗文化展厅,里面摆放着许多祖辈曾经使用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器具,古床、古窗、煤油灯、算盘、铜炉、石磨等这些已经淡出现代人生活的物件,可以唤起老一辈人们许多亲切的记忆。
博物馆再往上一层楼,还有俯瞰全景的赏月台和几座凉亭,沿路偶尔出现的流水、石雕也给园林增添了不少趣味。“在这里赏月拍照别有一番韵味,很多圈内圈外好友都喜欢来我这里喝茶赏月聊天。”郑达建告诉记者。而这样一座设计巧妙,到处充满着古文化气息的博物馆,是郑达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修建而成,同时他也是该博物馆的设计师。“从确定要开这家博物馆开始,我就亲自设计并参与建造,就像你看到的这个屋檐瓦片,也是我淘来的,我并没有太过笼统地去画什么设计图,就是边造边改,造到哪里算哪里,建造到庭院,我觉得这里连个长廊会更好看,就做了个长廊。建造到顶楼,我觉得有个凉亭更好,就建造了一个小凉亭,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全凭感觉。”郑达建说。
就这样,一个别有韵味的博物馆就建成了。
工地里“挖”来的宝贝
说到虔存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最为不同的一点是它展出的古陶瓷大多是陶瓷残片,并不是一件完整的瓷器,但就算是残片,也是郑达建心里的宝贝。在郑达建的眼里,这些碎片虽然并不完整,但每一片都是一种文化的缩影。
他介绍,馆内陶瓷残片有上万件,这些陶瓷残片都是他一片一片亲手淘的。他们有的来自建筑工地,有的来自集市地摊。“2010年,我区的桥亭头开始施工建造,当挖掘机深入地下时,这片宋朝时期南方先民生活中的瓷器重见天日,一铲子下去,总能从土里挖出不少陶瓷残片,我得知消息后,就去工地的泥塘里开始挖掘这些陶瓷残片。”郑达建告诉记者,“而在历史上,黄岩的桥亭头一直是繁华地,特别是在沙埠窑鼎盛时期的宋朝,所以随便一铲子就会挖到很多瓷器碎片。”那一段时间,郑达建天天准时出现在工地上,围着挖掘机,跟着工程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把那些在他人眼中的“废弃物品”,一片片挖了出来。
从工地开始施工的数个月里,郑达建每天手抡一个小铲刀,总是抢在挖掘机开工之前,“抢救”更多的碎瓷片,每天一挖就是几个小时。几十亩的泥塘,他用小铲刀翻了个遍,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他还多次与工地上的挖土工人交涉。“那段时间,我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就出门前往工地,经常挖着挖着就忘记了吃饭的时间,等到下午两点多钟才想起还没有吃饭,回到家满身都是泥土。久而久之,那些施工的很多师傅都认识我了,他们有时候发现哪里有还会提前告诉我,让我赶在开工前先去,等着我挖完一片地后才去施工,还是很感谢他们的。”郑达建笑着说。
有时候,郑达建一天能挖到四、五麻袋的碎瓷片,回家后,他将这些碎瓷片一点点地进行拼凑,有些较为完整的瓷片被他逐渐拼成器形,有些较精美的碎瓷片,被他拼成古陶瓷标本。而那些普通的碎瓷片,他也舍不得扔掉,拼贴出来后,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为了最后的成果,经常拼到晚上十一二点,到最后直不起腰来,不过好在虽然它们都是碎片,但都在一处,拼起来也省了不少力气。”郑达建告诉记者。后来,经他之手精心修复的花卉纹青瓷簋、宋代青瓷莲形供器、南朝青瓷唾器等,都成为研究沙埠窑各个时期瓷器的重要参考物件。
“要拼凑一件较完整的瓷器,并不容易,有时候需要挖上十多次后,才能拼凑出一件瓷器的大致形状。拼出来之后,我就将这些作品送到台州市收藏协会、黄岩区收藏协会等,和协会的专家们一道鉴别瓷器的时代和产地。其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是宋朝的四大件,而年代最早的是一个晋朝的虎子。”郑达建说。
对于郑达建而言,这些陶瓷碎片虽然残缺,但全是他亲手挖来。“这些瓷器都是我亲手从地下好几米深的地方挖出来的,况且过后也有专家一起鉴定,都是真品。”郑达建说。
问起为何喜欢这些,郑达建表示,“我从小就对古玩很感兴趣,也有受家庭文化底蕴的影响,除了自己在工地上挖掘来的,我听到哪里又有好东西了,不管距离多远都会过去,就像民俗文化展厅里的那张古床,是我从江西‘淘’回来的,每次有懂行的参观者看到这张床都会频频赞叹。”
正因为手头有了那么多瓷器、瓷片,郑达建就想着能够把它们展示出来,这就有了建博物馆的想法。“就像博物馆的名字一样,我希望文化可以保存下来,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我们黄岩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像民俗文化展区内的展品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却是陌生的。”郑达建笑着说,“现在有很多中小学的学生会来我这里进行研学活动,我就充当讲解员为他们解说,那些学生们可好奇了,问题一个接一个,我也答得乐此不疲,我相信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现在,郑达建的博物馆成了不少文人墨客喝茶赋诗、挥毫泼墨的好去处,“以后,博物馆还会邀请或承办各个领域的艺术人士举办个人书画展、摄影展等,还可以举办文学研讨会、古瓷片收藏者探讨活动等,希望能够把它办成一个‘活’的博物馆。”郑达建说。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