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编辑推荐

查看: 32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州城事] 北宋水利名家罗适的一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6-23 11: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IP:浙江省台州市

罗氏宗祠


在北宋历史上,有一位以为民兴利而著称的地方官,同时也是一位水利名家。他曾在多地疏浚河道,兴建水利工程,劝课农桑,造福百姓,多地百姓为其立生祠,以示追思。

他就是首开台州造闸历史、被称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的“缑城学祖”——罗适。

恪尽职守 勤政为民

罗适(1029-1101),台州海游马家山人(今三门县海游街道马家山),字正之,号赤城,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晚年迁居宁海溪南罗家村。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罗适登进士,授桐城县尉。上任伊始,正值时疫猖獗,百姓得病不肯就医,独信巫术。罗适亲至四乡调查,同时筹集资金,请名医汇良方,免费为贫民医治,救活逾万人。著成《伤寒救俗方》一书,并将药方勒石立碑,广告天下,瘟疫由此得到遏制。“孰活我命?父母罗令”,是桐城百姓在他离任时赠予的最高赞誉之词。

熙宁元年(1068),罗适调任山东泗水县令。后遭人诬陷,转调济阴县。不久又调到开封府陈留县,兼摄开封府巡院,管理府内刑狱案件等。

元丰元年(1078),罗适任扬州江都县令。扬州当时因管理不善,土地荒芜,水患年年不断。罗适请教苏轼,疏浚、筑坝,改造大石湖水域为元丰湖,灌田千余顷。这一年,农业丰收,赋税遂清。江都百姓欢欣鼓舞,均言:“生我黎民罗青天!”罗适调离江都时,万人相送。百姓感念其功,在法华寺为其建生祠,请著名学士秦观撰写《罗君生祠记》,留有“黎明视事,入夜不已……居数月,风化大行”及“风节凛然,国仕也”等句,至今犹存扬州江都区邵伯中学。

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罗适提刑两浙,详察黄岩水利。他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黄岩负山濒海,地势西高东低,中间低洼,易涝易旱;二是当地大多以埭蓄水灌溉,仅官河及其支流河道,就有二百余埭。但这种水利设施“颇为高田之利,而下田病之”,只能灌溉邻近地区、不能顾及稍远田地,因此大水时,常常发生“下乡之民,十百为群,挟梃持刃以破埭,遂有斗争格杀之事”。

对黄岩水利全盘谋划后,罗适决定改埭为闸。“酌高下以谨启闭,解仇怨以全乡井”,这样才使全部田地得到灌溉,又能消弭因争水而发生的械斗与积怨,真正令百姓安居乐业。

罗适指挥带领当地官员与百姓,疏浚灵山、驯雉、飞凫、繁昌、太平、仁风、三童、永宁等八乡的官河河道共计90里,沟通大小支流936条,计长75万丈;分段筑堤,在河流冲激处建坝,改埭为闸,以时启闭,控制水量。罗适经手修建的闸共有四个,分别为:石湫闸、永丰闸、黄望闸和周洋闸。

据《万历黄岩县志》水利卷载,元祐中(1086-1093),罗适修建黄岩县东面的常丰、清混二闸,后因年久圮坏,元大德三年(1299)韩知州国宝重修二闸。明谢铎《赤城后集》卷九也载:“常丰、清混、石湫、永丰、周洋、黄望六闸,宋元祐中,罗提刑适建。”这六闸便是台州最早的水闸。

从此,海潮受阻,河渠畅通,排灌两宜,黄岩“所出稻米甲于一州”,故后之民谣称“黄岩熟,六县足”。

后,罗适遂移京西北路提刑。到任后,罗适同样以修水利、劝农事为主政。为避免耕种荒地引起的纠纷,他又用王安石的“方田法”,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使朝廷连年增加田赋,皇帝所赏财物,适均不受,言:“此乃僚吏之功也。”

在黄岩建闸的同时,罗适还传檄宁海,令改大溪水道,使其流近县城以便民。

元符二年(1099),罗适71岁,“朝散大夫”告老还乡,服五品。归乡后,他依旧念念不忘家乡的水利建设,疏通城北淮河,重修桐山桥等。

罗适一生,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朝,辗转十任,六度为地方官,皆以治水为己任。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农历八月十六,罗适卒,归葬海游马家山。至今,罗适墓尚存。1988年,经三门县人民政府批准,罗墓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适墓志铭于同治九年(1870)出土,初由邑绅章孝廉珍藏,今藏三门县博物馆,国图藏有拓本。志石高1.22米,宽1.36米,竖49行,足行52字,共2100多字。碑青石质,坚韧,额书“宋故朝散大夫上护军致政罗公墓志铭”。

勤学不辍 终成大儒

罗适虽自幼家贫,却好读书。

他在《永乐院记》中,讲述了少时的求学经历:“余成童时好读书,而乡中无文籍。惟乡先生朱叟绛世传《论语》《毛诗》,皆无注解。余手写读之,茫不知义旨罅隙,惟咏叹而已。”罗适表示,自己虽然借到了《论语》《毛诗》等书籍,但缺老师指点迷津,对文章要义茫然不知,令他颇为苦恼。

“庆历中,有僧贤智师、禹昭师皆里释之秀者,同游钱塘,传智者教,以余力事明静大师。惟贤通儒书,能讲《五经》《论语》……因得与二师游。假其书,叩其论,浸淫开发,闻此达彼,由此知圣贤之门墙有可入者,遂寻师访友以终所业。余尤知经术之为乐,权舆于二师也。”所幸的是,在庆历年间(1041-1048),罗适遇到贤智、禹昭两位僧人,为其讲解《五经》《论语》等经义。此后,罗适寻师访友,手不释卷,潜心攻读。

皇祐元年(1049),20岁的罗适拜楼郁为师。又在26岁时去湖州,拜著名学者胡瑗门下,其间结交了著名学士苏轼,与陈贻范、徐中行等,切磋学问,学业大进。

治平二年(1065),苦读多年的罗适“鱼跃龙门”,成功晋级“彭汝砺榜”进士。同年,父母双双去世。成长诗《慈母石》表达了他对至亲的爱:“忆惜生我童稚时,家贫日逐图生资。父母衣我宁自寒,父母食我宁自饥。嗟哉我生命多蹇,少年不第第已晚。今日身为一命仕,双亲已逝掩荒郊。呜呼罔极恩难报,于今赖有移忠孝。行当竭力事明君,庶可扬名酬双亲。”此诗,言情感慨,哀切动人。

元祐七年(1092)春,罗适返乡赴王爱山永乐院看望老师禹昭法师。师生叙旧,在永乐院周边闲走。“时春色在物,夕阳在山,野花开而百鸟啼,微风起而白云乱,幽芳可撷,逸兴俄生。”罗适以精到的笔意,描写了王爱山一带的春天景象,令人神往。

罗适生前水利功绩卓著,学识渊博,也擅长诗文杂记,在学术上颇有建树。曾校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主持编校医书《伤寒救俗方》,有《赤城集》百卷、《伤寒救俗方》一卷、《易解》行于世。诗有《慈母石》《题天柱山》等多首存世。

历代名士对其赞誉有加。南宋台州知州尤袤建“三老先生祠”,罗适居首位;永嘉学派叶适(1150-1223)在《台州州学三老先生祠堂记》中写道:“(百姓)仰其大节、俯其细行,无不皆可师”,又称罗适为“浙学先河”“理学先声”;明方孝孺(1357-1402)在《洪武宁海县志》中褒赞罗适“循声茂绩,为吾宁有宋名家第一”;清翰林三门海游人氏章梫(1861-1949)创立海游小学时,尊罗适为“缑城学祖”;《台州札记》载“罗适,学于四明楼郁,为吏健敏,颇为苏子瞻、刘贡父诸公所知,台士有闻于世自适始”。

今三门县横渡镇岩下村,建有罗氏宗祠。

宗祠背依青山,前临大溪,坐北朝南,属清中晚期建筑。由南至北分别为路廊、门楼、戏台、天井、左右厢房、正堂等。正堂挂罗适像,立牌位。悬“进士”匾。堂外路廊两端设卷洞门。卷洞门低而窄,仅容行人通过,骑马、坐轿者至此均需下马,落轿,因此,该路廊又被称为“礼贤廊”。“礼贤廊”外立功名旗杆。旗杆石一侧镌刻罗适(1029-1101)宋治平二年进士,另一侧刻着“两浙提刑朝散大夫”字样。

参考文献:《缑城学祖”罗适首建台州四闸》/吴文君、《三门县志》《宁海县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浙公网安备 33100302000015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