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14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追着太阳种瓜——上垟乡外出瓜农小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7-20 09: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2018年,距离我区第一批瓜农外出种瓜已有35年,上垟乡外出瓜农也是我区第一批外出瓜农中的成员。目前,黄岩外出瓜农的人数从当初的5人发展为如今的5万余人,其中上垟外出瓜农就有近6000人,占上垟乡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上垟乡是长潭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耕地面积很少,也没有企业,乡内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因此,外出农业应运而生。外出瓜农以种植西瓜、哈密瓜等经济作物为主,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17个省市,海南、云南、广东、江苏、四川等地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是追着太阳种瓜的异乡客,也是把甜味带回家乡的故乡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许金明


  大岩村的许金明今年57岁,外出种瓜有34年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许金明听别人说温岭海边有大片土地荒着,而且那里的滩涂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西瓜,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出大岩村来到了温岭箬横,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记者问他都在哪些地方种过瓜,他说,去过太多地方,都有些记不清了。其实,温岭、上海、广东、杭州等地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刚到温岭的时候也不敢种太多,只承包了五六亩地,种植‘8424’品种的西瓜,我算是幸运的,第一年就大丰收。”许金明回忆道,在当时黄岩的“万元户”很少,但是那一年,他家种瓜所得的收入有1.3万元。尝到甜头的他,第二年又准备出去了,亲戚见他种瓜收益不错,有四五个人也要跟着他一起到温岭去种瓜,刚开始都一起在温岭,慢慢地分散到上海、广州等地。此后,村里、乡里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到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种瓜地。“最早跟着我出去的那一批,种得好的现在都已经有房有车了,不仅在老家盖了新房,而且在黄岩城区买了两三套房子。”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2000年,许金明又辗转来到了海南,初期还是种植“8424”品种的西瓜,后来听人介绍说种植哈密瓜有更好的收益,便开始改种哈密瓜,并由原始的露天栽种逐渐改良为大棚种植,并以种植反季节哈密瓜等方式争取更多收益。每年中秋节一过,他就开始播种,待到年前开始收成,丰收的喜悦可一直持续到来年的5月份。

  今年是许金明在海南种瓜的第17个年头,由于肯吃苦善钻研,掌握了科学种瓜的技术,连续三年他的净收入都在一千万元以上。“目前,在海南承包了900多亩地,由于风调雨顺哈密瓜长势特别好,加上瓜价稳定,每亩净收入超万元。”他说。

  许金明介绍,现在他在国内南方的嘉兴水果市场和北方的沈阳水果市场里各有一个固定销售摊位,他种的瓜自产自销,售往全国各地。

  “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场景,我没有亲眼所见,却听我儿子描绘过很多次。”许金明说,他的儿子许益江今年31岁,高中毕业后就跟着他种瓜,如今在沈阳做瓜果营销也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虽然这些年一家人聚少离多,但以瓜为媒编织起的甜蜜让这一家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背井离乡,去温暖的地方

  ——卢灵峰


  追着太阳种瓜,去到温暖的地方。遐想中大约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温馨,而现实却是背井离乡的不易。

  西洋村的卢灵锋是千千万万外出瓜农之一,他今年40岁,到海南打拼事业已有15个年头了。

  “海南气候温暖,适宜种植反季瓜果。早些年主要种植西瓜,后来渐渐开始转种哈密瓜,再后来开始尝试种植红心柚、台湾凤梨等水果。”他说,在销售哈密瓜的同时,台湾凤梨也可以开始售卖,等到这两样卖得差不多了,红心柚又能接上了,这样就不会有空档期。

  在海南种植哈密瓜的上垟瓜农约有三百多户,作为黄岩瓜农协会副会长和海南浙江哈密瓜瓜农协会会长,卢灵峰总是毫不吝啬地向家乡瓜农传授种植技术和经验,带动家乡瓜农一起致富。有时候,碰到部分瓜农的瓜卖不出去的情况,他会挨家挨户去把他们的瓜都收过来,帮助他们一起卖出去。

  促进家乡发展,创造美丽经济,几乎是每一位外出瓜农的追求。每年的六月份,是上垟乡从事外出农业的乡民们集中返乡的时间段之一。今年7月3日,卢灵锋张罗组织的黄岩区第二届海南哈密瓜种植交流会在上洋乡政府召开,180余位在海南种植哈密瓜的瓜农参加了交流会,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年到头都这么在外忙忙碌碌,现在规定每年给自己放三个月的假期。”卢灵峰说,每年五到七月之间,正是各种应季水果缤纷登场的时候,他就放假回到上垟看看家乡的变化,陪陪家人,走走亲戚,和老友叙叙旧,这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他乡创业,服务老乡

  ——鲍奎


  今年是鲍奎在四川打拼的第十年。他是山主头村人,初到四川的时候,他才22岁,刚刚大学毕业的年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做起了农资生意。

  做的时间久了,他发现,瓜农们在外租田很难,每当租期临近,租下一年的瓜田就成了大家头疼的事。不仅如此,他还发现,瓜农们使用率较高的瓜棚有两种,一种用毛竹搭建,一种用钢架搭建。前者虽然成本低,但易损坏,一般来说只能使用一年;而后者虽然成本高,但比较坚固,可以使用十年左右。

  经过考虑,鲍奎决定将想法付诸行动。2014年,他承包了1000多亩瓜田,搭建好钢架大棚,覆盖好薄膜,以3400元每亩的价格租给了有需求的瓜农,而瓜农自己租瓜田并搭建毛竹大棚的价格在每亩3700元左右。由于价格实惠,又坚实耐用,瓜农们租用后纷纷交口称赞。

  鲍奎听后十分高兴,他不断发展钢架大棚的面积,目前已达5000亩,今年计划扩展至一万亩左右,以服务更多的瓜农。“创业他乡,服务老乡,回报家乡”,这十二个字始终印刻在鲍奎的脑海里。

  如今,他是黄岩区瓜农协会副会长,也是四川省大邑县西瓜协会会长。这些头衔对鲍奎来说意味着责任。细心的他,还在钢架大棚旁统一建造了住所,以方便租用瓜田的瓜农们生活。当发现用过的旧膜回收处理难时,他劝说瓜农们不要直接将旧膜随意丢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年轻的瓜农们拖家带口来到四川,因孩子的上学问题而急得团团转时,他帮忙联系学校。当暴雨等自然灾害过后,他又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为受损的瓜农争取相关补助……

  行走在四川,鲍奎遍尝生活的艰辛,然而,他说自己的心里是充实的,人生旅途中的过往都值得他在闲暇时细细回味。

  不忘初心,回报桑梓

  ——辛学镇


  辛学镇本就是农学出身,对农业有着浓厚的兴趣。1981年7月,他进入当时的上海南汇农场工作。1988年10月,他辗转到广东部队生产科种西瓜。1993年10月,他来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开始自己种西瓜。2002年的一天,他偶然路过元谋县,惊喜地发现那里的气候非常好,光热资源充足且全年无霜,尤其适合反季瓜果的种植,于是就租了瓜田。这一种就种到了现在。

  如今,辛学镇在云南省的楚雄、元谋、姚安都有基地,总种植面积达几千亩。除了种植西瓜,他还种植其他水果、蔬菜,比如葡萄、芒果等等。

  半生闯荡,给辛学镇带来丰厚的家产。回忆过去,他感慨良多:“在外打拼的日子里,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也经历过许多感动的事。我的努力也得到了政府、同行、顾客的肯定与认可,我感到很欣慰,满足了。”

  如今小有成就的辛学镇虽然身在他乡,但他一直心系家乡,他时常会想起那镶嵌在家乡青山绿水间宛如蓝宝石的长潭水库。今年年初,他向家乡捐赠了总价值五十万元的污水智能处理设备两台,助力“五水共治”,保护台州人民的“大水缸”。

来源:今日黄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