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首个排水口数字化监管体系显成效
近日,在母亲河永宁江上,一款“头戴斗笠、瞪着大眼、脚踩四轮、能水上漂”的机器人引来来了无数市民好奇的目光,这个小东西日夜工作,不怕日晒雨淋,透着神秘和高科技感。“到底是干嘛用的?”区五水办工作人员为大家解开了疑团——这是我区最新投用的“5G智能河长助手”,专门守护在一些排水口附近的江面,它所采集的各项数据能实时上传至电脑、手机和区级大数据平台,是河长的“好助手”,也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的首个排水口数字化监管体系中的一项“秘密武器”。
河长的烦恼与忧愁
施官敏是西城街道中干渠的一名乡镇(街道)级河长,他负责的这条河道全长3.3公里,两岸既有村民住宅区,也有一些工厂和小餐饮店。他告诉记者,虽然这条河还有村级河长等力量共同参与日常管理,但向河中偷偷排放污水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说实话,日常巡河只是定期抽查,我们很难24小时盯着每个排水口,如果一个口子排出污水,在我到达之前又停了,有时就发现不了。”施官敏表情凝重地说,即便刚好有污水排出,仅凭肉眼看、鼻子闻,也不一定就能准确判断出流出的水是不是达标。施官敏的烦恼也正是全区数千名河长的苦恼。
据了解,特别是在我区现有的31 条区级以上河(湖)道、215条乡镇级河(湖)道中,有一大半河道沿岸分布着社区、商铺、工厂,每天产生大量餐饮泔水、工业废油、皂化液和其他固体废物。一些业主环保意识不强,私排乱放现象偶有发生,监管难度大。
经过近四年的“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我区各地截污配套设施建设渐趋完善,而后期河道水质实时监测却无法有效跟进。“我就想知道建设成效到底如何?到底还有没有排水口在排污?”区五水办主任戴海波的脑中始终有这样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光靠人的‘两条腿’去跑,一周一次也就一次,两次也就两次,而要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几乎不可能!”西城街道红旗村河长华君宝说。
此外,全区“一张网”的水质监测数据网络也没有形成。“治水这一块,目前还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各部门和乡镇街道之间都有自己的一套治水数据,相互之间基本上没有实现数据联通,因此日常水质监管和维护就存在漏洞,比如即使发现问题,也无法第一时间进行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戴海波说。
要实现日常水质监测实现“精密智控”,筑牢治水成果第一道关,建立数据闭环管控的治水新模式势在必行!
“小助手”有大作为
“能否借鉴生态环境部门在企业安装的环保在线监测系统,我们在沿河各排水口也有针对性地布置实时监测设备,来弥补人工巡河的不足?”经过走访调研,区五水办收集和整理了各地河长的意见和建议,着手建设全区河湖排水口智慧管控系统。
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批9个“5G智能河长助手”机器人被投放到永宁江、西江河、东官河、江北渠道等主要河道。今年春节长假刚过,河长陈雪丽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来自“河长助手”APP的预警信息。“信息显示,永宁江城区北岸一家商业综合体点位的排水口水质污染物超标,该时段氨氮指标陡然上升了三倍。”她还当即通过APP上的远程实时监控,很快看到了该点位江面上漂浮着一层油污。于是,陈雪丽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了属地街道和相关部门。半小时后,工作人员一起赶到现场进行了溯源调查。经了解,长假期间,商场内一家餐饮店在装修过程中,将污水管错接入了雨水管,造成了这起污染事故。工作人员当即要求商家对问题进行限期整改,避免了污染扩大。
这起污染事故得到精准高效的处置,“5G智能河长助手”机器人功不可没。这款机器人头上顶着一块太阳能光伏板,一般情况下续航时长可达近一个月;身体里安装有高清摄像头,能实现360度无死角拍摄记录;隐藏在水下的传感器还可以实现水质PH值、溶解氧、氨氮、浊度等指标实时监测。“依托智能河长助手的各项功能,我们河长巡河遇到的难点、痛点问题,可以一一解决,这将大大提高巡河的效率。”中干渠河长施官敏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从智治迈向共治
随着“5G智能河长助手”的推广应用,智能化管控获取的实时监测数据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依托5G、云技术,将河道水位、管网、泵站、污水厂、水质监测等一体化功能纳入智慧管控平台,打造从源头到终端的闭环管控模式,把治水工作纳入“数字黄岩”建设体系中去的问题,提上了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
经过多次沟通协商,由区五水办牵头,区大数据、住建、水利、自规、气象等单位紧密协作,制订出台出了建设“数字治水”全链条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方案。“整个系统一期投资近千万元,眼下,数据中心正在进行系统调试和设备的安装,有望于4月初完成系统框架搭建。”戴海波介绍说。
从源头管控,到管网监测,再到系统联通、数据共享,一体化管理平台建成后,将囊括数据资源展示大屏、排水管网GIS管理系统、综合监控监测管理系统、排水视频综合监控系统、综合运维管理系统、移动应用系统、智能泵站调度系统在内的7个子系统以及N 个应用。同时,配套建立智慧排水数据资源库、智慧排水图、物联、互联、工控一张网以及智慧排水平台,从而形成一库、一图、一网、一平台的大数据运行中心,这将彻底解决部门协同不够、数据联通不畅等难点问题。
为了加强河道排放口监管,下阶段,我区还计划引入“物联感知技术+窨井液位检测终端”“液位+水质检测二合一终端”的应用,将极大地降低市政人员的工作量,提高雨污管道的监测效率。
数字治水,清水润城。如今,一个完整的排水口数字化监管体系已在我区形成,并正逐步向台州全市推广。届时,从前端监控到终端调度处置,每一个环节都植入“数字”基因。2021 年,随着我市“河湖智慧管理提升年”的启动,我区将进一步统筹全流域河湖智慧管治,探索数字赋能,提升排水口监管工作前瞻性、科学性,推动全域数字化治水迈上新台阶。
来源:今日黄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