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5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复烧沙埠窑 ——泥与焰里寻宋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28 10: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复烧者陶正生


▲复烧者张贤光(前)和周建灿


在竹家岭沙埠青瓷文化展览馆作坊展示区,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拉坯。


黄岩沙埠青瓷窑址遗物堆积丰富,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2019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设立了考古工作站,开展主动性发掘。


▲沙埠窑复烧品


▲沙埠窑址出土遗物


◀黄岩博物馆一件瓷器藏品,上有海洋文化相关刻像。


▲陶正生复烧的凤凰纹青瓷器


▲陶正生的复烧品



177……300……544……747……1063……

窑炉边,电子温度计上的数字,随时间缓慢变化。

王礼敬守在窑前,每隔15到20分钟,就要打开窑门,蹲下身,用铁钳小心翼翼地往里添木柴。火焰的反射光,仿佛在他眼镜片上镀了一层金色。

这是一座馒头形状、用砖头砌成的柴窑。柴窑肚子里,塞满了杯盘碗碟的坯件,在火海中,通红而透明。

窑内温度越高,升温越慢。等爬到1100摄氏度,再往上,每小时只能升15摄氏度。

王礼敬招呼坐在一旁的侄子王勇,加快添柴的频率,每隔5分钟添一次。由于温度过高,木柴刚到炉口,便“腾”地燃烧起来,瞬间变成木炭。

1187……1195……1220……1227。

1227摄氏度,这是眼前这座柴窑的“新纪录”。王礼敬看了下时间,12月5日早晨6点04分,距离开烧,过去了20小时34分钟。

6点半,烧足21小时,熄火。通宵达旦地作业,令叔侄俩疲惫不堪。二人简单吃了早饭,回屋歇息了。临睡前,王礼敬在微信群里告知伙伴们:两天后,上山开窑。

12月7日傍晚,众人驱车赶到柴窑所在地,黄岩区院桥镇石道地村一座民宅里。6个中年男人,来自各行各业,因为喜爱瓷器,聚在一起成了好友。

准备开窑。铁链随着齿轮转动,柴窑顶部的石盖被慢慢提起。男人们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像在等待即将降生的孩子。

很快,一个个脆响的、明晃晃的瓷器出炉了:酱色的盏,青灰色的杯,墨绿色的笔山……众人围拢上来。

“紫金釉色已经非常接近了,但青釉,还需要继续摸索。”王礼敬细细端详几个瓷碗。

“可能调釉的配方需要改良。”管策建议。

“如果是温度问题,我们把柴窑再改进一下。”张东对王勇说。

周建灿拿起一个破裂的碟子,惋惜道:“开窑时,窑内温度还是高了点,再冷却半日,它就不会裂了。”

孙勇建用手指摩挲着斗笠盏:“造型可以,接下来,尝试纹饰雕刻。”

6人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起来,并相约下一次烧窑的时间。大伙的心愿一致:

复烧沙埠窑。



沙埠窑,位于黄岩城西南15公里的沙埠、高桥之间的三角地带。半月形的山麓,分布着竹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岙堂、下余、瓦瓷窑等7处遗址。

窑址伴随着“龙窑”——这是江南最常见的窑炉类型,沿山坡而建,龙头朝下,龙尾巴高高地翘在坡上。

龙窑两侧,层层堆积着青瓷残片,多是碗、盘、壶、杯等用具,恒河沙数,不可胜计。据考古专家调查、鉴定,结合考古科技手段得知,这些瓷片的胎釉成分,与越窑相似;烧造年代是唐晚期至南宋早期;北宋中晚期,其产量和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唐代,某个窑工师傅看中了沙埠的地貌和泥土,在这里建起了第一条龙窑。从此,当地农民除了种地,有了新的营生。北宋中期,这里出产的瓷器,工艺好、品质佳,销量颇丰,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每到烧窑季,有人挑石,有人捏土,有人刻花,有人烧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竹家岭一条70多米长的龙窑,每次可出窑万件瓷器,良品通过水路,运往黄岩城里,残次品就被丢弃在窑炉周围。日积月累,瓷片堆积成山。

然而,到了南宋初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沙埠的窑火尽数熄灭。窑场荒废,荒草萋萋,往后800余年,逐渐湮没无闻。

对于沙埠窑前后300年的兴衰,黄岩地方志只字未提。这不奇怪,烧窑在古代属于普通手工业,算不上“光宗耀祖的大事”。毋庸说沙埠窑这样的地方民窑,就连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官钧”(宫廷置窑烧制的钧瓷),在宋朝文献中,也难觅蛛丝马迹。因此,我们无法从史料中获知先人巧夺天工的创造。

沙埠当地村民们对瓷片司空见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老乡造房子,就从山脚下、旱地里,把散落在地上的碎瓷片一担担挑来,当碎石料用。偶尔捡到相对完整、好看的,拿回家当摆设。

事实上,沙埠窑的瓷器,在台州民间一直有流传。当年的生活用品,如今作为精美古董,被爱好者们收藏。

黄岩中学“70后”历史教师周建灿,就是沙埠窑资深的“发烧友”。除了收藏,他也搞历史研究,发表了不少沙埠窑相关的考据文章。去年8月,台州市博物馆举办了“丹丘瓷韵——台州青瓷的工艺与美学”展览,他是主要策展人。

王礼敬退休前,也是中学教师,教英语。7年前,他入了青瓷收藏的坑,像上林湖的越窑瓷、龙泉窑瓷、耀州窑瓷,都搜罗了一些。不过他最中意的,还是沙埠窑瓷。

“沙埠窑的瓷器釉色圆润,工艺精湛,和耀州瓷相比,丝毫不差。”说话时,王礼敬皱着眉头,一脸认真,“这是我经过细致对比所得出的结论,绝非偏爱家乡产的东西。”



都喜爱宋瓷,都对沙埠窑情有独钟,王礼敬和周建灿很快熟络起来。两人关于“复烧”的念头,则是观摩考古发掘时燃起的。

2019年,沙埠青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黄岩区博物馆、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对窑址群内的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

两年来,在省考古所沙埠窑考古工作站站长谢西营的主持下,竹家岭挖出了两条平行的、紧挨着的龙窑,并出土了上万件瓷器。像北宋中期的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大盘(残片)为国内特有,其他地方罕见。这里出土的酱釉瓷器,在两宋时期浙江地区独有,和同时期的定窑相似,其胎土细腻,器壁匀薄光洁,釉色匀净美观、闪烁着金属光泽,属于高档器物,人美其名曰“紫金釉”。

王礼敬和周建灿空闲时,跑到考古工地,看考古工作者们细致地清理和发掘,偶尔搭把手。看久了,时不时讨论:古人到底怎样生产?能不能仿照古人,把沙埠窑的瓷器复烧出来?

两人合计,搭一个窑炉,尽可能还原1000年前的烧造环境,成不成功另说,先干起来。他们各自在圈子里又呼吁一番,很快,几个“同道中人”加入进来:

张东,台州女婿,加拿大华人,198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非金属材料专业,之前在北美从事陶瓷研究与策展,提前退休后,随夫人回台州定居。孙勇建,黄岩区博物馆派驻到沙埠窑考古工作站的联络员,协助考古发掘。王勇,王礼敬的侄子,银铺老板,传统银饰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管策,在外贸公司工作,是周建灿在黄岩中学带的第一届学生,地方文史与收藏爱好者。

今年5月初,6人聚餐,席间碰杯宣布团队成立。王礼敬是领头人,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张东科班出身,担任“技术顾问”;周建灿对宋瓷审美有研究,担任“美学顾问”;孙勇建沉默寡言,能静下心拉坯、做造型;王勇动手能力强,承包了木工和泥水活;管策负责后勤保障。

大伙目的很明确,心态却很单纯,前期众筹3万元,成功了皆大欢喜,失败了就当自娱自乐。“我们就是一群玩家,在一起玩嘛!”

在沙埠以南的山村——石道地村,寻得一间空置的民房,作为烧窑“根据地”。众人商量,决定用柴窑复烧,而不用电窑或气窑。

“古人烧窑,都是用柴烧,不可能用天然气或者电,我们要复烧,当然得师法古人。”周建灿说,“另一个理由是,电窑和气窑内部受热均匀,能产生规范的、符合科技要求的‘完美之作’,但从艺术上来说并不可取。柴窑内的火焰熏燎,飘忽不定,却能让瓷器产生色彩变化的节奏韵律,和丰富美妙的肌理效果。”从这一点上来说,艺术的成功之处,也许正是科技的缺陷。

受空间限制,造龙窑已然不现实。王礼敬、张东、王勇等人几番商讨,最终设计出一个馒头窑(或称梯形窑),用耐火砖等材料搭建,炉膛、炉腔、烟囱等部件可拆卸,以便随时能修改。

如何调制釉色,是复烧的核心技术。釉色配方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张东在上大学时,就学过釉色调制;当下,配方在网上一搜一大堆。但成百上千的配方中,哪一种可以配出沙埠窑的青釉或紫金釉?这需要试验。

“材料学的发展,是从简单走向复杂的过程,宋人调釉的配方一定很简单、很节约,也不可能添加什么化合物。”张东说:“至于釉的原材料,我相信,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里。”



釉料确实就在脚下,沙埠、院桥一带的山地、田地里,高岭土、石灰、石英,随处可见。

“看看,这是上好的瓷土,回去清洗一下就能用。”王礼敬从地里扒拉起一块白色高岭土,展示给一旁的伙伴。

王勇、管策等人,帮忙把土装袋,运上车,送回“根据地”。还有一门材料“草木灰”,大伙拔了一些路边的蕨草,回去焚烧待用。

把泥土淘洗干净后,用石臼手工敲打、研磨,再将材料按比例调配,做成胎土和釉料。“可能用机器研磨,会更便捷一些,但我们还是遵循古法,古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王礼敬对此很执拗,“因为一个环节的小变量,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大不同。”

拉坯、修坯、上釉由孙勇建完成,他参与沙埠窑的考古发掘,对器型、样式烂熟于心,“宋人以瘦为美,你看沙埠窑的斗笠盏,器型简约消瘦,体现了宋人之雅”。

除了完整的器皿,王礼敬还做了许多上釉的试片,根据釉配方的不同,对它们进行编号。

“五一”假期,柴窑第一炉开烧,所有的瓷坯都放在“匣钵”里,以制造高温还原焰气氛,送进炉中。很遗憾,历经20余小时,烧到800摄氏度后,温度再也没上去。出窑的只能算陶器,而不是瓷器。

“说明,窑炉存不住热,需要增加密封性。”大伙七嘴八舌论证一番后,将烟囱缩小口子了。

第二炉是5月中下旬烧的,这一回烧到了1100摄氏度以上。大伙欣喜地发现,紫金釉色已经初步显现,“说明调釉的方向是对的”。

接下来几炉,都定在周末或节假日,6人都有空闲,可以轮流添柴。许多零碎的工作,王礼敬一并承担了,忙不过来时拉上王勇。

失败、效果不理想在所难免。“我们就像个草创的乡镇企业,6个人一条心,遇到事情有商有量,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张东说,成员之间偶尔有争执,更多是技术上的探讨,“氛围还是愉快而热烈的。”

9月初,众人上山开窑,一批斗笠盏出窑后,个个釉面润亮,神完气足,像被红玉包镶一般。

周建灿拿来一个北宋沙埠窑紫金釉执壶标本,与新出窑的瓷器对比,从肉眼看,两者颜色并无差别,只是复烧品表面更光亮一些,“这不奇怪,毕竟古董在泥土下埋了千年”。

孙勇建拿着复烧斗笠盏,给黄岩区博物馆馆长罗永华看。“确实很相似。”罗永华说。

苏轼有诗云:“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这里的红玉,是形容宋代的定窑瓷。早些年,人们普遍认为,宋代以紫金釉为代表的酱釉瓷器,都是北方出产的。近几年通过考古发掘,沙埠窑酱釉产品逐渐被揭露,有考古专家推测,这或许是受到定窑等北方窑址的文化和技术传播而产生。

“宋人喜‘点茶’,茶粉末在沸水里搅动后,呈乳白色,配以沙埠窑紫金釉这样深色的茶杯,体现了宋韵中的素雅之美。”周建灿说,以沙埠窑的生产规模来看,紫金釉产品应很有市场,颇受时人欢迎。



关于紫金釉色的复烧,王礼敬坦言,“我们方向对了,可能还有一点运气”。而青釉的探索,今后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团队成员时而会意见分歧,有人说,烧柴太昂贵了,每一炉要消耗半吨柴火,提议尝试经济环保的电窑或气窑;也有人是坚定的古法支持者,并以龙泉和景德镇举例,表示最好的复烧品,都是柴窑烧就的。

“最终,大家议定,继续使用古法烧制,未来如果要扩大规模,再使用效率更高的气窑或电窑。”王礼敬说。

其实在黄岩当地,有复烧沙埠窑“野心”的,不止王礼敬团队一家。如陶正生、谢振威等人,早几年已不约而同地付诸行动。

陶正生是土生土长的沙埠人,在沙埠小学教了30多年的书,主教数学,兼教美术。在美术课上,他带着孩子们临摹沙埠窑青瓷标本上的图案。“那牡丹、菊花、鹦鹉的纹饰,线条多么优美啊,就是一千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刻画的。”他总是对学生们这么讲。

2015年起,他力推“陶艺文化进校园”,为此,他四处学艺,跟随周绍斌、陈新华、周晓峰等陶瓷名师学习烧造与雕刻技艺。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吧,2016年,我有了复烧沙埠窑的想法。”为了搞清楚沙埠窑瓷器釉色的秘密,陶正生拿着标本,跑去龙泉青瓷研究所,做釉色的成分鉴定。从科学数据出发,去沙埠当地寻找配制釉色的原材料。

在不使用化学釉色、坚持就地取材上,他与王礼敬等人观点相同;不同的是,他认为用柴窑烧没必要,电窑和气窑的成品率更高。

5年时间,不断重烧、配比、改进,中间经历过的失败乃家常便饭。目前,他配置出相对满意的青釉与酱釉色。

与此同时,他的雕刻功夫也日益精进,像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等,都被他复刻到盘盏上。

“要完全复原沙埠窑的釉色和纹饰,不可能,也没必要,本来沙埠窑的每一件瓷器,也都不一样。”陶正生说,“正因为不一样,所以才美,我们只需追寻它的气韵即可。”

2019年,陶正生退休,接受黄岩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学校的返聘,在该校开辟了一间陶瓷体验馆。凡有师生前来体验陶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述沙埠窑的故事。

谢振威是较早尝试将沙埠窑仿品商业化的人。他前期到龙泉学习,2018年在沙埠开设“竹家岭青瓷文化展览馆”,馆内陈设数千件仿品,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还与黄岩区博物馆合作,开发出小型的“五代沙埠窑青瓷香炉”的文创产品,其原型是国家一级文物,该馆的镇馆之宝。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人们应当附随一种对“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相比南宋皇城的气派、士大夫的风流,沙埠窑更贴近宋代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几位复烧参与者都表达一层意思:通过复烧,向先人致敬。

“历史上,台州远离政治中心,没发生过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却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曾生活在这里,他们经历过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也创造出沙埠青瓷这样美的事物,然而,史书没留下只字片语。”往窑炉里添柴时,周建灿脑海中经常闪过一些劳动画面,古人们围在龙窑边,一面投柴,一面闲谈嬉笑的场景,“和我们眼前这群人,没什么不同。”

陶正生手持刻刀,在胎体上刻花,冷不丁问身边的老伴:“哎,你说,宋代的沙埠人,怎么就能刻出这么美妙的线条。”没等老伴回答,他又自言自语:“兴许是师父教得好,兴许是刻多了,心灵手巧……”

有朋友来参观烧窑,王礼敬会领着他们走到桌前,指着琳琅满目的杯盏:“挑个喜欢的,带走,茶杯嘛,就是用来喝茶的。”

对本地的收藏、文博爱好者们复烧沙埠窑的愿望,罗永华很欣慰,“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我们博物馆当然支持,并会给予指导和帮助。”

沙埠窑以具体的“物”表现宋韵文化——像斗茶的盏、插花的瓶、焚香的香炉等,都能在这里找到。“所以,对沙埠窑的传承,不能光讲故事,也要具体到物上,那些复烧的器皿,何不用于市民日常生活呢?”罗永华说。

随着沙埠窑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古人烧窑的奥秘正逐渐被揭开。今年,考古工作站在竹家岭窑炉遗迹的南部区域,发现了窑址作坊遗迹,里面有辘轳坑、匣钵挡墙、水塘、早期工作地面等,“欢迎复烧爱好者们与我们多多交流。”谢西营说,相信考古的揭示与研究,能给复烧带来帮助。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认为,黄岩要介绍宋韵,需根据当地的宋代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可展示、可传承、有效益,能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项目,沙埠窑正是合适题材,“展示,可依托遗址公园;传承,爱好者们的复烧就是种尝试;如果将来,能产生经济效益,再好不过了”。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