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20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图说黄岩] 南宋赵伯澐墓77件出土文物,见证一段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5-12 11: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


赵伯澐墓出土的投龙玉璧。 本文图片由黄岩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元 萌

2016年5月3日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岩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南宋赵伯澐墓,到目前为止,共清理出以丝绸服饰为主的五代十国至南宋文物77件。

其中,出土的服饰形制丰富、织物品种齐备、纹饰题材多样、纺织工艺精湛,堪称“宋服之冠”。纵观浙江近年来发现的南宋棺木,保存完好的至今只有武义徐谓礼墓、余姚史嵩之墓、黄岩赵伯澐墓三例,其中赵伯澐墓是唯一未盗的墓例。此外,如此系统的南宋男性(文官)服饰成套出土,在全国范围内也少有先例。

距今800余年的文物“重见天日”,成为宋室徙居、南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等历史的有力见证。棺木洞开,就像打开了宋人的衣柜,宋人的风雅及对衣饰文化的讲究,一览无遗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墓主其人

六年前的夏天,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村民在当地发现一处古墓,经考古专家鉴定后,断定墓主为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

何以确认墓主为赵伯澐,源于墓室右穴妻子的墓志。墓志系赵伯澐亲自撰写,铭文尾处落款“文林郎前平江府长洲县丞赵伯澐”,通过与《黄岩西桥赵氏宗谱》史料进行对比,信息完全吻合,确定发现的这座墓是夫妻合葬的双穴墓,而左穴墓主就是赵伯澐。

据《黄岩西桥赵氏宗谱》记载,绍兴五年(1135),赵伯澐之父赵子英徙居台州府,任黄岩县丞。赵子英安家黄岩,成了黄岩赵氏始迁祖。

黄岩赵氏后代人才辈出:有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太常丞,与朱熹合编《通鉴纲目》的赵师渊;有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官朝议大夫、直宝章阁,朱熹门人赵师雍;有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朝奉大夫,朱熹门人赵师夏……据史料记载,朱熹与赵氏家族过从甚密,曾为赵氏宗祠题词:“礼乐诗书科甲第,金枝玉叶帝王家。”

作为皇室后裔,赵伯澐生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曾任苏州长洲县的县令副手,卒于嘉定九年(1216),赠通议大夫,同年与妻子李氏合葬于靖化乡何奥(今前礁村)。

在墓志铭中,可以得知赵妻李氏的父亲李宗大曾任朝散大夫、浙东安抚司参议等职,先祖李迪曾为当朝宰相,“衣冠赫奕,为世名族”。李氏与赵伯澐成亲后,两人育有三男三女,在墓志铭中也流露出夫妻生前感情甚笃。

关于赵伯澐的文字史料,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南宋庆元二年(1196)孝友桥圮于水,赵伯澐主持重修,筑为五洞,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五洞桥。

南宋古墓及墓藏文物,为了解赵伯澐其人提供了重要实证,也成为了解宋代文官生活风貌的窗口与史料补充。冠袍带履的精微之处,皆是展现一个人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的线索与证明。

文物探微

开棺之后,除了在墓主的肩膀两侧发现了投龙玉璧与水晶环佩两个挂件,剩下的是大量的丝绸衣物,以及铜镜、香盒等生活用品,随葬的物品称不上奢华。

当中的19件衣物,被分作八层穿在赵伯澐身上,其余的都作为随葬品,层层叠叠地置于棺内。一年四季、各种款式的衣帽鞋服,都纳入了内棺长2.14米、棺头宽76厘米、棺尾宽72厘米的棺椁中。

经清理盘点后,发现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服饰涵盖了衣、裤、袜、鞋、靴、饰品等形制,其中光是上衣就分为圆领衫、对襟衫、交领衫、抹胸等,裤亦有开裆裤、合裆裤、胫衣、裙裤等。丝绸服饰的原料包括绢、纱、绫、罗、绵绸、刺绣等品种。

赵伯澐随身穿着入殓的衣服,除了最外面的一层官服,其余的都是入殓的礼仪性服饰。据介绍,这件圆领素罗大袖衫,是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特点的典型官服,也是所有出土服装中相对宽大的一件,总体规格如下:衣长115厘米,通袖长230厘米,袖宽95厘米,袖根宽46厘米,胸宽72厘米,下摆宽96厘米。

当时,这种样式的衣服也称作公服、常服、从省服。宋代的服饰制度已相当完善,并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古代的官员上朝、办公时,都必须身着官服,穿什么形制、颜色、材质的衣服也都大有讲究。

宋代沿袭传统官服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明确等级界限,官员服装中标识身份等级的饰物相较于唐代明显增多,而且根据官职的不同而改变。

文化上的演变,也影响着宋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宋代官服吸收了此前朝代及汉人的服饰形制,形成了合领、交领、圆领、盘领兼有,广袖、大袖、窄袖并行的特色,在赵伯澐墓出土的系列官服中得以集中展现。

受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影响,宋代士大夫整体上追求简朴淡雅、自然闲适的审美格调,总的来说就是推崇一个“雅”字。因此,宋人服装多展现少装饰、素净、高雅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赵伯澐过世后,受赠通议大夫封号,相当于四品官的头衔。有文史专家表示,该封号可能只是宗室之胄名义上的福荫,而无实际福禄体现,赵伯澐当时应是以八品官的级别入殓的。

曾亮相G20杭州峰会的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呈深褐色,领口与袖口处衬以宽边的淡黄色素罗,右衽斜襟处有一对用以固定的纽子、纽襻,上有莲花纹样,莲花与莲叶呈“品”字形排列组合,花叶间隙还饰有四片心形叶环供八瓣小花的图案。这种风格典雅的纹样常见于南宋时期的宋服中。

这件纱袍的质地也很有讲究,轻柔透亮,丝薄如空气,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坚韧。作为一件质朴的便装,能让人直观感受到宋人含蓄内敛、注重内在的审美取向。

此外,还有一件宋服备受当时G20峰会嘉宾关注,它是入展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绫衫呈浅黄色,饰有双蝶串枝菊花纹样,衣领、衣襟、衣袖、下摆等处的沿口都镶有深褐色的衬边,对襟沿口靠近下摆处饰有两条系带。衣长95厘米,通袖长182厘米,袖宽49厘米,是公认的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件黄岩出土宋服。

绫作为一种在织物表面形成斜纹形态的丝织物,质地轻薄柔软,用于宋服中能凸显飘逸、洒脱的特点。蝶纹与菊花纹作为衣饰的传统纹样,精致且意蕴深刻。

蝴蝶纹最早出现在隋代,到宋代已普遍运用于装饰纹样中,在衣服与瓷器中尤为常见。这件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上的蝶纹形态,一只平展双翅,另一只为翅膀闭合时的单翅侧面,呈现出双蝶相对、竞逐翻飞的情态。

传统的花卉纹样,分为串枝、缠枝、折枝等,这件绫衫的串枝菊花纹,以主要枝梗串连菊花的花头,在纹样的重复连续中,显示出枝梗贯穿相连的气势。

经鉴定,赵伯澐墓出土丝绸服饰的纹样题材主要分为花卉、花鸟、云鹤、杂宝等。其中花卉纹样有莲花、菊花等,花鸟纹样有山茶练鹊、双蝶穿花等,另有杂宝纹样,如珊瑚、万字纹等。

宋代的服饰文化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莲花、菊花、蝴蝶等作为服饰图案,既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尚雅的审美情趣,也融合了市民阶层祈愿吉祥、长寿、平安的内心理想。穿不同款式、花纹、材质的衣服,直接展现了每个人不同的审美与气质。

宋服今声

黄岩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文物,充分展现了当时丝织工艺水平之高,间接反映了南宋时期浙江丝绸生产贸易之兴盛。当时的桑蚕丝品质与人工技艺,是如今单凭机器运转难以企及的。

据黄岩博物馆馆长罗永华介绍,现在博物馆一楼展出的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是一件复制品。为什么以复制品展出?主要是因为该服装尺寸特别大,有2.7米多。而现在通用的有机玻璃制作的保护仓,最大的只有2.4米。如专门为其定制开模,成本太高。

这件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制的展品,比原文物的质地要厚,看上去不够通透,在陈列时需要在下面垫一层宣纸。“一般工人手工织一天,才能织出7到10厘米长度的原料。复制这样一件文物,人工成本要好几万元,复制过程并不容易,复制品也远不如原品轻薄柔韧。”罗永华表示。

为什么无法织出当时那么薄的质地,根据推测,一是如果用较细的丝,手工织制时就很容易断,二是现在养殖家蚕产出的丝,也不如以前细韧了。

文物复刻难,清理修复也是一项“大工程”。该墓抢救性发掘以来,受到了国内相关文物保护机构的大力支持,多件珍贵文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荆州文保中心等地进行了修复,让尘封已久的文物能在如今焕发光彩。

2016年5月6日,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专家汪自强、周旸等对出土文物进行了应急保护处理。为了充分挖掘赵伯澐墓出土服饰所蕴含的价值,文保工作者采用了科学有效的现代检测手段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研究。在揭展前采用便携式高保真扫描仪对尸身整体进行高清扫描、三维记录与CR扫描。

为黄岩文物研究而首次启用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天眼实验室”,由208盏LED灯、24台摄像机、7台控制电脑等设备组成,无死角地记录文物揭展过程。同时,将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形式,提供了解南宋服饰的全新视角,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

参考资料:《宋服之冠:黄岩南宋赵伯澐墓文物解读》/张良、《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傅伯星、《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孙机

来源:台州日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