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菊青:用爱点亮残障人士光明未来
“老板娘好!”“你们好!今天过得开心吗?”一走进竹之语“残疾人之家”,卢菊青总是会收到工人们热烈的欢迎,一张张笑容可掬的脸,映出他们对卢菊青发自内心的爱戴。两年前创办残疾人之家时,卢菊青未曾设想自己会和残障人士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时光回溯2021年,一个秋意浓浓的下午,江口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找到卢菊青和丈夫,询问是否有意愿创办“残疾人之家”以帮助残障人士就业,夫妻俩未多考虑便一口应下,多做好事是他们长期以来的共识。
“我一直觉得作为企业家,应该比普通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人。”卢菊青说。
不做则已,做则至全。确定“残疾人之家”落地自家公司后,卢菊青立即着手安排场地位置,设计休息室的功能布局,同时前往杭州进行相关知识学习。
“所有的边边角角,都要用泡沫包好边。”“我们的功能区域尽量不要隔断,做成开放式的,影音设备、运动设备、舞台这些都需要。”“每天的工作安排要科学合理,工疗和娱疗穿插起来,食谱也要合理安排。”在卢菊青夫妇的张罗下,融残疾人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工场作业、培训教育、心理疏导和日间照料于一体的“残疾人之家”逐渐成形,整个场馆设计贯穿着“明亮、干净、舒适、安全”的理念。
2022年3月,竹之语“残疾人之家”正式投用,33名残疾人入职。面对这些特殊的员工,卢菊青提倡“一对一”定制助残方案,并采取“工疗+医疗+娱疗+心疗”策略,每天只用4小时的时间进行简单的包装、搬运等工作,剩余时间则进行文体活动和心理疏导,帮助残疾人尽快恢复沟通能力,重新融入社会。
“更多的时间我们会花在沟通和习惯的培养上,比如说加强文体活动,培养合作意识。比如说每天定时带他们开分享会分享自己的食物,增进友谊和获得感,先改变他们的心理,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建立正常的生活。”聊起助残,卢菊青侃侃而谈,她说:“我一直记得培训时的一句话,老师说对待残疾人朋友就像对待没长大的孩子,只有用爱心、耐心、同理心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好起来。所以我也一直觉得这里就像成人幼儿园,我是他们的领导、老师,也是伙伴。”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这一点,“残疾人之家”的员工们也深有体会。
刚送儿子郑竹(化名)来到“残疾人之家”时,郑妈妈只想有人能在中午帮她看着儿子别乱跑,“留他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带着他去上班又不方便。另外也希望能在这有一份收入就更好了,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郑妈妈说。
郑竹从小患有智力障碍和严重的自闭症,刚来工厂时,他从不开口说话,还常常小便失禁。为了让郑竹更快适应,卢菊青让郑妈妈先陪护一段时间,她自己则在一旁学习,学着观察郑竹微表情变化下的意图,学着用郑竹能理解的语言和他沟通。
“比起普通孩子,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去教导,每个人都有自己个体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让他们变好起来。”卢菊青说。
实习半个月后,卢菊青建议郑竹的母亲完全放手,由她和管理员郑海鹰陪伴在郑竹左右。每天,两人都坚持和郑竹说话聊天,从美食到天气,从工友之间的玩笑到谁的手艺更棒,每一件发生在郑竹生命里的小事,都能成为两人与他沟通的话题。
“这个过程还蛮难的,有很多次,他前一天还会回复‘嗯’‘好’,结果第二天又恢复老样子,甚至连着一周一声不吭,这种时候我们也会有挫败感,会怀疑自己这么做真的有必要吗?但转念一想,还是告诉自己要继续坚持,会有希望。”卢菊青回忆。
不厌其烦的沟通下,半年后,郑竹逐渐对他们有了更多回应,虽然每次只是几个简单的词汇,但仍旧让卢菊青欣喜不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郑竹的生活往前走了走,卢菊青的爱心之路也往前迈了一步。
另外,卢菊青还帮助郑竹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现在的郑竹会自己主动去上卫生间,每天有意识地保持衣着干净整洁,脸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遇见记者时,他在管理员的提示下,小声打了个招呼。
对于自闭症患者郑竹来说,在这里,他的世界往外生长了一点。
和郑竹一样,今年22岁的陈姗姗(化名)也在竹之语开启了新的人生。陈珊珊幼儿园时罹患尿毒症,智力发育也不佳,换肾手术后,她一直休学在家,手术带来的负债逼得父母一心忙碌赚钱,对她疏于照顾,这导致珊珊长期封闭自我,生活饮食习惯极差。
“珊珊刚来的时候和瓷娃娃一样,看上去一碰就会碎的样子,因为这个换肾的事情,我们其实很忐忑,不知道该不该留下她,但孩子看着太可怜了。”珊珊的经历加上妈妈阿青的祈求,卢菊青还是决定帮助她。
在珊珊身上,卢菊青倾注了很多心血。初来乍到,珊珊对父母有极强的依赖性,父母一离开,她就开始哭泣,害怕吃中饭、集体午休,更害怕与人交流,总是一个人呆在角落。
为了缓解珊珊的不安,卢菊青和工作人员只能哄着她,单独陪她吃饭。娱疗时间,别的工友会成群结对运动、聊天、看电影,卢菊青则会给珊珊讲故事、聊她喜欢的电视剧和演员。
“以前中午一个人在家,我就不吃饭,来了这里以后,老板娘和管理员阿姨每天陪我吃饭,还陪我玩,其实我很开心的。”陈珊珊说。
慢慢习惯工厂的生活后,珊珊也从卢菊青和工友们身上体会到了善意和理解,在某次的“每日分享会”上,她鼓起勇气拿出了父母为她准备的零食分享给大家,工友们则在卢菊青的带领下回报以最热烈的感谢和掌声。
流动的爱意为孤独的个体注入破茧的力量。自此,珊珊开始真正融入这个大家庭——她会主动加入集体用餐,积极参与文体活动,交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可以独自上下班,也能独立完成一些工作,她逐渐知道“我一个人也可以把事情做好”。
两个月前,陈珊珊母亲拿到了珊珊今年的体检报告,一项项数据指标后标注的“正常”,让这位为女儿操了16年心的母亲激动不已,“我真的太感谢老板娘了,没想到我女儿在这里能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现在身体恢复得很好,能和我们说话,还有了自己的收入,我真的很开心、很感动。”
如今,卢菊青口中的“大孩子”们收获了友情、亲情,实现了自我价值。新的一年,他们在活动室门口的许愿墙上许下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全家人平安健康”“天天快乐”“多多干活”“讨个老婆”……小小的便利贴,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
“我希望这里的每个人都能不再受残疾人这个身份的桎梏,都能拥有和常人无二的、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卢菊青的心声。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