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启望:我愿用一生守护翻簧技艺
编者按:
橘乡黄岩,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劳动实践和文化传承过程中,这里积累了许许多多凝聚着黄岩人民聪明才智的文化宝藏,也诞生了不胜枚举的能工巧匠和非遗传人。
为弘扬黄岩优秀传统文化,激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手艺传承与发展,《今日黄岩》推出“橘乡名匠”系列报道,深入挖掘黄岩区域内传统工艺技艺、传统美食制作技艺、传统体育游艺、蔬果种植技术等方面工匠、名师的成长故事,见证当代传承者们的“工匠精神”,为铸就“千年永宁”辉煌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纵横削竹取精华,嫩黄雅致媲象牙。应物传神精雕琢,胜如琥珀雅俗夸。”自古,文人墨客喜将竹子或者竹刻器物作为歌咏和描绘的对象,诗中所赞美的传统工艺为翻簧竹雕,是我国竹刻工艺品中的主要品种,也是黄岩民间传统的优秀工艺品。黄岩翻簧竹雕始创于清晚期,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又叫“贴簧”“竹簧”“文竹”,堪称国内一绝。
顾启望,高级工艺美术师,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第三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出生于翻簧世家的他,从小对翻簧竹雕耳濡目染,17岁跟随父亲学习木匠工艺及翻簧竹雕,磨练出了一身娴熟精湛的翻簧技艺。从青葱少年到古稀老人,他用一生书写着对黄岩翻簧竹雕的一腔热爱。
文竹蕉叶纹瓶
文竹方胜式双层盒
翻簧“和合二仙”八角博古盒
出身翻簧世家 练就扎实技艺
顾启望翻簧竹雕工作室坐落在黄城闹市中心一处小区单元楼里,没有显眼的招牌标识,也没有对外开放的门面,正如它的主人一样,不露圭角、不矜不伐。
“工作室陈列了100多件我自己比较喜欢的翻簧竹雕作品,有时我会在这里写写画画、雕刻翻簧,祖上传下来的手艺我是越做越热爱。”顾启望是地道的黄岩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颇具名气的工匠,尤其是顾启望的祖父顾伯良,清宣统年间曾在杭州传授翻簧竹雕技艺。
“我的祖父师从著名艺人王勋,他在翻簧竹雕上的造诣很深,当时在行业内也很知名,为了让翻簧竹雕技艺得到创新发展,他并不局限于只把技艺传授子女,而是愿意给很多穷人子弟传授翻簧竹雕的手艺,由此可见他对翻簧竹雕的热爱与追求。”顾启望介绍,祖父顾伯良在杭州授艺的传习所是官办的,清王朝被推翻后,祖父就回到了家乡黄岩从事木匠。黄岩翻簧竹雕一般以父子相传、师徒相袭的传承方法为主,他的父亲顾梅竑从祖父那里学成了一身技艺,并在城关木器社、黄岩翻簧厂做了多年的造型工,直至退休。
由于父亲在翻簧厂工作,幼时的顾启望经常有机会到车间里玩耍,看到厂里各式精致的翻簧竹雕产品,从小顾启望便对这门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学做木匠活,别看我那时候小,七八岁时就在木器社给打稻机木条做钻孔了,有一次我的手被斧头弄伤了,父母心疼我受伤,相互埋怨对方,还吵了一架。后来我父亲在翻簧厂里做造型工,我只要有机会,也会跟着他到厂里做‘家属工’,耳濡目染之下,我对翻簧竹雕制作的工艺便熟知了。”顾启望说,直到17岁那年,他初中毕业父亲才开始传授他学习木匠和翻簧竹雕的技艺。
工唯有技法,而匠则有心。一名好工匠,除了掌握好技艺,还要有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及创新创造的巧心。顾启望学艺非常刻苦努力,加上他善于思考和创新,很快,他在木工和翻簧竹雕技艺的领悟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上世纪六十年代,黄岩县城里还没有家具店,家家户户买家具都要把木匠请到家里做,那时预约我的人家很多,他们觉得我做的木匠活精细,打造出的家具质量好、品相好,还不抽烟不喝酒,就是耗时比别的工匠长些,别人8天做出柜子,我要9天才行。”顾启望笑着说,出活慢并不是因为他偷懒,相反,他做工时会全身心投入,不会浪费一点时间,“就是因为我心里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严格的标准,不允许从我手上出去的家具是个次品,所以就会精雕细琢,时间都耗在对品质的打磨上了。”
专注创新研发 技艺突飞猛进
1972年10月,22岁的顾启望被黄岩翻簧厂招入生产车间,成为一名翻簧器型造型工,这对当时的顾启望来说,意义非凡。
“完成一件翻簧竹雕作品,要先将毛竹去青取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再磨光、雕刻纹样,制成各种工艺品。工序虽然繁杂,但整个制作过程主要分为器型制作和竹雕两部分。进入厂里后我被分入造型车间,拜师王根友。”顾启望介绍,翻簧样式器型多种多样,即使入厂前他已经跟随父亲打下基础,技艺的进一步精进仍需要高师指点,王根友在器型制作上功底扎实、技艺精湛,他让顾启望的器型制作技艺再次得到提升。
做事认真仔细,做工精益求精,没多久,年轻的顾启望在百余名工人中脱颖而出,被选入创新组,主要从事翻簧产品创新设计和出国展品制作。
“1979年至1982年是黄岩翻簧厂的辉煌时期,那时翻簧畅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组需要研发设计各种精美的翻簧新品出国展览,我主要做器型,陈芳俊和罗启松负责雕刻。”顾启望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岩蜜橘”和“黄岩翻簧”是黄岩对外宣传的两张‘金名片’,凡有重要领导或贵宾来黄岩,往往上午参观完浙江省柑橘研究所,下午就会来参观黄岩翻簧厂。
顾启望和妻子何菊芬的缘分便是在这“蜜橘与翻簧的缘分”中定了下来。何菊芬原为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出纳员,经人介绍与顾启望相识相恋,她和顾启望一同见证了黄岩翻簧竹雕近半个世纪的兴衰。
“他在翻簧厂里工作的时候,我还在柑橘研究所上班,那时他家里有数十件精美的翻簧竹雕,我同事来做客一看到这些作品都喜欢的不得了,他们经常出国交流需要带些礼品,这些翻簧竹雕一件件都被我送了出去,老顾人比较好说话,也从来没跟我计较,我现在想想愧疚极了,那些作品都是他年轻时技艺的证明,也是他的心血。”何菊芬感叹道。
1985年以后,随着国家指令性生产计划以及原辅材料计划供应的取消,黄岩翻簧厂的原材料配给、出口指标和出口补贴均被取消,翻簧竹雕产品再也没有了出口订单。黄岩翻簧厂也决定停止翻簧生产,转为木制圣诞礼品的生产,翻簧工匠们几乎全部转行,黄岩翻簧竹雕迅速走向衰落。
“要生存就得去做市场接纳的产品,1987年,我也从厂里离职了,与人合股办厂生产木制工艺品,后来又自办了黄岩希望工艺厂,便把更多心思放在厂里经营上了,偶尔在家会做一两件翻簧竹雕。”顾启望说。
重拾翻簧制作 创新传承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岩全县生产木制工艺品的厂家发展迅速,顾启望也在此时积累下了第一桶金。
“通过办厂积累了一份家业,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后来我才能痛下心来要为翻簧竹雕重拾辉煌。”顾启望说。
1999年,顾启望和妻子一起到省外多地工艺品市场调研产品,他们发现市场上的翻簧竹雕几乎绝迹了。
“我去了浙江安吉、湖南邵阳、江西井冈山等国内所有可能会生产翻簧竹雕的地方,都没有找到翻簧竹雕生产厂家,只在井冈山一条工艺品老街的角落里看到两个做工粗糙的翻簧烟盒。那时我就想别人都不生产,我一定要把翻簧竹雕再做起来。”顾启望说。
回到黄岩后,顾启望让工人试着学习翻簧竹雕技艺,可是翻簧竹雕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对工匠要求甚高,几乎没有工人愿意花精力去做这件事。顾启望也清楚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平和深入骨髓的热爱,这份技艺很难传承,“翻簧竹雕工艺涉及篾匠、木匠、雕刻、油漆等多项技艺,还要创作者本人在文学、设计、书法绘画上有相当的造诣,一项工艺不赚钱,对工匠的要求又高,就意味着传承难。”
吕志贤是浙江新昌人,自幼喜爱美术,2005年他来到黄岩拜顾启望为师,“我的外公曾经到顾老师的工厂里参观过翻簧竹雕,他极力推荐我来跟顾老师学习,那时我刚好技校毕业,在找工作,便到了黄岩学艺。”
在吕志贤的记忆里,师父顾启望对翻簧竹雕的喜爱几近痴迷。“选竹、劈竹、煮竹这些工序很辛苦,他都亲力亲为,并且我和其他人跟着顾老师做学徒,前三年雕刻的作品器型几乎都无法销售,浪费了他很多心血,但他从不放弃教导我们,每个月还发工资给我们。可以说他传授我们工艺的前几年都是在赔钱,哪怕是后来,也仅仅是做到收支平衡。”吕志贤说,在顾启望的教导下,他和师兄曾勇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大奖。2006年,黄岩翻簧竹雕艺术馆成立后,顾启望经常到艺术馆里免费给中小学生讲述关于翻簧竹雕的知识,宣传这项具有黄岩特色的传统工艺。
有了徒弟传承技法,顾启望把心思放在翻簧竹雕的技艺创新上。“历史上翻簧作品没有大件,主要受限于竹节的长度,一般竹节是在30公分以下,翻簧的宽度可以拼,但是高度就做不上去。”顾启望在如何给毛竹去节上做了无数次的尝试,终于研究出了毛竹留节取簧新工艺,并制作出《秋高气爽水长流》《山泉烟雨中》等精美的大件翻簧竹雕。“《山泉烟雨中》是保留一个竹节,《秋高气爽水长流》是保留两个竹节,节数越多越难。”
2000年至今,顾启望的作品在国内工艺美术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或银奖,并成功仿制多件故宫藏品。《方胜式屉盒》和《八角博古盒》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还有两件作品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黄岩翻簧竹雕几经兴衰,虽然庆幸还有传人,但过几十年,还有没有人继续学习翻簧竹雕、有没有人坚守住这门传统技艺还是未知。”顾启望说,为了让翻簧竹雕在历史长河中被更多人知晓,他已将自己会的翻簧竹雕技艺记录了下来,书写成册,给后人留下关于这份“巧夺天工”的记忆。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