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黄岩百晓 发表于 2024-6-19 10:26

山上望得见城美 城内看得见山美

九峰山风貌建设提升促“山城共融”

六月的九峰山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大自然特有的气息。徒步其中,古道、古木、古塔、书院等资源丰富,目光所及之处皆是风景。

为了充分发挥九峰山的生态、人文价值,推进城乡有机更新,今年,我区加快推进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该工程是我区深挖“南北文化轴”历史资源的重要工程,将从“连、通、提”三个维度,对九峰山山体、内环线城市风貌共1758公顷区域进行优化,打破山、城割裂现状,挖掘区块周边潜在功能,提升整体风貌和价值,维系黄岩人民对九峰山情感上的寄托,达到在山上望得见城美,城内看得见山美的“山城共融”和谐之美。

自然景观 巧夺天工

在九峰山片区东北角,黄岩石窟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机械轰鸣声、焊接声、切割声、捶打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的景象。

黄岩石窟历史悠久,自唐代建县以来,筑城、铺路、造桥、修渠,还有民众建房所用的石板石条,都从山下郎石板仓这里开采。随着岁月的增长,石板仓形成了一处千奇百怪的人工洞窟,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的石窟,盘桓曲折,洞连洞,洞通洞,有长的有方的有扁的,人在里边走,恍若仙宇琼宫。洞内有大小仓潭廿六口,盘迥曲绕,通幽深处,宛如水殿龙宫。仓潭积水最深者达四十多米,碧水深潭,回声隆隆。潭壁有天然图饰,形态各异,千姿百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采石仓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推出“蟠龙洞”“锦绣黄岩”等景点。

近年来,为了保留石窟风貌,黄岩石窟文化艺术中心邀请了清华大学徐甜甜教授团队设计,遵循因地制宜、最小干预的理念,置入适当人工设施,在保留本底的基础上,依托独特地质景观资源,通过“空间设计+文化建设”两核驱动,对黄岩石窟群落进行保护性生态修复,利用目前的存量空间采用最小干预建筑针灸的方式进行点对点激活达到“微改造精提升”的效果,并通过梳理不同洞窟的形态以及特性,打造出以艺术展览为特色的“国际当代艺术窟”。

“我们根据石窟形态的特殊性,巧妙设计,提升石窟存量空间丰富性,为游客带来观赏性的同时,也能增加不同主题的娱乐体验。”城投集团下属社发集团总经理张安说,石窟内共打造了三个不同建设风格的洞窟,分别以城市客厅为主题,老城记忆为载体,融入水系、树木、船只、码头等生活形态、城市功能设施。其中,1号洞窟将建设城市客厅,投影平面面积约8500平方米,空间约20万立方米;2号洞窟则以文娱休闲为主题,分布平面面积约6500平方米,空间约15万立方米;3号洞窟将打造主题餐厅,平面面积约1100平方米,空间约1.65万平方米。

“截至5月底,1号洞窟工程施工进度达到80%,有望于6月30日前如期完工。”张安说,“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工程进度,2号、3号洞窟预计在年底建成。”

亘古以来,九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而名闻遐迩。

九峰山是永宁山(方山)支脉。它的名称由来已久,因有灵台、文笔、华盖、接引、宝鼎、灵鹫、双阙、卧龙、翠屏九个峰而得名。康有为曾赞其“九峰环立,峻碧摩天,分雁宕之幽奇”。

从九峰登山步道拾级而上,两边树深茂密,沿途风景秀丽,大小景点点缀其中,比如丫髻岩、烈士陵园、方山双塔等。人在山里、行在景中,景物一体,怡情乐性,养生健身,好不惬意。

登至山顶,再俯瞰黄城,更是美不胜收。永宁江风光旖旎,穿城而过,有时云蒸霞蔚,有时无垠旷远,城中彩色的房顶犹如散落于人间的珍珠,衬托出黄岩独特的韵味,风姿绰约,引人入胜。

人文美景 文脉留存

“我们对宋韵古道周边的现有建筑、配套设施、道路等进行梳理,结合宋韵文化与建筑风格,将以白墙青瓦、石板路等元素为主,营造出一种现代中式的环境氛围,打造成民宿生活休闲区,提供多样化的功能和服务,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和喜好。”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由北京土人设计、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领衔设计。近日,土人设计团队设计师刘斌毅向记者介绍未来如何改造提升宋韵古道区块。

沿着九峰山麓南行,便来到位于南城街道方山下村的宋韵古道。前几年,南城街道修复了宋韵古道,并赋予它新的使命。古道全长约1000米,南通方山五峙堂,北通方山双塔。古道沿途共设置三左亭、二彭亭、云影亭三座凉亭,以方山下村宋代著名乡贤左纬父子、彭椿年、彭龟年兄弟和朱熹的“天光云影共徘徊”而得名。

趁着周末,不少市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古道休闲徒步。“我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宋韵古道建得不错,便趁着周末过来看看,果然不虚此行。”市民刘成梁说。

长长的青石板台阶蜿蜒向上,道路两旁不知名的野花摇曳,树木成荫。这条风景清幽秀丽的古道成为市民登山赏景、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刘斌毅介绍,未来宋韵古道区块的建筑布局将结合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特点,与九峰山、水库、茶园等形成和谐的对话。在功能设置上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理念,既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又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九峰自古以来便是山水形胜、人文荟萃之地。《九峰山志》载,宋时,九峰有“一石、二井、三潭、八亭”之说,又有“三塔、六溪、九峰、十二景”之胜。一石指“朗公石”,二井是指米筛甘井和铁米筛井,其泉水清澈甘甜,内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古为黄城居民的用水之地;三潭即为桃花潭、响泉潭和云崖潭,八亭是镜心亭、留春亭、仰高亭、望峰亭、夕照亭、甘泉亭、红枫亭、响泉亭,分布在各个景点。三塔是瑞隆感应塔和方山双塔,其中瑞隆感应塔为北宋建隆四年(963年)所建,系楼阁式仿木结构,八面七级砖塔,是九峰公园内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六溪是指马尾溪、云影溪、涤砚溪、东高溪、瀑布溪和响泉溪;十二景是古寺钟声、平林塔影、九凝积雨、双峰插云、马尾飞瀑、铁筛甘井、虎头堆雪、桃潭夜月、响泉听松、沙堤烟雨、白云香雪、春留桃源等。“十二景除古寺钟声和白云香雪、梯云精舍等湮于历史深处,其余景点依然存在。”台州文史研究馆馆员章云龙说。

在九峰山麓的九峰公园,大人们闲庭信步,孩子们嬉戏玩闹,一幅岁月静好的美好画卷。

九峰公园于1959年正式建园,是浙江省最早开园的县级公园。因风景秀丽、古迹诱人、灵气和神韵俱佳而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九峰公园承载着我们童年的记忆,小时候我们经常来这游玩,现在也会带着孩子来这玩。”市民张晓说。

“九峰,曾书写着黄岩教育史的浓墨重彩。九峰书院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当时王棻先生执掌九峰书院后,培养出了一批享誉一方的文化名流,如王彦威、喻长霖、王舟瑶、陈瑞畴、章梫、许元颖、於昕、江伯震、黄方庆等。”章云龙说,在当时,九峰书院成了一个文化的集中地,名流云集于此研讨学问。如今,重建后的九峰书院不仅为九峰公园的景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于挖掘九峰历史文化和丰富区域人文资源,以及弘扬黄岩人文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城市田园 生态绿野

今年年初,位于江口街道山下郎村的黄岩生态农业田园的油菜花田,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探索这处“城市秘境”。

作为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岩生态农业田园占地面积310亩,在保留农田肌理、连通破损池塘等基础上,设置了游憩步道以及11个凝聚黄岩本土风情特色的异形凉亭,构建了一个以生态保育基底为基础,集生态功能、游憩功能、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空间。

“从荒地到田园,从破土动工到项目落地,总耗时仅50天。”张安说。

黄岩生态农业田园的建设既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将会在田园里轮种各类瓜果蔬菜,将通过逐步增设互动区、体验区,让市民随时随地都能够了解体验农耕文化、亲近自然。”张安说。

随着生态游的兴起,不少市民邀上三五好友,在“家附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探寻城市中的自然生态之美,享受户外带来的健康生活新体验,体验别具一格的“诗和远方”。

黄岩生态农业田园就像一个“世外桃源”,在这片开放的城市绿地,人们可以拥抱自然,发现美好。未来,在九峰山片区宋韵古道区块还将建设一组从山体连接到城市的生物通廊,既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同时又能提升九峰山的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

生物通廊将沿着九峰山山脉的走向,从山腰逐渐过渡到地面,并设计有步行栈道,供人们进行观赏和开展教育活动。通过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土植物,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季节变化的植被景观,同时,为山区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一个安全、连续、多样的迁徙和扩散的通道,减少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孤岛化,增加种群的基因交流和遗传多样性。此外,通过步行栈道,人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感受生物通廊中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特点,增加知识和乐趣。通过设置一些展示牌、雕塑、艺术品等元素,人们还可以了解黄岩九峰山的历史、文化及生态。

“九峰山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还有生态农业田园、黄岩石窟、九峰公园、宋韵古道等旅游景点,但其点位较为分散,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强,缺少一条慢行道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串联。”刘斌毅说,在不久的将来,九峰山风貌建设工程将以九峰山景观区为主体,通过增加山体栈道、山体连接道、内环绿道等交通慢行系统,充分激发九峰山活力。在保留九峰山的自然与野趣的同时,对八号立交桥下空间、花鸟市场等节点逐一进行改造提升,并在重要节点设置景观服务设施,使游客体验感受九峰山的自然乐趣,远离城市的喧嚣。



黄岩石窟



黄岩生态农业田园



宋韵古道区块效果图

来源:今日黄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上望得见城美 城内看得见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